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组织部长谈人才(六)】润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亮:聚焦产业“双轮驱动” 筑造人才“活力主城”

2021-08-10 08:38

今年省“双创计划”润州区任务完成率达300%,为历年最佳,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近年来,润州区把“人才强区”作为支持“产业强区”的重要抓手,将“创新驱动、产才融合”作为核心路径,精准落实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企业主体,全力打造“来润州、才无忧”服务品牌,连续3年实施“润州英才”计划,储备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推动润州以产而兴、因才而强。

近日,润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总结人才“镇兴”行动落实情况,对如何深入推进润州产业强区战略,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引进、培育、用好人才等问题做出具体解答。

人才兴,则事业旺。梁亮表示,润州区牢牢把握人才工作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党旗‘镇’红”主题,实施“红色润才工程”,出台《关于实施“润州英才”计划(2021-2025)的意见》,全面落实、落地、落细人才“镇兴”行动各项政策。开展“产业强区人才引进、行业紧缺人才引进、民生保障人才引进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四大计划,计划引进产业强区人才(团队)70人左右,引进行业紧缺型人才100人左右,引进培育教育卫生等专业人才100人以上,引进高校毕业生6000人以上,为润州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润州将着眼城市经济发展的当下与未来,立足官塘创新社区,重点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加快构建‘双轮驱动’新格局,奋力筑造‘四个主城’,向着现代化一流主城区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梁亮介绍,润州区第九次党代会将“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新格局”作为未来五年城市经济发展方向, 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第一资源,加速建设官塘创新社区等人才集聚高地,让城市发展和人才成长相得益彰。

“人才是最活跃的创新资源,我们用先进的理念看待人才、优质的平台吸引人才、周到的服务留住人才,打造人才发展绿色生态,使各类人才在润州找到干事创业的舞台,充分迸发创新创造活力。”梁亮告诉记者,润州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智能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推出产业强区人才“叠加包”“随心包”“定制包”,以创业孵化、项目资助、跟奖跟补、生活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创业变革、效率变革、服务变革,吸引了慧灵科技、追灿科技、上博智像等科技人才项目在联想星云镇江创新中心落户,虹湾威鹏、星河机器人、千里路智能交通等一批科技人才项目在长江金融产业园落户。持续开展“名校高企产才行”等活动,深化与东大、西理、南航等合作,推进高校人才工作站建设,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活动联办等方面寻求创新与突破。经统计,今年以来,润州区共发放各级人才工程资助资金1082万元,资助人才企业21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32件(次),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既要靠引进,也要靠培养。“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对润州来讲十分必要,但培育一支总量大、素质高的多维度人才队伍,也同样重要。”梁亮介绍,润州区致力完善人才涵养“蓄水池”,整合教育卫生等民生保障领域人才政策,从人才端、供给侧发力,奖补并重,进一步将民生人才优势转化为营商环境优势;严格贯彻落实大学生“聚镇”计划,确保政策“应享尽享”。今年上半年,润州区新建人才工作站2个,新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5人,引进高校毕业生1817人,发放大学生“聚镇”补贴50余万元。

人桥架起,人才崛起。梁亮告诉记者,润州区将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人才沙龙、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持续宣传人才政策,与各类人才交朋友。进一步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充分挖掘各种人才机构的源头资源、背后资源,倾听各方面声音,扩大润州“朋友圈”。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者带头当好 “后勤部长”,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为各类人才激情创业、安心工作、温馨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润组轩 周迎)

相关链接:

相约润州 英才无忧——一图看懂润州区“招才引智”助力“四个主城”建设

文字摘录如下:

润州区第九次党代会将‘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新格局’作为未来五年城市经济发展方向,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第一资源,加速建设人才集聚高地,让城市发展和人才成长相得益彰。

一、产业强区人才引进计划

聚焦智能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用5年时间,引进产业强区人才(团队)70人(个)左右。

多多益善“叠加包”:

每年资助1个菁英团队、3名拔尖人才、10名优秀人才。

对获得立项的菁英人才团队、领创、领智人才给予100万元、60万元或30万元的资金资助。单个项目可叠加最高560万元。

对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再分别给予50%、25%的配套奖励。

如愿以偿“随心包”:

在润州区购置首套商品房的,给予6万元的购房补贴。

适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或义务教育的,根据本人意愿,由教育部门在公办幼儿园或中小学优先安排。

