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世界意义

2020-10-14 17:25 新华社  

远眺深圳。新华社记者 王丰 摄

新华社深圳10月13日电题: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世界意义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周强、王丰

40年前,中国创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它们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

经济特区为中国快速健康发展蹚出了新路,也为世界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方案。

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一段视频还原了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的场景,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炸山填海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资料照片

经济特区这一崭新事物在古老大地上宣告诞生,开启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探索。

在传统观念意识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是一对悖论,是不能相容的。

年逾70的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部原总经理梁宪回忆当年遭到的非议说,国内有人甚至指责深圳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试验场”。

中国经济特区被赋予了突破理论认知的“试验田”角色。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初,邓小平到深圳视察,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如今,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逾70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2019年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

2万张照片,85岁的摄影师李志均用镜头记录了珠海的沧桑巨变。“40年前,一个警察、一条马路、一组红绿灯是珠海的写照。”

如今,珠海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休闲城市。

珠海中心大厦和远处的澳门景象。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坚持市场化导向,是经济特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条。邓小平再度视察深圳的同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沿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方向,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一路闯关,从“三来一补”低端制造到自主创新占据产业链中高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0年来,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经济特区拔地而起,产业结构脱胎换骨,跨国企业纷至沓来。厦门已从紧张封闭的海防前线崛起为国际资本青睐的开放之都。

福建厦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英国《经济学人》曾如此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经济特区奇迹,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在长期经验探索基础上的重大理论总结和突破。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避免和消除了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郭万达说。

“本质上是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

创新增强自身制度生命力

在深圳的南头古城里,南北街装扮一新,店家们8月26日开始恢复营业。昔日杂乱的“城中村”变身为整洁的“文化街区”。

深圳南头古城南北街示范段开街营业。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通联

南头古城已有近1700年历史,被称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改造前,这里有各类房屋近千栋,物权利益相互交错,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和实践,是中国制度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表现。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许多西方政治分析人士断言:“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和失败,将是20世纪留给人类的两大遗产。”

然而,“西方断言”在“中国奇迹”面前崩碎了。

在4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特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领域改革,成为展现中国制度生命力的“橱窗”。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成为“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建成的首个跨越粤港澳三地的超大型跨境基础设施。

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一个包括深圳、珠海在内的世界级城市群将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新坐标。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经济特区的探索发展,是通过创新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生命力的进程表现。

如今,全国的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等已达45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协同推进。

“每个国家都应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都应通过创新增强各自制度的生命力。”吴思康说。

开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午后的塔可墨西哥餐厅生意依旧兴隆。室外,宽边大草帽之下,顾客们享用着正宗的异国美味;室内,伴随着动感的马里阿契音乐,顾客们将冰爽的啤酒一饮而尽。

餐厅老板埃塞基耶尔·圣克鲁斯·克莱门特来自墨西哥,他不曾想到自己在深圳一住就是10年。“深圳的文化包容,已成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繁荣进步,追求个人幸福尊严,追求全人类合作共赢。在中国经济特区发展进程中,时时处处展现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在中国的经济特区,各类文明文化在和谐包容、交流互鉴中共存,成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例如,凭借对葡语系国家的地缘优势,珠海正携手澳门大力推进中国与拉美国家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有望成为中拉合作的中心城市之一。

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汕头的发展与“对外开放”“侨资侨力”紧密相连。

汕头海湾隧道。

1984年,泰国侨领谢国民回到家乡,投资兴办了汕头第一家外资企业。40年来,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

厦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学习、就业、定居。其中,仅厦门官任社区就集中居住着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人士。

厦门大学教授、福建省第一位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美国人潘维廉说,美丽开放的厦门,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有着灿烂的现代文明融合。

今年以来,各国交往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但人心之间架起的文明桥梁未断。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数以万计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从深圳发往釜山,包装箱上印着韩国古代诗人许筠的诗句。而从深圳宝安区发往法国阿维尼翁市的防疫物资货箱上,则印着法国名言“向前走,胜利终将到来”。

“携手抗疫,本身就是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克时艰的生动实践。”深圳市委外事办副主任孙怀忠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多次向国外输送抗疫物资。深圳市外办供图

自1986年以来,深圳已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88座城市结成了国际友好城市。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表示,人类文明滋养了中国的经济特区,它们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来源:新华社

