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粤港澳大湾区掀起了一股吃“滚山鸡”的热潮。在广州,已有10万余只“滚山鸡”、30万枚鸡蛋走上了市民的餐桌。这原本名不见经传、从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山沟里千里迢迢而来的小众土鸡,何以迅速在竞争激烈的大湾区肉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近日,记者随国务院扶贫办赴广州调研,了解广东创新消费扶贫模式、巧解“黔凤出山”难题的故事。
纳雍县是毕节三个尚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广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点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令当地主导产业土鸡养殖遭受重创,滞销的土鸡超过20万只。得知情况后,广州市协作办、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立即与中洲农会等扶贫骨干企业、平台联手,启动了“纳雍土鸡出山大会战”,探索从山林到餐桌的全链条“一站式”消费扶贫模式,帮助纳雍土鸡进入大湾区市场。
“偏远贫困地区农产品有两大特点,一是好,好山好水好食材;二是贵,交通不便成本高。纳雍土鸡就很典型。想让‘黔凤入湾’,一是要打响知名度,让广东人去品尝;二是得把成本降下来。”广州消费扶贫联盟会长、中洲农会董事长袁野说。为此,扶贫部门请来有关企业和土鸡行业专家组建了“智囊团”,深入纳雍土鸡育雏、放养基地和加工厂,分析土鸡品质、市场定位、包装物流、销售模式等各环节,开出推广“药方”。
如何打出知名度?首先要给纳雍土鸡起一个叫得响的名字。“贵州山高坡陡,土鸡站不稳,连滚带飞,因此定名‘滚山鸡’。‘滚山鸡’肉质非常筋道,煲汤、打火锅一流。我们立足原生态的品质,为它在大湾区市场上找准了定位。经在各大媒体上‘吃播’带货,‘滚山鸡’一炮而红。”袁野介绍。
鸡再好,太贵也不会有好的销路。由于量少、没标准、运输成本高,最初一只“滚山鸡”卖到了128元。而降成本的核心,就在于规模化、标准化。
为了让“滚山鸡”具备价格竞争力,广东创新实施了“双向联盟”的供销模式。一方面在产区建立生产联盟,通过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把分散在各处的土鸡养殖基地整合起来,统一拓展市场。根据其销量增长情况,同步加大育苗投放,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依托广州消费扶贫联盟,统筹成员企业,在线上线下多个销售平台统一为“滚山鸡”做好“出山进城”的产销对接。在消费扶贫联盟的努力下,“滚山鸡”在广州有了专门的前置冷藏仓库,由京东物流承接配送,每单物流费用由40元降至15元以内。
如今,“滚山鸡”已拥有了统一的出货品质标准,实行标准化发货。“滚山鸡”在大湾区的售价也降至88元,还陆续开发了卤鸡、熏鸡等深加工品种。
“‘滚山鸡’成功‘出山入湾’说明,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其关键就在于把产品变商品、品质变品牌、产销变产业。”袁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广州消费扶贫联盟通过实施“产品+文化+品牌+体验+互联网”的全新运营模式,已助力贵州纳雍土鸡、威宁土豆、毕节鸡蛋、梅州“陈小鸽”、连州水晶梨等100多个优质农产品畅销广州市场。
近年来,贯通供应、流通、销售全产业链的消费扶贫“广东模式”日渐成熟,推动消费扶贫驶入了“快车道”,全国各地的扶贫产品正加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