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3年内免收租金或给予不超过6万元的租金补贴。

锦上添花“定制包”:

英才“激励奖”:对在官塘创新社区申报获得“润州英才”计划拔尖人才资助的,官塘创新社区给予30%的追加支持。

引才“伯乐奖”:每年给予“引才大使”1万元工作经费;每成功引进1名市级以上引才计划入选人才,给予2-3万元奖励。

创业“贡献奖”:对入选市级人才工程超5年、近3年应税销售均超2000万元的人才创业企业,给予不超过50万元一次性创业奖励。

二、行业紧缺型人才引进计划

“十四五”期间,聚焦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计划引进行业紧缺型人才100人左右。

人才补助:

硕士研究生或副高职称人才一次性补助2万元;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一次性补助5万元。

购房补贴:

在润州区购置首套商品房,硕士研究生或副高职称人才一次性给予3万元补贴;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贴。

引才补贴:

企业每引进一名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可享受1万元引才补贴。

三、民生保障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教育人才引进培养

●目标: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20名以上;培养省特级教师1-2名,省特级教师后备1-2名,市名校长3名。

●支持政策:对硕士及以上学历采取面试方式公开招聘,聘用后岗位等级定为专技12级;省特级教师按每年3万元发放津贴,后备教师按70%享受待遇;市名校长(园长)、市学科带头人每年发放6000元津贴;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发放3000元津贴。

卫生人才引进培养

●目标:引进专技人才60名;新增副高职称30名、中级职称40名,培养全科医师10名。

●支持政策:对硕士及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人才,采取面试方式公开招聘。对外地人才提供3年免费住宿或给予最高1.8万元住宿补贴;开展省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给予每人2万元经费补助;对省骨干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聚焦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用5年时间,计划引进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不少于6000人。

加强互动联系: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开发就业岗位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建立绿色通道:

每年组织开展20余场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企业”之间的绿色通道。

促进合作对接:

定期走访了解人才需求动态和各地院校毕业生供给情况,深入推进辖区重点产业企业与对口高校的合作对接。

保障权益落实:

提高审批效率,确保来润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策“应享尽享”。

编辑:缪小兵


193

今年省“双创计划”润州区任务完成率达300%,为历年最佳,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近年来,润州区把“人才强区”作为支持“产业强区”的重要抓手,将“创新驱动、产才融合”作为核心路径,精准落实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企业主体,全力打造“来润州、才无忧”服务品牌,连续3年实施“润州英才”计划,储备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推动润州以产而兴、因才而强。

近日,润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总结人才“镇兴”行动落实情况,对如何深入推进润州产业强区战略,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引进、培育、用好人才等问题做出具体解答。

人才兴,则事业旺。梁亮表示,润州区牢牢把握人才工作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党旗‘镇’红”主题,实施“红色润才工程”,出台《关于实施“润州英才”计划(2021-2025)的意见》,全面落实、落地、落细人才“镇兴”行动各项政策。开展“产业强区人才引进、行业紧缺人才引进、民生保障人才引进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四大计划,计划引进产业强区人才(团队)70人左右,引进行业紧缺型人才100人左右,引进培育教育卫生等专业人才100人以上,引进高校毕业生6000人以上,为润州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润州将着眼城市经济发展的当下与未来,立足官塘创新社区,重点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加快构建‘双轮驱动’新格局,奋力筑造‘四个主城’,向着现代化一流主城区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梁亮介绍,润州区第九次党代会将“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新格局”作为未来五年城市经济发展方向, 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第一资源,加速建设官塘创新社区等人才集聚高地,让城市发展和人才成长相得益彰。

