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2日电 题:中国故事如何破圈出海?这场论坛答了一道必答题
“如何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获得更多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考题。”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19日在北京举办。这场集合众多国内主流媒体高层、互联网企业高管以及高校智库专家学者的论坛,探路在互联网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寻求这道时代考题的答案。
一道考题:
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必答题
“如何将精彩的中国故事讲精彩?如何把真实的中国生活说真切?如何让动人的中国声音打动人?如何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获得更多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考题。”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在主持论坛时如是说道。
新华网总编辑钱彤也列出一道中国媒体必答题:我们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异常复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舆论战,如何冲破西方价值围攻、突破西方舆论陷阱,建立中国正面叙事体系,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些时代考题有其日趋紧迫的现实背景。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一些西方国家倚仗媒体霸权向中国发起前所未有的舆论攻势。
与此同时,数字浪潮之中,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凸显,移动社交媒体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但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理解,西方舆论夹带的谎言、抹黑、渗透,加剧着国与国之间的疏离与割裂。
当新技术叠加新挑战,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日报网总编辑韩蕾谈到了一个现状:“由于国际传播信息的‘逆差’,海外受众,特别是一些长期被西方媒体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阴间滤镜’的中国报道‘缠绕’‘裹挟’的西方受众,形成关于中国的‘认知茧房’。”韩蕾说。
一个立场:
要有“回到中国”的自信,避免掉入陷阱
如专家所言,互联网时代,中国国际传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存在“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存在“落差”。
当前,拥有超10亿网民、已形成全球最为庞大数字社会的中国,如何借势互联网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这是这场“网上内容建设论坛”所聚焦的核心话题。
在与会嘉宾看来,探讨这一话题,先要明确一个立场问题:新时期的中国故事从哪讲起?
“要用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和经验来研究中国,建立中国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主流叙事。”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提出“回到中国”,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他说,“我们要有足够的‘回到中国’的自信”。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立足互联网本身,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强调,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舆论功能为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要继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阐释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在互联网上凝聚中国故事的“根”与“魂”。
从个体层面,微信公众号“明叔杂谈”作者明金维说,过去三年多以来,世界局势发展给中国人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现实主义国情教育课,“我们是真正地信仰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真正信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真正信仰我们14亿人应该能够获得更光明的未来。”
除了有“回到中国”的自信,与会嘉宾还强调要避免掉入西方的话语陷阱。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赵立坚表示,要坚持批驳反击,主动设置议题,打响打好国际舆论反击仗、主动仗。他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免掉入对方的话语陷阱”。
一座桥梁:
讲中国故事要“过桥”,就要“搭桥”
长期以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困境。
“国际传播中客观存在的时空差异、语言差异、思维方式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等,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千山万水’‘千沟万壑’。”陈陆军说,讲好中国故事要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不断“破壁”“过桥”,在开展中国叙事时力求细分受众、共情同理,善用网络,善借载体,让世界能够读懂并认同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要“过桥”,就要“搭桥”。赵立坚提到,要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找准国际交流的公约数,用西方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听得信的内容,让中国叙事成为世界叙事和国际共识。
落在实践层面,人民网总编辑罗华提到了当前讲中国故事时的两个误区:一种是一味迎合西方视角,认为展示中国落后故事才能在国际社会上受追捧,而展现中国现代发展的故事则在国际上无人问津;另一种是简单生硬,传播不讲方式方法。
钱彤提出“破立并举”,“破”就是打破西方媒体话语垄断和霸权,以独特的视角、客观的事实、富有穿透力的表达,突破西方设置的意识形态和信息传播双重壁垒。“立”就是构建中国故事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兵以陕西的经验总结道,构建中国正面叙事体系,提升正能量传播效果,既要立足本土,让传播具有“近水微凉生”的烟火气,又要放眼全球,心怀“远看山有色”的大格局。
一个群体:
Z世代承载希望,也肩负责任
互联网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是抓手?在这次论坛上,多位嘉宾将视角对准一个群体——Z世代。
俞岚谈到,“国风”“国潮”备受新世代青年欢迎,背后彰显的是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这启发我们,当积极地走向世界时,要拥抱变化,也要守住根本,走自己的路,讲好自己的故事,展现我华夏之美,与世界一起绘制文明织锦”。
韩蕾表示,应聚焦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的海外年轻一代,他们对中国的好感度明显高于年长的人群,即使在西方媒体借疫情大肆污名宣传影响下,他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观点。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洋网红”,知名博主、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高佑思在论坛上说,当下大部分外国青年和中国的交流存在信息差:语言和文化的沟通障碍导致的信息差,让他们对于中国的理解不够真实、立体、全面。他希望打造一个外国年轻一代了解中国的最佳窗口,把真实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拉近世界和中国的距离。
谈及Z世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指出,年轻一代首先要“看见中国”,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前端,感受中国社会最新鲜的气息和脉动,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要“读懂中国”,俯仰天地,洞察世情,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认同和深厚的情感;最后,要在“看见”“读懂”中国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挑战蕴含新机遇,以网络文明建设丰富中国故事讲述,以数字浪潮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深刻变革的国际舆论场中让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破圈出海,这是这场论坛面对时代考题给出的路径探索。(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