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家有五亩桑 脱贫奔小康” 镇江蚕桑科研成果开出西部扶贫之花

2020-09-23 10:11

今日镇江讯   “家有五亩桑 脱贫奔小康”、“蚕桑种得好 媳妇容易找”……在广西部分贫困县,这样的宣传标语时常可见,当地将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优选产业。得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镇江蚕研所”)对当地蚕桑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新品种推广,有力助推了广西、云南等地蚕桑产业的升级改造,大批困难群众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丰硕的蚕桑科研成果世界瞩目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郊四摆渡的镇江蚕研所成立于1951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桑科研机构,也是中国蚕学会、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机构的挂靠单位,是全世界保存蚕桑种质资源数量最多、资源类型最丰富的机构,研究所研发推广的蚕桑产业技术与品种,支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夺回世界蚕桑丝绸生产第一大国的地位。

镇江蚕种场旧址

走进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几栋民国风建筑屹立在眼前,这里便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蚕种场旧址,至今建筑保存完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国政正在观察蚕宝宝们的健康状况

“你看,它们多可爱,白白胖胖的,过两天就结成蚕茧变成蚕蛹了。我们研究所培育推广的新品种,一只蚕茧中蚕丝和蚕蛹重量各占一半,生产蚕丝的效率特别高,这是几代科学家不断攻关努力的结晶。蚕研所的蚕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长期维持在50%-70%的水平,就是因为我们的蚕品种产量高、品质优,而且抗病好养,老百姓喜欢。” 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原所长张国政一只手端着蚕框,一只手轻轻抚摸,观察蚕宝宝们的健康状况,谈起蚕宝宝就如数家珍,兴致盎然。

镇江蚕研所始终坚持蚕桑科研国家队的职能,研究、开发、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和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服务全国蚕桑产区,科技成果应用遍及全国28个省市、1000余个县、1200万户蚕农,累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数百亿元。建所以来获奖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达12项。该所的存在,让镇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蚕桑新技术的开发、推广核心基地。

“问诊”西部 研发“处方” 助农脱贫致富

“以前江浙一带是养蚕聚集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部蚕桑产业不断萎缩,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不断缩减,而广西、云南、四川等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整个蚕桑丝绸产业呈现‘东桑西移’、‘东丝西移’的发展态势。”张国政介绍道。

2004年,镇江蚕研所考察组调研广西时发现,当地一年中养蚕批次多达十次以上,连续养蚕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极高,此病一旦发病污染蚕室及周边环境,就会发生大爆发,整个村的养蚕户都会发生脓病造成绝收。针对这一影响产业生存的严重问题,镇江蚕研所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攻关,最终在2008年研发出了全世界第一个“抗血液型脓病”的蚕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试用、推广,得到了蚕农们的好评与欢迎。目前镇江蚕研所已经育成了7个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特点的抗血液型脓病蚕品种,有望解决血液型脓病对广西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的威胁。

百色地区是广西新兴的蚕桑产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特殊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可以饲养优良品质的蚕品种。镇江蚕研所与百色地区的平果县和德保县建立了蚕桑科技合作关系,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品种,帮助开展蚕桑生产技术培训。

近年来,平果县在扶贫开发中,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蚕桑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但由于当地蚕桑优良品种的缺乏、养蚕技术的落后和蚕农文化水平的偏低等因素,蚕桑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为此,镇江蚕研所的科研团队通过多次走访调研,经过十年时间的研发,“苏超二号”蚕品种诞生。该品种的蚕对家脓病有更高的抗性,且所结的茧丝质更好,农民收益日益增长。

据介绍,当地饲养的普通蚕品种由于抗病性弱、品质一般,养一张蚕种的产值平均约2600元,而饲养“苏超二号”的产值可以达到3500元,增收达35%,有力地促进了该县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蚕桑产业也成为德保县产业脱贫的首选产业,德保县的蚕桑生产规模从四年前的5000亩迅速增加到今年的50000余亩。在镇江蚕研所的引荐下,全国最大的丝绸企业江苏鑫缘茧丝绸有限公司在德保县已经建立了缫丝企业,农民养蚕脱贫的同时,县城的女性进丝厂上班,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德保县脱贫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此外,镇江蚕研所还长期和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研发机构合作,对当地的蚕桑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输送,支撑蚕桑产业升级改造。

转型升级 传播中国文化

为了支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镇江蚕研所也在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桑、蚕、茧、丝单一的产业链,向食品、健康、医药、材料等新兴产业应用发展转变。到目前为止,研发并推出的各类桑叶茶、桑葚酒、丝蛋白化妆品、蛹虫草保健品、益智类功能性脂肪、防酒精中毒保健品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元化蚕桑产品已经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使得全国的蚕桑产业年产值增加了三百多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蚕研所正在“进军”蚕丝新材料的研发,目前正在开展丝蛋白医用材料、丝蛋白半导体等新材料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不久的将来蚕宝宝将为国家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出一份力。

“除了国内,我们也在把蚕桑文化和技术输出到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同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蚕业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支持国外的蚕桑产业发展,传播中国文化。”(全媒体记者 朱浩)