“人才是最活跃的创新资源,我们用先进的理念看待人才、优质的平台吸引人才、周到的服务留住人才,打造人才发展绿色生态,使各类人才在润州找到干事创业的舞台,充分迸发创新创造活力。”梁亮告诉记者,润州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智能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推出产业强区人才“叠加包”“随心包”“定制包”,以创业孵化、项目资助、跟奖跟补、生活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创业变革、效率变革、服务变革,吸引了慧灵科技、追灿科技、上博智像等科技人才项目在联想星云镇江创新中心落户,虹湾威鹏、星河机器人、千里路智能交通等一批科技人才项目在长江金融产业园落户。持续开展“名校高企产才行”等活动,深化与东大、西理、南航等合作,推进高校人才工作站建设,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活动联办等方面寻求创新与突破。经统计,今年以来,润州区共发放各级人才工程资助资金1082万元,资助人才企业21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32件(次),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既要靠引进,也要靠培养。“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对润州来讲十分必要,但培育一支总量大、素质高的多维度人才队伍,也同样重要。”梁亮介绍,润州区致力完善人才涵养“蓄水池”,整合教育卫生等民生保障领域人才政策,从人才端、供给侧发力,奖补并重,进一步将民生人才优势转化为营商环境优势;严格贯彻落实大学生“聚镇”计划,确保政策“应享尽享”。今年上半年,润州区新建人才工作站2个,新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5人,引进高校毕业生1817人,发放大学生“聚镇”补贴50余万元。

人桥架起,人才崛起。梁亮告诉记者,润州区将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人才沙龙、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持续宣传人才政策,与各类人才交朋友。进一步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充分挖掘各种人才机构的源头资源、背后资源,倾听各方面声音,扩大润州“朋友圈”。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者带头当好 “后勤部长”,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为各类人才激情创业、安心工作、温馨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润组轩 周迎)

相关链接:

相约润州 英才无忧——一图看懂润州区“招才引智”助力“四个主城”建设

文字摘录如下:

润州区第九次党代会将‘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新格局’作为未来五年城市经济发展方向,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第一资源,加速建设人才集聚高地,让城市发展和人才成长相得益彰。

一、产业强区人才引进计划

聚焦智能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用5年时间,引进产业强区人才(团队)70人(个)左右。

多多益善“叠加包”:

每年资助1个菁英团队、3名拔尖人才、10名优秀人才。

对获得立项的菁英人才团队、领创、领智人才给予100万元、60万元或30万元的资金资助。单个项目可叠加最高560万元。

对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再分别给予50%、25%的配套奖励。

如愿以偿“随心包”:

在润州区购置首套商品房的,给予6万元的购房补贴。

适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或义务教育的,根据本人意愿,由教育部门在公办幼儿园或中小学优先安排。

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3年内免收租金或给予不超过6万元的租金补贴。

锦上添花“定制包”:

英才“激励奖”:对在官塘创新社区申报获得“润州英才”计划拔尖人才资助的,官塘创新社区给予30%的追加支持。

引才“伯乐奖”:每年给予“引才大使”1万元工作经费;每成功引进1名市级以上引才计划入选人才,给予2-3万元奖励。

创业“贡献奖”:对入选市级人才工程超5年、近3年应税销售均超2000万元的人才创业企业,给予不超过50万元一次性创业奖励。

二、行业紧缺型人才引进计划

“十四五”期间,聚焦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计划引进行业紧缺型人才100人左右。

人才补助:

硕士研究生或副高职称人才一次性补助2万元;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一次性补助5万元。

购房补贴:

在润州区购置首套商品房,硕士研究生或副高职称人才一次性给予3万元补贴;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贴。

引才补贴:

企业每引进一名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可享受1万元引才补贴。

三、民生保障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教育人才引进培养

●目标: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20名以上;培养省特级教师1-2名,省特级教师后备1-2名,市名校长3名。

●支持政策:对硕士及以上学历采取面试方式公开招聘,聘用后岗位等级定为专技12级;省特级教师按每年3万元发放津贴,后备教师按70%享受待遇;市名校长(园长)、市学科带头人每年发放6000元津贴;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发放3000元津贴。

卫生人才引进培养

●目标:引进专技人才60名;新增副高职称30名、中级职称40名,培养全科医师10名。

●支持政策:对硕士及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人才,采取面试方式公开招聘。对外地人才提供3年免费住宿或给予最高1.8万元住宿补贴;开展省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给予每人2万元经费补助;对省骨干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聚焦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用5年时间,计划引进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不少于6000人。

加强互动联系: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开发就业岗位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建立绿色通道:

每年组织开展20余场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企业”之间的绿色通道。

促进合作对接:

定期走访了解人才需求动态和各地院校毕业生供给情况,深入推进辖区重点产业企业与对口高校的合作对接。

保障权益落实:

提高审批效率,确保来润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策“应享尽享”。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