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70年前 古城镇江的青年参军热潮

2019-04-28 20:22 今日镇江  

□ 许洪声

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渡大江,古城镇江得解放。镇江的青年革命热情高涨,响应号召,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成了一支镇江人民的子弟兵——镇江军分区教导大队。

我是在1949年6月(15岁),第一批参加这支部队的。如今,70年过去了,但是,当年的情景,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一)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百万大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江西的300多公里长江段,橫渡大江。4月22日,解放军“中路集团”的三野两个兵团,渡江攻破蒋军的安徽铜陵防线,然后向南京进军。解放军“东路集团”的三野两个兵团,在江阴渡江,蒋军的江阴要塞起义。进而解放了无锡、常州、丹阳。然后,向镇江、南京进军。两路大军对在苏南的蒋军形成大包围态势,蒋军因而仓皇向上海,杭州方向逃跑。原来盘踞镇江的蒋军,也在22日逃走。

4月23日清晨,解放军由水路和陆路多处开进镇江城,镇江宣告解放。解放军指战员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百姓和蔼可亲,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时,进驻镇江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警备第七旅,后编制改为镇江军分区,镇江军事警备区。

渡江战役胜利,进而解放全中国,部队需要兵员,地方需要干部,因而,迫切需要吸收大批知识青年。镇江军分区党委决定组建“教导大队”,教育和培养军事、政治、后勤、文卫等人才。当时,抽调军分区所属部队的一部分指战员,作为骨干力量,并向社会公开招收知识青年入伍。公告发出之后,受到热烈响应,报名参军的青少年,先后两批有1000多人。

镇江,是国民党政权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国民党多年统治、严加管控的核心地区。老百姓曾经见过军阀的兵、日本的兵、汪伪的兵、美国的兵以及国民党的兵。老百姓对这些兵恨之入骨。“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刚刚解放的镇江,为什么会有1000多名青少年报名参军入伍,为什么他们的家长也乐意自己的孩子去当兵呢?

老百姓是最相信“眼见为实”的。4·23这个日子,对百姓来说,是新旧社会的分水岭。天亮了,解放了。再也见不到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凶神恶煞的兵,还有那交不完的税。老百姓看见的,一切都是新的。共产党的政策,人民政府的干部,解放军的兵,一切都是 “亲”的。他们从亲眼所见的人和事中,从和旧社会的对比中,懂得了,相信了那首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人民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社会的大变革,也使老百姓思想观念发生了大变化,因而“送儿去参军”,成为老百姓的共识,才出现了踊跃参军的社会性热潮。

(二)

镇江军分区教导大队驻地,在镇江西郊四摆渡,蚕种场的几幢楼中。镇江解放前,蚕种场由于社会经济衰败和时局动荡,已停产多年。

我们这些 “娃娃兵”,刚踏进军营,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新奇,兴奋,还有一些忐忑。第一次发军装,解放区人民纺染的土布单军服,一针针纳出来的土布鞋,和一线线缝出来的土布袜。因为,没有大小号之分,穿在我们身上,很不合身。但是,大家穿上觉得很神气;第一次吃饭,十几个人蹲在地上围一圈,中间一大盆蔬菜(每逢周六“打牙祭”,才有猪肉炖粉条),可是,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第一次发津贴,毎人5000元(解放区北海币,相当于人民币五元)。星期天上街买点东西,大伙可开心了,因为这是第一次自己挣的钱……

军营不是游乐场,当兵就得吃苦,就要锻炼。睡觉,20多个人一间房,地板上铺一层稻草,这就是床。身下垫一条小被单,身上盖一条薄被子,常常是和衣而眠。天不亮,军号响,一个个睡眼蒙眬,打背包,系绑腿,练长跑。一路上,有的鞋掉了;有的背包散了;有的绑腿带松了;有的干脆坐地上不跑了……夜晚,要站岗放哨。夜深人静,寒风阵阵,抱着一根没子弹的钢枪,站在旷野里,身上冷,心里怕……

对我们这些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娃娃们,部队干部和老战士,给予的是鼔励、关怀和体贴。睡觉时,干部和老战士睡在门边窗旁,不让新战士风吹受凉;长跑时,老战士对体弱的新战士,一帮一地照顾;站岗时,老兵带新兵,为小战士壮胆,给新兵挡风……处处亲如家人。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我们军营生活的写照。听红军长征的故事;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学军事,政治,文化知识;练“摸,爬,滚,打”的基本功夫……我们在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大熔炉中,受教育,得锻炼,在革命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一点一点成长。

70年前,1000多个青少年从家门走进军营大门,走上革命大道。一步之遥,一生之路。他们在镇江军分区教导大队,在解放军这座大学校、大熔炉中,锻炼了意志,树立了信念,学到了做人做事的规矩,“系好了人生第一个扣子”。他们从这里毕业后,有的到空军,到炮兵,到铁道兵,或者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他们有的留在镇江,有的远赴四面八方。镇江人民的这支子弟兵队伍,成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尽力奉献”。

2001年5月,69位镇江“教大”的老战友,聚会镇江,故地重游,畅谈叙旧。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已经升级为爷爷奶奶辈,但依然老骥伏枥,初心不忘。(编辑 花蕾)

