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战“疫”说理】从抗疫精神领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

2020-09-08 21:27

作者: 徐艳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从5个方面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

在“抗疫精神”的淬炼和砥砺中,我们不仅可以回望那些全国抗疫、全民抗疫的感人场景,也可以深层次领悟一个古老的民族何以会复兴于新时代的精神密码。

“抗疫精神”有着明晰的生成逻辑:危机是精神孕育的契机,基因传承是精神生成的渊源,抗疫实践是精神生成的土壤

“抗疫精神”在疫情危机中孕育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规律性问题,即危机往往是精神孕育的契机。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危机,二是契机。如果对危机给予正确回应,危机就会化为契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挑战—应战”命题,在挑战中崛起,是优秀民族的基本素质。这次抗疫充分昭示: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敢于应战的民族,而且是一个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的民族。

穿过历史长河回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程,我们不难找到战争、饥荒的痛苦回忆,也不难找到洪水、干旱、地震、瘟疫等灾难性记忆,但中华民族从未被压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次疫情是对中国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考,同时也是孕育伟大精神的契机。正是这次突发危机,汇集起了精神的万里长城,构筑了新时代一道亮丽的精神景观。

“抗疫精神”由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而成。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命题——“文明四季论”,他认为,任何文明或文化都要走向衰落。如果他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世界上一切中世纪的堡垒时就预言这种文化将走向衰落、消亡,那是一种远见。但他的思想过于偏激,没有看到文化的时代转换功能,更没有看到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就是民族精神。换言之,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抗疫精神”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在中国文化中,“家”与“国”是一个范畴。几千年来,忠诚、爱国一直都是中华儿女的深厚思想情感与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进而构成了悠久而丰厚的中华美德,凝聚为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一个个为国之命运义无反顾的英雄用他们“逆行”的脚步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慷慨大义,奏响了爱国的主旋律。同时,“抗疫精神”也承继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品格与红色基因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具体精神形态,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次“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在战胜大灾大疫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的丰富和延续。可以说,“抗疫精神”既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两者交相辉映,形塑了“抗疫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形态。

“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砥砺和淬炼而成。一切精神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一。所谓新的历史特点,是指此次人与病毒的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孕育于这场战争的“抗疫精神”也因此而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基础。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中国的精锐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人们最美好的情感被联系起来;最可贵的品格发扬起来,最美的情愫升华起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抗疫正气。可以说,这次抗疫斗争是新时代的一次精神大淬炼,人们最美好、最坚定的情感和品质,在此次疫情大考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凝练和升华为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

