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如果我为家乡策划出版一本书, 就叫《山水镇江》”——记编辑出版家徐海

2021-10-25 16:58

徐海,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兼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1966年出生于江苏丹徒县大路乡(今属镇江新区)。2019年担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总编辑(主任),江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参与撰写翻译图书3部,发表论文和文章30余篇,组织多部国家级项目的策划和出版。

2021年9月20日,临近中秋,凤凰传媒集团的徐海总编辑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镇江东乡方言和故事之四十七”,用方言介绍了以前东乡生活艰难,八月半(东乡人没有“中秋节”这个词,只说“八月半”)从来不买月饼,都是自己手拍烧饼,也吃涨糕烧饼,等于吃月饼,并且附了一张文字中提到的“涨糕烧饼”图片。这一系列的微博从2020年3月开始连载,一开始被徐海称作“镇江东乡方言拯救”,虽然每一条都只有零星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但还是在坚持更新着。或许因为对故乡的感情本就是这样,不用引人注目,只需要被妥善记录、珍藏着。

从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分配省城工作,徐海在镇江东乡生活了近23年,故乡在他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雄伟高大的圌山,浩荡奔流的长江,还有大大小小的溪河,谈起对故乡的印象,他如数家珍,充满自豪。他提到东乡土地上有很多古老的东西,如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重器宜侯夨簋,还有石桥华山《华山畿》传说,其情节类似于后来的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东乡的父老乡亲也令徐海印象深刻,“他们都很有文化,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质。他们有些从北方迁来,有些从上海回来,有些从南方过来,文化交错,各种文化交织,每个人都有故事”。

徐海反复提到东乡文化具有“过渡性”,认为它不同于苏南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镇江城市文化,而是作为苏南地区文化和江淮文化之间的一个隔断。他认为镇江以南地方的文化跟南京有相似之处,镇江东乡再往东,包括丹阳,是逐渐浓郁的吴文化,而东乡江边的大路镇到扬中,却也存在一些苏中泰州地域文化特点。“我们的东乡位于南北方言的混合区”,徐海分享了一个他自己的有趣发现,“东乡方言甚至有湖南口音的痕迹,可能这是沿江区域人方言发音的共同特点。”徐海认为“大镇江”的地域概念就是文化多元,而东乡就是整个镇江文化的一个缩影。他谈到自己工作后有机会去了很多地方,回过头想一想,觉得衣胞之地的东乡是“小跨界”,而镇江是个“大跨界”。镇江的不同文化构成源于南北文化的交界,自古以来,镇江地理区位通江达海,自然人文禀赋极佳,中原文化南下在这里交会交融,镇江的语言、文化、民风都有多元性,形成了兼具“东西南北中”的独特风姿。

谈到如今对故乡的感受,徐海用了“难以言表”这个词。一方面,他为镇江的经济文化发展感到高兴,希望镇江能够利用好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游客,“镇江开发的一些景点,包括米芾书法公园、穿城而过的古运河,都非常漂亮”。另一方面,东乡大面积实施“万顷良田”,农民住进楼房,村落不见了。农民离开土地,是现代中国发生的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徐海说:“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如今用百度定位能够找到这个位置,但我们的后人找不到这个地方了,这是一种矛盾的感受。”

徐海1988年离开家乡,后来一直生活在南京。虽然南京和镇江的地理距离很近,但他还是非常想念东乡老家,想念在东乡生活、居住的时光,每当听到老乡的口音,他都感到非常亲切。“我甚至跟我爱人讲,可以到大路镇去买一套老房子住”,徐海说,“晚年生活在那里挺好的,周围都是熟人,乡音乡情。”

2002年,徐海到江苏人民出版社任职,当时,“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套出版社的品牌产品影响力有些“式微”。徐海和几位同仁仔细梳理这套丛书,重新打造文化品牌,修订出两次特辑。2018年10月20日,规模庞大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回顾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由凤凰出版传媒·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共同承办。国内外同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社长换了5位、编辑换了5茬的30年出版历程中,“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因其独特的外部视角和研究范式,逐渐在学术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品牌,使得中国品牌重新恢复了生命力。可以预见的是,这套书系会有一个更好、更有影响力的未来,这离不开徐海和各位同仁的努力。

虽然身份兼顾社长(总编辑)、出版人,徐海却说自己主要是一名策划。“我非常喜欢策划,我喜欢咬文嚼字,偶尔会参与进来,跟编辑共同研究文字,这似乎本身不应是一个社长干的。”徐海对自己热爱的工作侃侃而谈,“把书做得更好一点,怎么修改,怎么压缩,什么删节,怎么改书名,怎么改标题,怎么让各个作者朝着我们的方向去写,怎么把敏感的语句变得稍微稳重一点,把一些面貌一般的图书经过改造变成非常有意义的图书,使得文章更好读……我还是比较喜欢做的。”

