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记者采访当天,距离开馆还有半个多小时,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外,观众已经有序地排起了长队。
“今天预约观众接近3000人,还有许多没有预约的观众,每天有5000多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说。自1985年9月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对公众开放以来,已有2800万余名观众到馆参观,开展党史教育的几个月有10万余人进馆接受教育,纪念馆成了文化新地标、红色教育基地。
该馆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江苏省廉政教育基地”“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等数十项各级荣誉称号,入选了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该馆取得如此业绩,得益于多年来馆党支部确立的“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命。
走进纪念馆,“中共七大代表证”“抗战地图”、缴获的日军军刀等一件件各类文物、史料让人倍感震撼。孙志军向记者介绍,该馆成立之初就实施抢救性征集保护革命文物专项计划,成立了由党员骨干组成的征集队伍,每年有计划地赴全国各地拜访革命家庭,在征集文物的同时开展口述史记录。走市场化途径,向社会征购有价值文物。2015年,该馆从一私人藏家手中征购到包括战时地图、画报在内的183件(套)抗战文物、史料。2020年,该馆获国家文物局立项资助,实施完成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接着又成立课题组,走访调研了全市上百处革命遗址,完成省文物局立项课题并积极推进课题成果转化。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调研茅山陈庄新四军水坝、新四军医疗所、修械所等遗址并形成保护方案。该馆异址复建医疗所和修械所,并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内涵,在复建的医疗所内开辟了“新四军卫生工作史展”和“新四军军工工作史展”,将复建的修械所打造成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培训的铁军第二讲堂。“遗址+展览+讲座”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成效。同时,重新修筑了新四军水坝,使其发挥蓄水、防洪、灌溉等为民服务功能。
该馆根据廉政工作的需要,精心打造廉政教育基地——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馆。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信念似铁蕴清廉”“建章立制筑基石”“艰苦奋斗倡廉洁”等六部分,分别从制度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新时代党风廉政教育提供深刻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1000多家党政团体来此开展廉政主题教育。
深挖民族精神,铸团结进步之魂,是该馆近年来的一项创新工程。纪念馆设立了上百平方米的粟裕(侗族)大将专题展厅。展出了这位少数民族开国大将的主要生平事迹、各时期的珍贵文物史料,如1933年粟裕亲手填写的党证、干部履历表。分别在不同展厅展出新四军少数民族将领、英烈的遗物及图片史料。如老新四军蓝荣玉(畲族)下放到龙岩地区时使用的瓷杯、穿过的破棉袄等。同时,宣教人员在日常讲解中,注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少数民族革命先烈们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甚至英勇牺牲的事迹。推出了《铁军精神与茅山抗战》等多个精品主题讲座,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同胞的卓著功勋。
在纪念馆,记者见到馆内人数最多是“七个一”党员干部教学现场。来自无锡一家民企的党员们正在党旗下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企业苏总告诉记者,在这里历史资料丰富,活动有特色,参观后很受教育,下次要组织更多员工来接受传统教育。
记者了解到,该馆主动适应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新形势,面向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唱一首红歌,重走一次铁军路,访一处革命遗址,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讲座,吃一顿忆苦思甜饭”的“七个一”党员干部现场教学,助力党员干部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提升为民情怀。
在做好馆内工作的同时,该馆顺时顺势而为。如今,茅山红色研学路线从茅山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到促进乡村振兴的典范——陈庄村,再到新时代“道德模范”“脱贫攻坚楷模”精神的殿堂——戴庄村、赵亚夫事迹展览馆……一个个红色教学点以点带线、辐射成面,串起了一条条红色教育的“珍珠项链”。(全媒体记者 滕庆海 通讯员 陈伟华)摄影 陈伟华
编辑: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