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250亩的杂交水稻育种基地里,30个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品种长势喜人。通过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与技术集成,湖南农业大学唐文帮教授团队实现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制种效益提高36.3%,节约用种成本超2亿元。
丘陵山区、田块较小、海拔高度不一……在我国符合杂交水稻制种要求的地区,多项不利因素制约了杂交水稻制种。同时,杂交稻制种的用工成本急剧增长,导致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
唐文帮教授主持的“水稻小粒不育系选育及机械化杂交育种”项目致力解决目前杂交水稻制种方式落后、效益低、成本高等问题。历经10余年,项目团队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卓201S等5个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培育出“卓两优141”等6个国家审定品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
团队根据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和大粒恢复系粒厚的差异,发明了筛选装置,实现了父母本种子机械化精准分出“父”与“母”,分选成功率100%,损耗小于1%。同时,团队还配套研发了机械混播、飞机喷施、辅助授粉和病虫害防治等设备,实现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
“杂交水稻推广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用种成本高,适合轻简机械化制种的新品种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杂交水稻轻简机械化制种时代即将来临。”唐文帮说。
来源:新华社
编辑: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