徐海的阅读范围很广,他案头的书籍从《稼轩长短句》《陆游诗选》到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鼠疫》,还有西方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等。此外,他的床头十几年来一直放着一本特殊的书,那是他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工作时,在样书库发现的一本没有开封、没有正式出版过的书——丹徒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丹徒县资料本》,作者来自于他小时候常听的丹徒人民广播电台。其实这本书是江苏省、镇江市文化部门组织采集的丹徒来源、方言、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等,包括丹徒东乡南乡各个乡的故事。因为需求量太少,徐海也没有把握让这本县级“集成”正式出版,但他仍说愿意为之争取,“把它正式出版能够拯救东乡文化,有机会我想策划一下。”

徐海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镇江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挖掘。镇江有很好的出版传统,从六朝《昭明文选》开始,历代在镇江撰写成书的名著很多。镇江有皇家藏书楼文宗阁,那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天下七阁”之一。还有甲骨文早期发现研究者刘鹗、语法学家马建忠……现当代镇江也走出了许多文化精英,编辑出版人有老一辈的范用先生(生前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当代的邬书林(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徐俊(中华书局原总经理,执行董事)、姜小青(凤凰出版社原总编辑),青蓝相继,还有大作家,例如格非、苏童。但是如何让镇江土地上的作家、学者代代相传、著作不断,徐海认为,需要镇江当地文化部门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镇江的文风,包括文脉传承,还需要加强和推动。镇江当地文化,期待文人并起、形成气候。我们镇江要挖掘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地方文化需要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多的精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当笔者问起,如果要给家乡镇江策划一本新书,最佳选择什么书名时,徐海未加思索地说,可以策划一本《山水镇江》,“山水是镇江最大的特色,写写镇江的山水林泉,中间点染一些传统历史文化,可以写一本《扬州文化谈片》(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出版)这样的书,一本用‘谈片’形式弘扬地域文化的精品。”徐海认为目前缺少一本写镇江的典型文化著作,既美,又真,又有可读性。他希望约名家写一本反映镇江文化的很好的书,在镇江流传起来,“镇江方言、镇江故事,我觉得还是蛮有趣的”。

文化是游子乡愁的纽带,也是推动镇江奔跑的动力。徐海认为镇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是要靠人,关键要大量扩充文化人才。他说镇江本身文化基础良好,但是创造现代文化需要有大批人才,要主动争取大规模吸纳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来镇江参与建设,想方设法招聘一大批人才到镇江创业,从事文化活动。“镇江城市小,但小有小的优势。怎么样发挥镇江小的优势,其实很重要。可以去做一些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下足功夫做一些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业,我非常看好镇江!”

“镇江是我的家乡,我非常爱我的家乡”,徐海真切地希望家乡今后保持山水城市风貌的同时,能够集聚更多经济活力和现代性的要素,让高度发展的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助力镇江的经济发展,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到镇江参观、旅游、居住。

(裴诗语)

编辑:陈路

59

徐海,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兼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1966年出生于江苏丹徒县大路乡(今属镇江新区)。2019年担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总编辑(主任),江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参与撰写翻译图书3部,发表论文和文章30余篇,组织多部国家级项目的策划和出版。

2021年9月20日,临近中秋,凤凰传媒集团的徐海总编辑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镇江东乡方言和故事之四十七”,用方言介绍了以前东乡生活艰难,八月半(东乡人没有“中秋节”这个词,只说“八月半”)从来不买月饼,都是自己手拍烧饼,也吃涨糕烧饼,等于吃月饼,并且附了一张文字中提到的“涨糕烧饼”图片。这一系列的微博从2020年3月开始连载,一开始被徐海称作“镇江东乡方言拯救”,虽然每一条都只有零星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但还是在坚持更新着。或许因为对故乡的感情本就是这样,不用引人注目,只需要被妥善记录、珍藏着。

从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分配省城工作,徐海在镇江东乡生活了近23年,故乡在他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雄伟高大的圌山,浩荡奔流的长江,还有大大小小的溪河,谈起对故乡的印象,他如数家珍,充满自豪。他提到东乡土地上有很多古老的东西,如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重器宜侯夨簋,还有石桥华山《华山畿》传说,其情节类似于后来的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东乡的父老乡亲也令徐海印象深刻,“他们都很有文化,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质。他们有些从北方迁来,有些从上海回来,有些从南方过来,文化交错,各种文化交织,每个人都有故事”。

徐海反复提到东乡文化具有“过渡性”,认为它不同于苏南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镇江城市文化,而是作为苏南地区文化和江淮文化之间的一个隔断。他认为镇江以南地方的文化跟南京有相似之处,镇江东乡再往东,包括丹阳,是逐渐浓郁的吴文化,而东乡江边的大路镇到扬中,却也存在一些苏中泰州地域文化特点。“我们的东乡位于南北方言的混合区”,徐海分享了一个他自己的有趣发现,“东乡方言甚至有湖南口音的痕迹,可能这是沿江区域人方言发音的共同特点。”徐海认为“大镇江”的地域概念就是文化多元,而东乡就是整个镇江文化的一个缩影。他谈到自己工作后有机会去了很多地方,回过头想一想,觉得衣胞之地的东乡是“小跨界”,而镇江是个“大跨界”。镇江的不同文化构成源于南北文化的交界,自古以来,镇江地理区位通江达海,自然人文禀赋极佳,中原文化南下在这里交会交融,镇江的语言、文化、民风都有多元性,形成了兼具“东西南北中”的独特风姿。

