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17日,陈锡余、蒋向林、黄克进、孙德银、秦恒玉、刘发贵、赵振仁、胡永生8位八旬老兵相聚在扬中市教育局老年协会,回望峥嵘岁月,畅谈幸福生活,喜迎即将到来的九九重阳节。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83岁。
他们是可爱可亲可敬的人。当年,他们听从祖国的召唤,回来后服从组织的安排,每个人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顺境逆境,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党旗增光添彩。 今年83岁的陈锡余,是当年年龄最小的一个兵。回乡后,先后在公安、法院、人武部、税务等部门工作过,不管在哪个部门工作,他从不以谋私,面对诱惑,他时刻有警醒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了党的形象。
曾在教育部门和乡镇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孙德银,虽然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始终对党忠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抱怨过党组织。他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我的,是党把我从一个无知少年培养成为有知识的人,从不懂事到懂事,成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我现在很满足,晚年也很幸福。
84岁的秦恒玉,入伍前就是一名党员,他说:我当兵第一是为了保家卫国,第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回乡后,他先后在几个“热点”部门工作过,在亲朋好友看来,手中有权的他,可以灵活变通,为他人安排更好的工作,为企业申请项目和资金。不管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不为钱财所动,坚持按原则办事。在秦老80岁生日时,他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对儿女们说:“老父一生清贫,无资产留给后人,直落得一个党的人。金钱不动心,地位不找人,终身交给党。任务冲锋陷阵,来得高兴,干得起劲,去得平静。”
家住同德村不善言语的刘发贵,今年85岁。到地方后,他一直保持军人那种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在粮食系统工作了33年,他31年都是先进工作者,1972年入党后,又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这次聚会他带来一包各种奖励荣誉证书,首次在战友面前“显摆”,很腼腆地说:“我有点自卖自夸了,这些东西从没给人看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相聚总是短暂的。临别时,黄克进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当初21位战友一起入伍,现在还有16位健在,今天我们8个老兵代表聚在一起,我认为我们虽然年龄大了,大事做不来,但仍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听党的话,跟党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余热。”
据《桑榆拾趣》记载: 1955年底,空军部队在扬中初中毕业以上青年中招收飞行员,经过体检、政审等道道关口,有27人于1956年4月到当时扬中所属的扬州专署接受更严格的复检,结果仅两人合格进入航空兵预校学习,其余25人有两种选择:一是回原籍;二是报考当时南京化学兵学校和军委所属的财务学校。有4人因故要求回乡,其余21人不假思索的一致报名去了军委财校。5月上旬,大家仅给家人写了封告别信,即由扬州乘坐军用专列北上,15日到达了北京东郊的通县(现为通州市)学校驻地。换上了军装,个个神采飞扬,好不威武。大家利用一个星期天相约请假,在通州的照相馆照了第一张扬中籍同学的合影,寄给了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喜悦心情。
虽说是在军校学习,但军事训练一样的严格,从队列到战术,从单兵到班排攻防,卧姿瞄准射击等等一个项目不少。北方寒冬腊月气温均在零下13度左右,早上出操,开始个个冻得发抖,结束后衬衣湿透,棉衣、帽子上都冒热气,洗好的衣服晾在铁丝上,瞬间就冻成了“冰衣”。夏天,一、两个小时训练下来,皮鞋里都能倒出汗水,即使这样扬中兵人人都是好样的,经受了考验,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这群扬中兵不但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学习成绩还特别好。当年考试实行5分制计分法,他们每次考试都在4分以上,多次受到表扬。两年后的1958年,正当他们满怀激情,准备迎接授衔与分配时,党中央颁布《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建设新农村,争做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他们所在的军校被撤销,21名战友全部返回扬中当了农民。
入伍前,他们大多有稳定的工作,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银行职员……回乡后,有两人考入了大学,其余19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陆陆续续重新进入了不同的工作岗位。(通讯员 周树新 孙富民 全媒体记者 袁刚)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