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碳中和”目标下,城市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2021-03-15 09:19

华翔

■摘要

低碳转型是一个确定的方向,任何地方不能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继续发展高排放产业。谁能积极主动转型,谁就赢得了先机。

今年两会,两个新名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就是“碳达峰”“碳中和”。具体文字如下:“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这两大热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高质量意见建议,媒体舆论也展开热议。

阅读相关新闻,一个现象挺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这就是,于产业界或产业发展而言,可谓群情振奋、欢呼雀跃,同声齐喊“机遇”。譬如“12万亿新能源大市场!碳达峰碳中和催生巨大产业机遇”,再有“零碳革命,一个85万亿美元的‘生意’”……但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专家、媒体的用语却有些微妙,更多出现的是“城市担当”“倒逼”“挑战”“转型”“时间表、路线图”“越是压力重重、时间紧迫,越要砥砺向前”……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的颇具代表性:“低碳转型是一个确定的方向,任何地方不能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继续发展高排放产业。谁能积极主动转型,谁就赢得了先机。”

于是,想起了国内两座率先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路径城市的际遇。

一座城市,5年间,兴建了350座公园,密度达到“10分钟可达”的程度——无论是走路、骑行还是开车,10分钟之内,都可以抵达一座公园。在“造园”历程中,公园成为观察这座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公园体系也成了主政者经营城市的手段。甚至,还出版了《公园城市》一书。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并未消弭,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就如是写道:“公园的价值和效益该如何评估,这道‘填空题’,答案待解。”甚至,该篇文章专门有一个章节,题目就为“投入与产出难平衡”。

而另一座城市,同样在实践“公园城市”,却没有仅仅停留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完成了“公园中建城市”的顶层设计的转变。这个转变的重要,恰在于因为由“造园”到“造城”,于是,公园的诗意空间与城市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自然有机地结合了,公园的生态价值与城市的商式模式、产业发展自然有机地结合了。于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并最终脱颖而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应该说,这两座城市,都是理念的创新者、实践的先行兵。但其最终结果的相向而行,更让我们思考,在挑战面前,在机遇面前,并不是仅仅“积极主动”就能赢得先机。

碳中和目标之下,中国城市将面临怎样的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写道:“这意味着,不少城市将面临着紧迫的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调整形势,而减排降碳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可以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未来的城市将朝着更宜居的方向迈进。在低碳时代,城市发展很难再唯GDP论,而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竞争力格局或许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挑战与机遇同在,城市发展如何赢得先机?两座公园城市的际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37

华翔

■摘要

低碳转型是一个确定的方向,任何地方不能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继续发展高排放产业。谁能积极主动转型,谁就赢得了先机。

今年两会,两个新名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就是“碳达峰”“碳中和”。具体文字如下:“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这两大热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高质量意见建议,媒体舆论也展开热议。

阅读相关新闻,一个现象挺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这就是,于产业界或产业发展而言,可谓群情振奋、欢呼雀跃,同声齐喊“机遇”。譬如“12万亿新能源大市场!碳达峰碳中和催生巨大产业机遇”,再有“零碳革命,一个85万亿美元的‘生意’”……但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专家、媒体的用语却有些微妙,更多出现的是“城市担当”“倒逼”“挑战”“转型”“时间表、路线图”“越是压力重重、时间紧迫,越要砥砺向前”……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的颇具代表性:“低碳转型是一个确定的方向,任何地方不能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继续发展高排放产业。谁能积极主动转型,谁就赢得了先机。”

于是,想起了国内两座率先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路径城市的际遇。

一座城市,5年间,兴建了350座公园,密度达到“10分钟可达”的程度——无论是走路、骑行还是开车,10分钟之内,都可以抵达一座公园。在“造园”历程中,公园成为观察这座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公园体系也成了主政者经营城市的手段。甚至,还出版了《公园城市》一书。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并未消弭,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就如是写道:“公园的价值和效益该如何评估,这道‘填空题’,答案待解。”甚至,该篇文章专门有一个章节,题目就为“投入与产出难平衡”。

而另一座城市,同样在实践“公园城市”,却没有仅仅停留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完成了“公园中建城市”的顶层设计的转变。这个转变的重要,恰在于因为由“造园”到“造城”,于是,公园的诗意空间与城市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自然有机地结合了,公园的生态价值与城市的商式模式、产业发展自然有机地结合了。于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并最终脱颖而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应该说,这两座城市,都是理念的创新者、实践的先行兵。但其最终结果的相向而行,更让我们思考,在挑战面前,在机遇面前,并不是仅仅“积极主动”就能赢得先机。

碳中和目标之下,中国城市将面临怎样的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写道:“这意味着,不少城市将面临着紧迫的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调整形势,而减排降碳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可以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未来的城市将朝着更宜居的方向迈进。在低碳时代,城市发展很难再唯GDP论,而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竞争力格局或许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挑战与机遇同在,城市发展如何赢得先机?两座公园城市的际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