54

□ 许洪声

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渡大江,古城镇江得解放。镇江的青年革命热情高涨,响应号召,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成了一支镇江人民的子弟兵——镇江军分区教导大队。

我是在1949年6月(15岁),第一批参加这支部队的。如今,70年过去了,但是,当年的情景,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一)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百万大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江西的300多公里长江段,橫渡大江。4月22日,解放军“中路集团”的三野两个兵团,渡江攻破蒋军的安徽铜陵防线,然后向南京进军。解放军“东路集团”的三野两个兵团,在江阴渡江,蒋军的江阴要塞起义。进而解放了无锡、常州、丹阳。然后,向镇江、南京进军。两路大军对在苏南的蒋军形成大包围态势,蒋军因而仓皇向上海,杭州方向逃跑。原来盘踞镇江的蒋军,也在22日逃走。

4月23日清晨,解放军由水路和陆路多处开进镇江城,镇江宣告解放。解放军指战员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百姓和蔼可亲,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时,进驻镇江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警备第七旅,后编制改为镇江军分区,镇江军事警备区。

渡江战役胜利,进而解放全中国,部队需要兵员,地方需要干部,因而,迫切需要吸收大批知识青年。镇江军分区党委决定组建“教导大队”,教育和培养军事、政治、后勤、文卫等人才。当时,抽调军分区所属部队的一部分指战员,作为骨干力量,并向社会公开招收知识青年入伍。公告发出之后,受到热烈响应,报名参军的青少年,先后两批有1000多人。

镇江,是国民党政权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国民党多年统治、严加管控的核心地区。老百姓曾经见过军阀的兵、日本的兵、汪伪的兵、美国的兵以及国民党的兵。老百姓对这些兵恨之入骨。“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刚刚解放的镇江,为什么会有1000多名青少年报名参军入伍,为什么他们的家长也乐意自己的孩子去当兵呢?

老百姓是最相信“眼见为实”的。4·23这个日子,对百姓来说,是新旧社会的分水岭。天亮了,解放了。再也见不到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凶神恶煞的兵,还有那交不完的税。老百姓看见的,一切都是新的。共产党的政策,人民政府的干部,解放军的兵,一切都是 “亲”的。他们从亲眼所见的人和事中,从和旧社会的对比中,懂得了,相信了那首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人民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社会的大变革,也使老百姓思想观念发生了大变化,因而“送儿去参军”,成为老百姓的共识,才出现了踊跃参军的社会性热潮。

(二)

镇江军分区教导大队驻地,在镇江西郊四摆渡,蚕种场的几幢楼中。镇江解放前,蚕种场由于社会经济衰败和时局动荡,已停产多年。

我们这些 “娃娃兵”,刚踏进军营,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新奇,兴奋,还有一些忐忑。第一次发军装,解放区人民纺染的土布单军服,一针针纳出来的土布鞋,和一线线缝出来的土布袜。因为,没有大小号之分,穿在我们身上,很不合身。但是,大家穿上觉得很神气;第一次吃饭,十几个人蹲在地上围一圈,中间一大盆蔬菜(每逢周六“打牙祭”,才有猪肉炖粉条),可是,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第一次发津贴,毎人5000元(解放区北海币,相当于人民币五元)。星期天上街买点东西,大伙可开心了,因为这是第一次自己挣的钱……

军营不是游乐场,当兵就得吃苦,就要锻炼。睡觉,20多个人一间房,地板上铺一层稻草,这就是床。身下垫一条小被单,身上盖一条薄被子,常常是和衣而眠。天不亮,军号响,一个个睡眼蒙眬,打背包,系绑腿,练长跑。一路上,有的鞋掉了;有的背包散了;有的绑腿带松了;有的干脆坐地上不跑了……夜晚,要站岗放哨。夜深人静,寒风阵阵,抱着一根没子弹的钢枪,站在旷野里,身上冷,心里怕……

对我们这些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娃娃们,部队干部和老战士,给予的是鼔励、关怀和体贴。睡觉时,干部和老战士睡在门边窗旁,不让新战士风吹受凉;长跑时,老战士对体弱的新战士,一帮一地照顾;站岗时,老兵带新兵,为小战士壮胆,给新兵挡风……处处亲如家人。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我们军营生活的写照。听红军长征的故事;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学军事,政治,文化知识;练“摸,爬,滚,打”的基本功夫……我们在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大熔炉中,受教育,得锻炼,在革命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一点一点成长。

70年前,1000多个青少年从家门走进军营大门,走上革命大道。一步之遥,一生之路。他们在镇江军分区教导大队,在解放军这座大学校、大熔炉中,锻炼了意志,树立了信念,学到了做人做事的规矩,“系好了人生第一个扣子”。他们从这里毕业后,有的到空军,到炮兵,到铁道兵,或者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他们有的留在镇江,有的远赴四面八方。镇江人民的这支子弟兵队伍,成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尽力奉献”。

2001年5月,69位镇江“教大”的老战友,聚会镇江,故地重游,畅谈叙旧。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已经升级为爷爷奶奶辈,但依然老骥伏枥,初心不忘。(编辑 花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