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土瑶”新生——广西“土瑶”村寨脱贫见闻

2020-09-30 17:20 新华社  

新华社南宁9月29日电(记者吴思思、麦凌寒)点火、起烟,看着烟火渐渐腾空,轻柔地包裹住屋顶下一串串用竹编装着的茶叶。一大早,在茶香袅袅的熏茶房里,凤求姑的动作一气呵成。

这是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的一座老房子,厨房里的火塘是熏茶的必备道具。竹木结构的房子采光并不好,人们会在屋顶开一片瓦。看着从屋顶洒下的一束阳光照在茶叶上,凤求姑一再感慨,“没想到这些‘土’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狮东村是广西大桂山脉里的一个普通村落,不普通的是,它是我国唯一的“土瑶”居住的村落之一。“土瑶”是瑶族的一个独特支系,目前“土瑶”群众只聚居在平桂区鹅塘镇、沙田镇的6个行政村、24条山冲里。“南岭无山不有瑶”,大山隔绝下,他们孕育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把茶叶放在火塘上,火燎烟熏以炼制茶香,这样的“火塘养茶”是瑶山独特的习俗。大桂山腹地盛产楠竹,“土瑶”群众用竹编编织竹篓、竹筐。几百年来,茶叶和竹编制品贯穿着“土瑶”人的日常生活,更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

“把熏好的茶、编好的竹篓拿去镇上卖,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还卖不了几个钱,能活下去就不错了。”凤求姑说。层层叠叠的山峰禁锢着“土瑶”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6个“土瑶”村的贫困发生率为61.42%,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当一条条水泥路通到“土瑶”村寨,改变也来了。路越来越宽阔,交通方便了,易地扶贫搬迁让不少久居大山深处的“土瑶”群众拥有了一片新天地。住房、医疗、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土瑶”群众感受着山外舒爽的清风。

山外的商人来到山里,发现了“火塘养茶”的市场价值。得益于茶企与农户建立的“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土瑶”每家每户都会编制的竹篓有了用武之地。“用竹篓把茶装起来,火燎烟熏一年,一件茶可以卖到30元,今年我做了500多件,额外编的竹篓也能卖个好价钱。”凤求姑说。

因为制茶,搬进了新居的凤求姑延续着自己与“土瑶”传统的联系,而“土瑶”文化在市场上也越发绽放光彩。

“早几年前,我从妈妈箱底翻出了一条绣了一半的头巾,我跟她说,我来帮你绣完。”沙田镇金竹村村民冯红芳说。瑶绣是瑶族传统文化符号,冯红芳从小学习瑶绣技艺,但这些“土”文化在现代社会显得不那么“时尚”,会绣的人越来越少。“我在村口绣的时候,村里的人笑我说,什么年代了还在绣这个。我当时回答,如果能把传统文化拾起来,疯一回又怎样。”

2015年,平桂区在金竹村开设“瑶绣传承班”,聘请瑶绣能手冯红芳授课,并组织18名贫困妇女学习瑶绣技艺。此后几年,瑶绣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扶贫车间的依托产业,“瑶绣传承班”也开到了“土瑶”的村村寨寨。

“现在很多服装上都有模仿我们瑶绣的图案,感觉瑶绣已经变成一种时尚了。”冯红芳说,“我们也正在研发更多关于瑶绣的文创产品,让瑶绣在市场上更有活力。”

重重大山隔绝了“土瑶”,却也给了他们馈赠。“土瑶”摆脱贫困的历程,也是他们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如今,“土瑶”正在发掘更深层的文化符号,长鼓舞、长桌宴等传统文化相继被挖掘,大山隔绝下孕育出的“土”文化,正成为他们开启幸福生活的“密码”。

来源:新华社

编辑:阿奎

48

新华社南宁9月29日电(记者吴思思、麦凌寒)点火、起烟,看着烟火渐渐腾空,轻柔地包裹住屋顶下一串串用竹编装着的茶叶。一大早,在茶香袅袅的熏茶房里,凤求姑的动作一气呵成。

这是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的一座老房子,厨房里的火塘是熏茶的必备道具。竹木结构的房子采光并不好,人们会在屋顶开一片瓦。看着从屋顶洒下的一束阳光照在茶叶上,凤求姑一再感慨,“没想到这些‘土’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狮东村是广西大桂山脉里的一个普通村落,不普通的是,它是我国唯一的“土瑶”居住的村落之一。“土瑶”是瑶族的一个独特支系,目前“土瑶”群众只聚居在平桂区鹅塘镇、沙田镇的6个行政村、24条山冲里。“南岭无山不有瑶”,大山隔绝下,他们孕育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把茶叶放在火塘上,火燎烟熏以炼制茶香,这样的“火塘养茶”是瑶山独特的习俗。大桂山腹地盛产楠竹,“土瑶”群众用竹编编织竹篓、竹筐。几百年来,茶叶和竹编制品贯穿着“土瑶”人的日常生活,更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

“把熏好的茶、编好的竹篓拿去镇上卖,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还卖不了几个钱,能活下去就不错了。”凤求姑说。层层叠叠的山峰禁锢着“土瑶”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6个“土瑶”村的贫困发生率为61.42%,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当一条条水泥路通到“土瑶”村寨,改变也来了。路越来越宽阔,交通方便了,易地扶贫搬迁让不少久居大山深处的“土瑶”群众拥有了一片新天地。住房、医疗、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土瑶”群众感受着山外舒爽的清风。

山外的商人来到山里,发现了“火塘养茶”的市场价值。得益于茶企与农户建立的“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土瑶”每家每户都会编制的竹篓有了用武之地。“用竹篓把茶装起来,火燎烟熏一年,一件茶可以卖到30元,今年我做了500多件,额外编的竹篓也能卖个好价钱。”凤求姑说。

因为制茶,搬进了新居的凤求姑延续着自己与“土瑶”传统的联系,而“土瑶”文化在市场上也越发绽放光彩。

“早几年前,我从妈妈箱底翻出了一条绣了一半的头巾,我跟她说,我来帮你绣完。”沙田镇金竹村村民冯红芳说。瑶绣是瑶族传统文化符号,冯红芳从小学习瑶绣技艺,但这些“土”文化在现代社会显得不那么“时尚”,会绣的人越来越少。“我在村口绣的时候,村里的人笑我说,什么年代了还在绣这个。我当时回答,如果能把传统文化拾起来,疯一回又怎样。”

2015年,平桂区在金竹村开设“瑶绣传承班”,聘请瑶绣能手冯红芳授课,并组织18名贫困妇女学习瑶绣技艺。此后几年,瑶绣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扶贫车间的依托产业,“瑶绣传承班”也开到了“土瑶”的村村寨寨。

“现在很多服装上都有模仿我们瑶绣的图案,感觉瑶绣已经变成一种时尚了。”冯红芳说,“我们也正在研发更多关于瑶绣的文创产品,让瑶绣在市场上更有活力。”

重重大山隔绝了“土瑶”,却也给了他们馈赠。“土瑶”摆脱贫困的历程,也是他们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如今,“土瑶”正在发掘更深层的文化符号,长鼓舞、长桌宴等传统文化相继被挖掘,大山隔绝下孕育出的“土”文化,正成为他们开启幸福生活的“密码”。

来源:新华社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