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传遍大江南北,“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朴实的歌词,激昂的旋律,唱出了那个时代为“三农”发展奋斗的热情。
40多年后的今天,镇江大地处处吹响起强农兴农的号角,脱贫攻坚奔小康、乡村振兴现代化等一项项坚实举措,在乡村大地掀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滚滚浪潮,一幅奔跑在新时代希望田野上的精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脱贫攻坚“兜底”,小康路越跑越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博后村考察时阐发的重要论述。这句话不但深深扎根在3600多名博后村村民的心底,也从这里传到大江南北老乡的心坎里,鼓舞全国亿万农民奋力奔向小康社会。
镇江大地的脱贫攻坚号角,也在这一年,正式吹响。
2013年,围绕省委、省政府《江苏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市开展“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文件部署,我市组织开展了“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
接续发力的扶贫举措,将镇江的204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1万户2.1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拉出了贫困的“泥潭”,推上了生活有保障、辛苦不心苦、日子有盼头的“小康路”。
家住丹徒区江心洲江心园区益平村的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倪忠兰,每天要在村里的主干道清扫3次,虽然人辛苦,但心里却阴霾散去,洋溢着对生活的憧憬。“丈夫早些年患癌症去世,儿子有些残疾,不能外出工作。我生活很辛苦,不知道怎么办。幸好村里看到我的情况,给我安排了益平一组主干道打扫的工作,每年支付我5000元的工资,加上我打打零工,带着儿子生活已不成问题,未来的日子有了盼头。”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镇江,像倪忠兰这样的脱贫例子比比皆是。一个个脱贫村、脱贫人员的故事,铺就了镇江坚实的脱贫路。“我市204个经济薄弱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市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2.8亿元,各市、区按1∶1的比例进行了配套,全部用于扶贫项目建设。8年以来,全市共建设扶贫项目665个,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截至2019年底,全市204个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8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1.1万户2.1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均纯收入全部达到8000元以上,全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共摸排“两类人”425户911人,全部录入国扶办系统,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帮助实现稳定增收。同时,我市还在全省首创消费扶贫新模式,累计开展各类对接活动十余次,促进消费扶贫农产品300余万元;大力开展村企联建行动,共对接村企联建项目465个,参与联建企业452个,涉及8大类型,计划总投资107.47亿元,204个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全覆盖。此外,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我市连续三年开展了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开展问题“大排查”、脱贫成果“回头看”、平台在线监督,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攻坚克难、创新实干、扎实推进,一份份脱贫攻坚的成绩单,绘就了镇江全面小康最坚实的底色,小康路越跑越宽。
乡村振兴“护航”,希望之歌越唱越响
当下时节,春光烂漫,众多“美丽乡村”被绚丽的色彩点亮,市民们结伴而行,捧花寻香;句容市白兔镇,草莓销售正旺,品质年年好,收益日日增,莓农喜上眉梢;田野里,嫩绿的麦苗迎风起舞,绿色波浪里藏着夏粮丰产的期待;一个个项目落地开工,建成的项目逐步投产,农业产业加速前行;一张张善行画卷跃然墙上,一句句时代标语立在村头,乡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传递……
春风鼓劲,乡村振兴正以其特殊的笔触,画出镇江乡村大地可观、可感、可赞的喜人变化。市委书记马明龙强调,要全面打响乡村振兴“镇江品牌”,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实现“三高一争”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起步稳、落点实,市委、市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马明龙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形成“书记抓书记、一直抓到底”的良好局面。
工作推动务实,成绩自然不会务虚。2020年,镇江的乡村振兴交出了一张喜人的成绩单。“在产业支撑上,全市乡村产业招引协议资金、投资总额超1000万元以上项目,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428.7%、206.7%;全市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57个,预计年度完成投资50.17亿元;全市农业电商主体1500余家,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39.83亿元,同比增长44.4%。”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品牌支撑上,丁庄葡萄、江南生物康韵、东方紫等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江南生物康韵成功入围全省30强农业知名品牌大赛,金山翠芽获评中国茶叶最具品牌溢价力的三大品牌之一;“镇江江蟹”在全国河蟹大赛中再次荣获“最佳口感奖”和“金蟹奖”;全市拥有“两品一标”266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2%。
农业科技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2020年,我市加快“一村一所”建设,全市新增“一村一所”40个,建立丹阳食用菌产业研究院、句容稻米产业研究院,“一村一所”覆盖率达92.6%。出台支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六条意见,继续实施“金山英才”人才计划,成功入选15个,其中首次招引人才团队3个。新增“1+1+N”新型农技推广项目6个,累计组建农技推广项目体系团队29个,引入29位首席专家及其团队。开展第二届“十佳”农民评选,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7045人次。
生态宜居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为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我市发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夏攻势”,全市511个行政村、7014个自然村全部销号,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44万座,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同时,市委、市政府印发《镇江市乡村公共空间“513”专项治理实施意见》,打造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在全市全面推开公共空间治理工作。
乡风文明的脚步越走越近。全市建成“六有”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47个。句容市“葡萄架下的文明实践”科技助农文明实践活动品牌,获评全国学雷锋“四个100”最佳项目。今年,我市7个村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3个镇、8个村复查保留全国文明镇村荣誉称号。
旧貌换新颜,乡村振兴的“进度条”仍在不断推进。2021年,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任务,推动镇江向着“三高一争”加速跑起来、亮起来、强起来,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奏响“镇江很有前途”的辉煌乐章。(全媒体记者 周迎)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