谈到如今对故乡的感受,徐海用了“难以言表”这个词。一方面,他为镇江的经济文化发展感到高兴,希望镇江能够利用好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游客,“镇江开发的一些景点,包括米芾书法公园、穿城而过的古运河,都非常漂亮”。另一方面,东乡大面积实施“万顷良田”,农民住进楼房,村落不见了。农民离开土地,是现代中国发生的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徐海说:“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如今用百度定位能够找到这个位置,但我们的后人找不到这个地方了,这是一种矛盾的感受。”

徐海1988年离开家乡,后来一直生活在南京。虽然南京和镇江的地理距离很近,但他还是非常想念东乡老家,想念在东乡生活、居住的时光,每当听到老乡的口音,他都感到非常亲切。“我甚至跟我爱人讲,可以到大路镇去买一套老房子住”,徐海说,“晚年生活在那里挺好的,周围都是熟人,乡音乡情。”

2002年,徐海到江苏人民出版社任职,当时,“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套出版社的品牌产品影响力有些“式微”。徐海和几位同仁仔细梳理这套丛书,重新打造文化品牌,修订出两次特辑。2018年10月20日,规模庞大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回顾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由凤凰出版传媒·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共同承办。国内外同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社长换了5位、编辑换了5茬的30年出版历程中,“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因其独特的外部视角和研究范式,逐渐在学术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品牌,使得中国品牌重新恢复了生命力。可以预见的是,这套书系会有一个更好、更有影响力的未来,这离不开徐海和各位同仁的努力。

虽然身份兼顾社长(总编辑)、出版人,徐海却说自己主要是一名策划。“我非常喜欢策划,我喜欢咬文嚼字,偶尔会参与进来,跟编辑共同研究文字,这似乎本身不应是一个社长干的。”徐海对自己热爱的工作侃侃而谈,“把书做得更好一点,怎么修改,怎么压缩,什么删节,怎么改书名,怎么改标题,怎么让各个作者朝着我们的方向去写,怎么把敏感的语句变得稍微稳重一点,把一些面貌一般的图书经过改造变成非常有意义的图书,使得文章更好读……我还是比较喜欢做的。”

徐海的阅读范围很广,他案头的书籍从《稼轩长短句》《陆游诗选》到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鼠疫》,还有西方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等。此外,他的床头十几年来一直放着一本特殊的书,那是他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工作时,在样书库发现的一本没有开封、没有正式出版过的书——丹徒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丹徒县资料本》,作者来自于他小时候常听的丹徒人民广播电台。其实这本书是江苏省、镇江市文化部门组织采集的丹徒来源、方言、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等,包括丹徒东乡南乡各个乡的故事。因为需求量太少,徐海也没有把握让这本县级“集成”正式出版,但他仍说愿意为之争取,“把它正式出版能够拯救东乡文化,有机会我想策划一下。”

徐海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镇江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挖掘。镇江有很好的出版传统,从六朝《昭明文选》开始,历代在镇江撰写成书的名著很多。镇江有皇家藏书楼文宗阁,那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天下七阁”之一。还有甲骨文早期发现研究者刘鹗、语法学家马建忠……现当代镇江也走出了许多文化精英,编辑出版人有老一辈的范用先生(生前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当代的邬书林(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徐俊(中华书局原总经理,执行董事)、姜小青(凤凰出版社原总编辑),青蓝相继,还有大作家,例如格非、苏童。但是如何让镇江土地上的作家、学者代代相传、著作不断,徐海认为,需要镇江当地文化部门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镇江的文风,包括文脉传承,还需要加强和推动。镇江当地文化,期待文人并起、形成气候。我们镇江要挖掘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地方文化需要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多的精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当笔者问起,如果要给家乡镇江策划一本新书,最佳选择什么书名时,徐海未加思索地说,可以策划一本《山水镇江》,“山水是镇江最大的特色,写写镇江的山水林泉,中间点染一些传统历史文化,可以写一本《扬州文化谈片》(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出版)这样的书,一本用‘谈片’形式弘扬地域文化的精品。”徐海认为目前缺少一本写镇江的典型文化著作,既美,又真,又有可读性。他希望约名家写一本反映镇江文化的很好的书,在镇江流传起来,“镇江方言、镇江故事,我觉得还是蛮有趣的”。

文化是游子乡愁的纽带,也是推动镇江奔跑的动力。徐海认为镇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是要靠人,关键要大量扩充文化人才。他说镇江本身文化基础良好,但是创造现代文化需要有大批人才,要主动争取大规模吸纳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来镇江参与建设,想方设法招聘一大批人才到镇江创业,从事文化活动。“镇江城市小,但小有小的优势。怎么样发挥镇江小的优势,其实很重要。可以去做一些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下足功夫做一些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业,我非常看好镇江!”

“镇江是我的家乡,我非常爱我的家乡”,徐海真切地希望家乡今后保持山水城市风貌的同时,能够集聚更多经济活力和现代性的要素,让高度发展的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助力镇江的经济发展,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到镇江参观、旅游、居住。

(裴诗语)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