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学海浩瀚,萤火亦能有光的闪耀——访我市知名文化学者乔长富

2021-11-29 20:20

乔长富,教授。江苏泰州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院中文系,先后在镇江三中、镇江教师进修学校、镇江市大专班、镇江市职业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任教。

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唐诗大辞典》《唐代文选》等著作的撰写工作;在《中国李白学刊》《杜甫研究学刊》《江苏文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并参编《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等;出版论文集《李杜探新》;为卞孝萱教授主编之《唐代文学百科辞典》的唯一副主编。

乔长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卷帙浩繁,

参与编纂多部典籍

一位好老师能让学生一辈子都记得。乔长富便是这样的语文老师。今年11月12日,当他的《唐代王昌龄的京口诗》刊载于本地报章“名城品读”栏目时,他过去的一位学生读后惊讶——乔老师退休多年,还在写文章吗?

今年83岁的乔长富不只是“品读”镇江,他更是一位文化学者。他参与编纂的多部诗文典籍,至今仍可供学界参阅。

2004年,一部全面介绍唐五代文学知识、面向全国发行的特大型工具书——《唐代文学百科辞典》出版,其内容虽然超出镇江一市的范围,但其中重头部分如唐诗总论、唐文总论等,均为乔长富所写。这部辞典,包括唐五代文学所涉及的总论、分论、群体流派、作家、著作、名篇、体裁作法、民间歌谣谚语等十三类。镇江著名文史学者王骧先生曾撰文评论说:乔长富先生好学深思,精进不已,从其所写“作家”“著作”等各部条文之多来看,他已将《全唐诗》《全唐文》精华梳理了一遍,是让人佩服的。

乔长富对唐宋文学研究之深,厘清其中脉络和逻辑的过程堪比“考古”。正如我国文史研究名家卞孝萱所说——历史悠久既是财富也会成为“包袱”,前人的一些见解会束缚住今人的思想。前人的某些说法甚至似是而非、明显错误。为此,乔长富数十年如一日,于卷帙浩繁中抽丝剥茧,秉持“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之道,以期传承文脉、启迪未来。

在乔长富著述的《李杜探新》中,为了探讨李、杜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他反复研读李、杜及其同时期人的作品,联系唐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礼仪制度、规章法令、地理交通、风俗习惯等,对古今人的有关论述进行认真研究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针对旧说的不当之处,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与旧说不同但符合或更接近于事实的独到见解,可谓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说古论今,

致力传播镇江文化

乔长富是江苏泰州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位于七里甸的镇江中学。1964年从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复返镇江的中学、大学任教。由于工作与个人志趣的关系,他对镇江历史文化研究比较深入。他是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会员,多年来钟情翰墨,笔耕不辍。

在乔长富的家中,北阳台安放的一方素朴小书桌,便是他长年伏案的自由天地。他先后向本地纸媒“诗词镇江”“名城品读”等栏目供稿。据接稿的副刊编辑反馈,因为乔先生治学严谨,每一篇力作反复推敲,因此不是一位多产的作者。然而所撰每一篇都扎实可靠,对镇江历史文化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比如记者手头这则乔长富所释诗词——鲍照的《行京口至竹里》。先是录入诗作全篇,对作者作简介;再对诗中关键词逐一注释;最后简析诗作的创作背景和表达出的意象。无论对于中小学生还是对于诗词爱好者,抑或普通市民,这样的文学“科普”既看得懂,又接地气。

结合地情,乔长富这两年来写就的《长山的历史文化略说》《南宋名臣陆秀夫与镇江》《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浅说》《中唐崛起话金山》《范仲淹为润州知州》等,涉及镇江各处文化地标点位的发展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镇江,知古鉴今。

一辈子沉浸书海,乔长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隐逸内敛的古风。平日,他与老伴常去南山走走,感受山青水绿,看到长山渠里清亮的水流,不由地思接千载,心情格外疏朗,仿佛能体味“寒塘归路转,清磬隔微波”的诗人心境。

一辈子研习古代文学,虽著述不少,但乔长富还是极其低调谦逊的。对于治学,他的态度是:“就算是一点萤火,也会有光的闪耀;纵然是几棵杂草,也可以充当肥料。”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辞。乔长富与诸多热爱研究镇江历史文化的学者一道,正在阐发着这座名城的魅力和风采。(翟进)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陈路

