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在位于镇江新区的粮山路西侧,有一个深达10余米的采石宕口,炎热的夏季,宕口内经常是一丝风都没有,上面覆盖的黑色HDPE土工膜吸收的大量热量,更是让夏季宕口内的温度经常冲到50度以上。这里就是市环卫处固体废弃物管理所焚烧飞灰处置作业班组常年工作的地方。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垃圾进入垃圾桶,就是它最终的归宿了。但是对于垃圾处置来说,进入垃圾桶还远远不是垃圾的最终归宿,后面还有中转站、焚烧厂等若干环节。
按照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垃圾焚烧属于“无害化”环节,是垃圾最末端的处理方式之一。而即使是垃圾焚烧,最后还是会产生3%不可再利用的危险废物。那么,这些危废物最后怎么处理的呢?在我市,这最后的3%不可再利用危险废物将进入焚烧灰渣处置场,被埋进深深的宕口里。粮山路西侧的这个宕口就是我市的焚烧灰渣处置场。
上午九点,又一辆满载着“吨袋”的大卡车进入焚烧灰渣处置场,固体废弃物管理所焚烧飞灰处置作业班组填埋队队长王牛锅立即招呼师傅们起身。司泵计量员徐文亮协助进场车辆履行相关手续,其他填埋队师傅们则快步向采石宕口内走去。这是当天上午进场的最后一辆车了,完成这辆车上的飞灰卸载、填埋后,大家就可以休息了。“再过一会儿,填埋场里会更热,所以夏天大家都想尽早把活干完。”这个填埋队8人班组里年龄最大的谢海龙师傅说。
经汽车衡称重,然后再经场区辅道进入预填埋区,大卡车停了下来。8名工人立即各司其职,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人现场指挥,一人操作吊车,三人爬上卡车,协助吊车吊运吨袋,谢海龙和另外两人则在下方接应,负责从吊车上将吨袋卸下进行填埋处置作业。
“所谓吨袋,差不多每袋就是在一吨左右。”市环卫处固体废弃物管理所副所长、安全员邓超杰告诉记者,生活垃圾在垃圾焚烧厂焚烧产生的3%不可再利用危险废物收集起来后,用螯合剂固化、稳定,装入由聚酯纤维纺织而成的吨袋,最后就被运送到这里填埋,并用旧轮胎压实,当填埋区块填满后,对HDPE土工膜进行平整焊接。至此,这些由垃圾转变而来的固体危废物才算被彻底“封存”。王牛锅、谢海龙等这批平均年龄接近58岁的师傅们就是垃圾最后的“终结者”。
虽然有机械辅助,但是填埋队师傅们的工作并不轻松,重量将近一吨的吨袋要尽量严丝合缝地堆到一起,师傅们需要协助吊车将吨袋放入合适的位置,有时还要对这些“大家伙”们进行“微调”。说是“微调”,却着实是个力气活,黑色HDPE防渗膜反射的热量让宕口内宛若蒸笼,谢海龙黝黑的面庞上很快就布满了汗珠。
20多分钟后,飞灰终于卸完了,这是当天的第四车,也是最后一车。但是师傅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们还需要为上午运来的这些装满飞灰的吨袋盖上HDPE土工膜。这其实才是最累的环节。“整块的膜很重很重,就像一个巨大的地毯,踩在高低不平的吨袋上,把它们完全覆盖起来,几个人一起也累得够呛。”王牛锅解释。
市环卫处固体废弃物管理所所长崔阳介绍,焚烧灰渣处置场是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配套工程,用于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后产生的固化飞灰和无法资源化利用的炉渣,总占地面积5.1公顷,设计总库容29.5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2年。一期工程于2014年10月竣工投入运营,设计库容6万立方米,使用年限3年,处理能力50吨/天;二期工程在一期原址垂直向上扩建,于2019年7月竣工,设计库容23.5万立方米,使用年限9年,处理能力78吨/天。
“2020年镇江光大和丹阳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飞灰分别是1.54万吨和0.99万吨,意味着我们这个焚烧灰渣处置场每天要处置约69.32吨飞灰。”崔阳说,每天早晨第一班飞灰运输车辆进场之前,工人们需要下到库底,打开覆盖在飞灰上的HDPE膜。黑色HDPE膜,吸收太阳热能后,夏季的温度能达到55℃,冬季库底低温寒冷,遇到雨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同样也是“苦不堪言”,“雨天不进行填埋作业,但是需要不停抽水,防止积水后的水污染。这是一个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的工作。”
将近10点钟左右,师傅们上午的工作终于完工。避开中午的高温,下午3点,他们还将下到宕口,对丹阳垃圾焚烧发电厂运来的飞灰吨袋进行填埋。(朱秋霞 戴勇 刘迪)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