编辑:何冰

46

今日镇江讯   “家有五亩桑 脱贫奔小康”、“蚕桑种得好 媳妇容易找”……在广西部分贫困县,这样的宣传标语时常可见,当地将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优选产业。得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镇江蚕研所”)对当地蚕桑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新品种推广,有力助推了广西、云南等地蚕桑产业的升级改造,大批困难群众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丰硕的蚕桑科研成果世界瞩目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郊四摆渡的镇江蚕研所成立于1951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桑科研机构,也是中国蚕学会、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机构的挂靠单位,是全世界保存蚕桑种质资源数量最多、资源类型最丰富的机构,研究所研发推广的蚕桑产业技术与品种,支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夺回世界蚕桑丝绸生产第一大国的地位。

镇江蚕种场旧址

走进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几栋民国风建筑屹立在眼前,这里便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蚕种场旧址,至今建筑保存完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国政正在观察蚕宝宝们的健康状况

“你看,它们多可爱,白白胖胖的,过两天就结成蚕茧变成蚕蛹了。我们研究所培育推广的新品种,一只蚕茧中蚕丝和蚕蛹重量各占一半,生产蚕丝的效率特别高,这是几代科学家不断攻关努力的结晶。蚕研所的蚕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长期维持在50%-70%的水平,就是因为我们的蚕品种产量高、品质优,而且抗病好养,老百姓喜欢。” 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原所长张国政一只手端着蚕框,一只手轻轻抚摸,观察蚕宝宝们的健康状况,谈起蚕宝宝就如数家珍,兴致盎然。

镇江蚕研所始终坚持蚕桑科研国家队的职能,研究、开发、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和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服务全国蚕桑产区,科技成果应用遍及全国28个省市、1000余个县、1200万户蚕农,累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数百亿元。建所以来获奖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达12项。该所的存在,让镇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蚕桑新技术的开发、推广核心基地。

“问诊”西部 研发“处方” 助农脱贫致富

“以前江浙一带是养蚕聚集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部蚕桑产业不断萎缩,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不断缩减,而广西、云南、四川等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整个蚕桑丝绸产业呈现‘东桑西移’、‘东丝西移’的发展态势。”张国政介绍道。

2004年,镇江蚕研所考察组调研广西时发现,当地一年中养蚕批次多达十次以上,连续养蚕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极高,此病一旦发病污染蚕室及周边环境,就会发生大爆发,整个村的养蚕户都会发生脓病造成绝收。针对这一影响产业生存的严重问题,镇江蚕研所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攻关,最终在2008年研发出了全世界第一个“抗血液型脓病”的蚕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试用、推广,得到了蚕农们的好评与欢迎。目前镇江蚕研所已经育成了7个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特点的抗血液型脓病蚕品种,有望解决血液型脓病对广西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的威胁。

百色地区是广西新兴的蚕桑产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特殊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可以饲养优良品质的蚕品种。镇江蚕研所与百色地区的平果县和德保县建立了蚕桑科技合作关系,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品种,帮助开展蚕桑生产技术培训。

近年来,平果县在扶贫开发中,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蚕桑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但由于当地蚕桑优良品种的缺乏、养蚕技术的落后和蚕农文化水平的偏低等因素,蚕桑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为此,镇江蚕研所的科研团队通过多次走访调研,经过十年时间的研发,“苏超二号”蚕品种诞生。该品种的蚕对家脓病有更高的抗性,且所结的茧丝质更好,农民收益日益增长。

据介绍,当地饲养的普通蚕品种由于抗病性弱、品质一般,养一张蚕种的产值平均约2600元,而饲养“苏超二号”的产值可以达到3500元,增收达35%,有力地促进了该县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蚕桑产业也成为德保县产业脱贫的首选产业,德保县的蚕桑生产规模从四年前的5000亩迅速增加到今年的50000余亩。在镇江蚕研所的引荐下,全国最大的丝绸企业江苏鑫缘茧丝绸有限公司在德保县已经建立了缫丝企业,农民养蚕脱贫的同时,县城的女性进丝厂上班,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德保县脱贫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此外,镇江蚕研所还长期和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研发机构合作,对当地的蚕桑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输送,支撑蚕桑产业升级改造。

转型升级 传播中国文化

为了支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镇江蚕研所也在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桑、蚕、茧、丝单一的产业链,向食品、健康、医药、材料等新兴产业应用发展转变。到目前为止,研发并推出的各类桑叶茶、桑葚酒、丝蛋白化妆品、蛹虫草保健品、益智类功能性脂肪、防酒精中毒保健品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元化蚕桑产品已经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使得全国的蚕桑产业年产值增加了三百多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蚕研所正在“进军”蚕丝新材料的研发,目前正在开展丝蛋白医用材料、丝蛋白半导体等新材料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不久的将来蚕宝宝将为国家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出一份力。

“除了国内,我们也在把蚕桑文化和技术输出到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同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蚕业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支持国外的蚕桑产业发展,传播中国文化。”(全媒体记者 朱浩)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