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一脉传千年,中医中药贯古今。镇江中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历代名医以其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为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称颂。镇江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众多医家流派,各有所长,享誉远近,有的绵延数十年乃至数百年而不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我们跟随镇江中医世家的发展与传承,去感受“疾病之深浅,医德之高深,健康之福音”。
今日镇江讯 镇江张氏,先代为江东簪缨望族,多有名公巨卿。宋宁宗朝,迁镇江始祖张定为南宋中兴名将,因爱镇江山川奇秀,风俗醇古,张定率全家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水口,迁于镇江丹徒。张氏二世祖张庆安,年幼时,有名公欲授以孙吴兵法。庆安从容相谢说:吾“所志者在活万人之术!”长大后,他弃武从医,精钻医理,精研医术,医誉鹊起,每年救活的病人不可胜计,一时名震江东。著有《泰斋经验方》二十卷。他从官医提领起家,继任医学教授,累官至正议大夫、太医院使兼集贤殿大学士、特进司徒,封清河郡公。自此,张氏世代儒医相传,至今30余世,800余载,有名医60多人。
治愈太子,誉满华夏
张氏世医,在宋元明清诸代,多有太医院使和御医。张氏三世祖张元珪,元天历年间(1328-1330)任太医院院判,奉诏给太子治病。当时,太子久患疳疾,多名御医医治无效。张元珪奉旨诊治,断为“虾蟆疳”,一药而愈,妙起沉疴。皇上大喜,特敕赐张元珪以金虾蟆及金帛酒果。不久,又加升张元珪承德郎同知太医院事,掌御医监卿兼昭文馆大学士、进少师,封清河郡公。据嘉庆《镇江府志》载,“张元珪愈疾东宫,名高御院,誉震华夏。”600年后,张氏后嗣以医著名,至嘉庆年间,张氏业幼科者仍悬金虾蟆于门前,世人尊称为“金虾蟆张”。
戴仁抱义 济人利物
清康熙年间名相张玉书曾特为宗兄张乔龄写有从医行述,对宗兄的医德和医术大加赞扬,"良医即良相,活人即活国"。张乔龄(1628-1701),张氏十三世祖、明太医院判张培元之子,幼而聪颖,涉猎经史古文,过目不忘。但他的父亲培元公却要他学习祖业,于是放弃仕途,每天取《素问》《难经》等医学经典潜心研索。学医成,百姓有病求诊,即刻诊视,不论金钱。张乔龄尤重诺言,喜欢赈恤,凡是可以利济百姓的事,无不尽力。曾向慈善机构捐赠馆舍,供难民诊病用。
张氏世医仁心仁术,利济百姓,不胜枚举。张福谦(1650-1718),仁厚诚挚,事亲至孝,为百姓治病,不求回报。康熙己巳(1689)岁,镇江城里痘症盛行,城中诊视全仰仗张福谦一人。为了给骤然猛增的病人治病,他常一昼夜诊视数百家,常常累倒在诊室。但醒来后,又继续为病人看病。他行医40余年,终因积劳成疾,68岁就病逝。镇江城内外闻讣赴吊者无数。
张氏十三世祖张学颜,自幼习祖业,长大后,悬壶城市,拯救苍生。浙江同里人钱某幼子得羸症,久治不愈。张学颜详审病因,精心诊视,终于将幼儿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张学颜认为:上天以生物为心,天子以好生称德,宰相以调元赞化为职,医家以活人为业,诊病唯有抱定仁心,精施仁术,方能起沉疴,救生命。
“壶隐”未隐 悬壶未已
古代,读书人中常常有超然高隐者,一切尘俗之见都不足以扰乱其心志,张氏九世祖壶隐公张淳,人们常将他比作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壶隐公”,他也便自号“壶隐”。每到春秋佳日,他便偕二三知己,登崇山峻岭,临川壑清流,戴角巾,披鹿裘,左琴右书,或吟咏自得,或赋诗长啸为笑乐。张淳精擅小儿方脉,只要远近有病人,而其他医生束手无策的病症,他都治无不愈。
张氏十六世祖张汝禄,字领源,也以“壶隐翁”自居,悬壶于自家楼阁之上。但他也是“壶隐”未隐,悬壶未已,凡郡中出现疑难病症,他便挺身而出,悬壶救人。
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上世纪已故良医张云鹏(1900-1958),其父张鼎臣为张氏世医中的名医,誉满江南。张云鹏子承父业,钟爱岐黄之学,熟谙内科、妇科,善治疑难杂症。从他行医阶段所制订的一系列“诊例”中,每每可见“贫苦不计”“烈军工属优待”“劳保七折”等字样。张云鹏在以仁行医的同时,刻苦钻研医术,撰有《瘟病辨症十三篇》等著作。他曾是中央国医馆医学改进会会员、江苏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馆员、中央国医馆江苏分馆馆员、江苏省中医师公会革新运动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会员,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等大型人物辞书。张云鹏的两个儿子张松本、张松祥也子承父业,是镇江中医界名医。他们现在把祖传的一些秘方、经验方,应用到肿瘤病人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于民国初年的张云鹏故居,由于张松本、张松祥兄弟精心保护,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成为中医药文化建筑遗珍,名城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正门上方题额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原焦山定慧寺主持茗山法师题写的“仲景家声”四字。院内还有“橘井流香”等许多与先世中医药相关的文化遗迹。2000年,张云鹏故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成为内地首获此奖项的民居。(通讯员 范然 陈黎 全媒体记者 贺莺)
编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