146

乔长富,教授。江苏泰州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院中文系,先后在镇江三中、镇江教师进修学校、镇江市大专班、镇江市职业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任教。

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唐诗大辞典》《唐代文选》等著作的撰写工作;在《中国李白学刊》《杜甫研究学刊》《江苏文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并参编《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等;出版论文集《李杜探新》;为卞孝萱教授主编之《唐代文学百科辞典》的唯一副主编。

乔长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卷帙浩繁,

参与编纂多部典籍

一位好老师能让学生一辈子都记得。乔长富便是这样的语文老师。今年11月12日,当他的《唐代王昌龄的京口诗》刊载于本地报章“名城品读”栏目时,他过去的一位学生读后惊讶——乔老师退休多年,还在写文章吗?

今年83岁的乔长富不只是“品读”镇江,他更是一位文化学者。他参与编纂的多部诗文典籍,至今仍可供学界参阅。

2004年,一部全面介绍唐五代文学知识、面向全国发行的特大型工具书——《唐代文学百科辞典》出版,其内容虽然超出镇江一市的范围,但其中重头部分如唐诗总论、唐文总论等,均为乔长富所写。这部辞典,包括唐五代文学所涉及的总论、分论、群体流派、作家、著作、名篇、体裁作法、民间歌谣谚语等十三类。镇江著名文史学者王骧先生曾撰文评论说:乔长富先生好学深思,精进不已,从其所写“作家”“著作”等各部条文之多来看,他已将《全唐诗》《全唐文》精华梳理了一遍,是让人佩服的。

乔长富对唐宋文学研究之深,厘清其中脉络和逻辑的过程堪比“考古”。正如我国文史研究名家卞孝萱所说——历史悠久既是财富也会成为“包袱”,前人的一些见解会束缚住今人的思想。前人的某些说法甚至似是而非、明显错误。为此,乔长富数十年如一日,于卷帙浩繁中抽丝剥茧,秉持“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之道,以期传承文脉、启迪未来。

在乔长富著述的《李杜探新》中,为了探讨李、杜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他反复研读李、杜及其同时期人的作品,联系唐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礼仪制度、规章法令、地理交通、风俗习惯等,对古今人的有关论述进行认真研究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针对旧说的不当之处,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与旧说不同但符合或更接近于事实的独到见解,可谓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说古论今,

致力传播镇江文化

乔长富是江苏泰州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位于七里甸的镇江中学。1964年从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复返镇江的中学、大学任教。由于工作与个人志趣的关系,他对镇江历史文化研究比较深入。他是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会员,多年来钟情翰墨,笔耕不辍。

在乔长富的家中,北阳台安放的一方素朴小书桌,便是他长年伏案的自由天地。他先后向本地纸媒“诗词镇江”“名城品读”等栏目供稿。据接稿的副刊编辑反馈,因为乔先生治学严谨,每一篇力作反复推敲,因此不是一位多产的作者。然而所撰每一篇都扎实可靠,对镇江历史文化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比如记者手头这则乔长富所释诗词——鲍照的《行京口至竹里》。先是录入诗作全篇,对作者作简介;再对诗中关键词逐一注释;最后简析诗作的创作背景和表达出的意象。无论对于中小学生还是对于诗词爱好者,抑或普通市民,这样的文学“科普”既看得懂,又接地气。

结合地情,乔长富这两年来写就的《长山的历史文化略说》《南宋名臣陆秀夫与镇江》《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浅说》《中唐崛起话金山》《范仲淹为润州知州》等,涉及镇江各处文化地标点位的发展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镇江,知古鉴今。

一辈子沉浸书海,乔长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隐逸内敛的古风。平日,他与老伴常去南山走走,感受山青水绿,看到长山渠里清亮的水流,不由地思接千载,心情格外疏朗,仿佛能体味“寒塘归路转,清磬隔微波”的诗人心境。

一辈子研习古代文学,虽著述不少,但乔长富还是极其低调谦逊的。对于治学,他的态度是:“就算是一点萤火,也会有光的闪耀;纵然是几棵杂草,也可以充当肥料。”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辞。乔长富与诸多热爱研究镇江历史文化的学者一道,正在阐发着这座名城的魅力和风采。(翟进)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