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香糖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口嚼食品,深受广大青年人喜爱,早已成为他们年轻、时尚的年龄标志。口香糖在约会、社交等私密、公众场合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口腔清洁不够彻底,有时肠胃消化不良,很多人都有口臭。而如何去口臭,古人也有很多的妙方,最主要的一个方子,就是口衔“鸡舌香”。
因为“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而得名的“鸡舌香”,便是丁香。这因为花筒细长、形状像钉子(古代亦爱将“钉”写成“丁”)、有着强烈香味而得名的古老的中药,是化解口臭尴尬的良药。
东汉恒帝年间,有个老臣子叫刁存,他口臭很厉害,每当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皱着眉头,直至忍无可忍,便赐了一样东西给他,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得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不敢下咽。退朝后,匆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恰好有同僚来访,感觉此事稀奇,便让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闻到一股浓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觉。原来所谓“毒药”,是上等名贵的鸡舌香,是皇帝特别的恩赐。而后,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鸡舌香成为了一时风气。
大约从汉代起,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嘴里都含嚼丁香,以免给皇帝留下坏印象,影响仕途。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含丁香治口臭,不仅源远流长,且方法极类似于现在的“嚼口香糖”。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相传,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之问得知后羞愧无比。从那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
古代官员们,一边毕恭毕敬地上朝奏事或听差,一边勤勤恳恳地含嚼丁香。口衔丁香,也慢慢演变成为了在朝为官的意思。唐代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曾做诗《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其中有句“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更是明明白白地用一起口衔丁香表达共事于朝廷的意思了。这句诗大意是说,昨天我们还一起口衔鸡舌香在朝廷共事,但是今天就被皇帝派来治理这种犬牙(蛮荒)之地了。
到明清之后,口含丁香避口臭,已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赠友,也成为了常见礼节。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