编辑:阿奎

61

远眺深圳。新华社记者 王丰 摄

新华社深圳10月13日电题: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世界意义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周强、王丰

40年前,中国创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它们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

经济特区为中国快速健康发展蹚出了新路,也为世界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方案。

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一段视频还原了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的场景,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炸山填海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资料照片

经济特区这一崭新事物在古老大地上宣告诞生,开启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探索。

在传统观念意识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是一对悖论,是不能相容的。

年逾70的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部原总经理梁宪回忆当年遭到的非议说,国内有人甚至指责深圳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试验场”。

中国经济特区被赋予了突破理论认知的“试验田”角色。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初,邓小平到深圳视察,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如今,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逾70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2019年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

2万张照片,85岁的摄影师李志均用镜头记录了珠海的沧桑巨变。“40年前,一个警察、一条马路、一组红绿灯是珠海的写照。”

如今,珠海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休闲城市。

珠海中心大厦和远处的澳门景象。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坚持市场化导向,是经济特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条。邓小平再度视察深圳的同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沿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方向,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一路闯关,从“三来一补”低端制造到自主创新占据产业链中高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0年来,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经济特区拔地而起,产业结构脱胎换骨,跨国企业纷至沓来。厦门已从紧张封闭的海防前线崛起为国际资本青睐的开放之都。

福建厦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英国《经济学人》曾如此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经济特区奇迹,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在长期经验探索基础上的重大理论总结和突破。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避免和消除了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郭万达说。

“本质上是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

创新增强自身制度生命力

在深圳的南头古城里,南北街装扮一新,店家们8月26日开始恢复营业。昔日杂乱的“城中村”变身为整洁的“文化街区”。

深圳南头古城南北街示范段开街营业。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通联

南头古城已有近1700年历史,被称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改造前,这里有各类房屋近千栋,物权利益相互交错,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和实践,是中国制度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表现。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许多西方政治分析人士断言:“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和失败,将是20世纪留给人类的两大遗产。”

然而,“西方断言”在“中国奇迹”面前崩碎了。

在4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特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领域改革,成为展现中国制度生命力的“橱窗”。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成为“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建成的首个跨越粤港澳三地的超大型跨境基础设施。

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一个包括深圳、珠海在内的世界级城市群将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新坐标。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经济特区的探索发展,是通过创新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生命力的进程表现。

如今,全国的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等已达45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协同推进。

“每个国家都应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都应通过创新增强各自制度的生命力。”吴思康说。

开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午后的塔可墨西哥餐厅生意依旧兴隆。室外,宽边大草帽之下,顾客们享用着正宗的异国美味;室内,伴随着动感的马里阿契音乐,顾客们将冰爽的啤酒一饮而尽。

餐厅老板埃塞基耶尔·圣克鲁斯·克莱门特来自墨西哥,他不曾想到自己在深圳一住就是10年。“深圳的文化包容,已成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繁荣进步,追求个人幸福尊严,追求全人类合作共赢。在中国经济特区发展进程中,时时处处展现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在中国的经济特区,各类文明文化在和谐包容、交流互鉴中共存,成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例如,凭借对葡语系国家的地缘优势,珠海正携手澳门大力推进中国与拉美国家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有望成为中拉合作的中心城市之一。

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汕头的发展与“对外开放”“侨资侨力”紧密相连。

汕头海湾隧道。

1984年,泰国侨领谢国民回到家乡,投资兴办了汕头第一家外资企业。40年来,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

厦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学习、就业、定居。其中,仅厦门官任社区就集中居住着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人士。

厦门大学教授、福建省第一位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美国人潘维廉说,美丽开放的厦门,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有着灿烂的现代文明融合。

今年以来,各国交往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但人心之间架起的文明桥梁未断。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数以万计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从深圳发往釜山,包装箱上印着韩国古代诗人许筠的诗句。而从深圳宝安区发往法国阿维尼翁市的防疫物资货箱上,则印着法国名言“向前走,胜利终将到来”。

“携手抗疫,本身就是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克时艰的生动实践。”深圳市委外事办副主任孙怀忠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多次向国外输送抗疫物资。深圳市外办供图

自1986年以来,深圳已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88座城市结成了国际友好城市。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表示,人类文明滋养了中国的经济特区,它们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来源:新华社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