“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疫情面前,每一个心存国家大义的个体都怀揣历史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为抗疫斗争贡献涓滴之力。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以颜色表征各行各业的一些词汇流行起来,如“白衣天使”叫“天使白”,志愿者叫“志愿红”,城管叫“城管蓝”,环卫叫“环卫橙”等。一些难忘的镜头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去武汉的无座车票在社交媒体刷屏,73岁的李兰娟院士被口罩勒出深深压痕的照片让人动容,网上流传的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感动了无数人。特别是一批“90后”青年挺身而出,在此次战“疫”中冲锋陷阵、独当一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铺展开来一幅生动壮阔的抗疫画卷。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就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倾力扶持和众人拾柴、团结一心的凝心聚力。疫情面前,亿万人民携手同心、团结互助,中国人民骨子里镌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被新冠病毒这一无形的敌人再度激发。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武汉仿佛在一夜之间按下了暂停键,但这并没有阻隔全国人民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沟通。从省际之间对湖北的对口帮扶,到民间自发开展的对湖北的个人援助,全国人民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抗疫。从一批批医疗队奔赴湖北,到加急生产的消杀产品捐赠给指定收治医院;从农业大省山东各地“搬家式”的新鲜蔬菜支援走红网络,到新疆库尔班大叔后人捐赠的大米日夜兼程到达武汉……省际间的兄弟情谊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在驰援湖北各地的医疗队员返程之日,街道上无不站满了送行的市民,战争年代血肉情的那份情愫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走进了当下,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小,但每一个音符都值得被赞誉:捡废品老人捐款、网友“云买单”等一系列暖心举动,戳中无数人的泪点。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汇聚而成的是强大的抗疫合力。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满怀信心、步履坚定,敢于同顽固的病毒作斗争,以不获全胜不轻言放弃的信念奋力搏击。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作为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后所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新冠肺炎蔓延之迅速,后果之惨烈,挑战之致命,不啻为一次全球重大挑战。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从大量基础实验到新冠疫苗志愿者以身试“苗”;从“火神山”“雷神山”的神速建成,再到一座座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每一场都是硬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后退,只有冲锋;没有妥协,只有战斗。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凝心聚力绘就出一幅新时代“战瘟神”的壮阔画卷,从中我们看到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不屈身姿,听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经历磨难时迈出的坚定步伐。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是把握规律、精准施策的战略举措和尊重生命、科学防控的严谨态度。疫情面前,尊重科学规律、加快科研攻关,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高扬科学精神,坚持用事实说话尤为重要。对于新冠病毒,传统的消杀方式难以见效,因而必须从揭示病毒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入手,进行科学认知和解读。这不仅是进行疫苗研发等科学攻关、形成科学诊疗方案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疫情面前,硬本领才是硬道理,本领过硬的专业人才和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是抗疫的关键,对疫情的正确判断和处理无一不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又让抗疫工作如虎添翼,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疫情前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以中国为代表的疫情国家共享疫情数据和科研信息,通力合作,共抗疫情。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则是大变局时代的一大突出表征。新冠肺炎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征。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人类面临病毒这一共同敌人的时候,是命运与共还是以邻为壑?是共克时艰还是制造另类“政治病毒”?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力为各方提供援助,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熠熠生辉。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

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抗疫精神”在此次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抗疫精神”始终不会过时,其价值意蕴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呈现出来。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抗疫精神”是在当下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中国精神的新样态。中国精神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精神形态,它是一条由无数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体精神样态汇集而成的精神长河,各种具体精神样态皆是中国精神长河中的支流。一方面,各种具体精神样态都源于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各有侧重地留存和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内核要素和精神基质;另一方面,各种具体精神样态又是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不同乐章,总是跃动着别具一格的音符,增加了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的灵动性。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正是由无数各具时代特色的乐章所组合和形塑而成的,各种具体精神是中国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样态。而今,“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精神样态,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它不仅以自身的深刻内涵而载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而且将进一步融汇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因。

“抗疫精神”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精神家园的失落,会给人带来流浪感和空虚感,使其在精神上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博弈和斗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灵荒漠化”和“精神空虚化”。在此情势下,我们需要立足完整的人的精神结构,弘扬既有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又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和时代气质的精神文化。无疑,“抗疫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形态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生命至上,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需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其所具有的举国同心,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需的美好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所具有的舍生忘死,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追求的大爱无边和英勇无畏;其所具有的尊重科学,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提倡的立足现实、敢于战胜;其所具有的命运与共,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一致推崇的天下一家的友善理念和崇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此可见,“抗疫精神”不仅是五种精神表现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其内容要素还囊括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完整构成,涉及价值追求、伦理规范、情感世界、精神气质、精神状态等多重维度,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

“抗疫精神”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这次抗疫斗争是对“四个自信”的大检验,由此展现出的“抗疫精神”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首先,“抗疫精神”确证了道路自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内生的,是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我们战胜疫情、应对考验的底气和现实力量从哪里来?无论是疫情防控、病患救治,还是科研攻关和物资生产,抑或是“火神山”和“雷神山”的速度建成,都离不开中国道路之下积累的物质基础和科技资源。其次,“抗疫精神”激发了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正是人民性的最好诠释,凸显了理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再次,“抗疫精神”激发了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在抗疫斗争中得到了极大体现,特别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到了充分印证。最后,“抗疫精神”激发了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医药救治等作为这次疫情防控的特色和亮点,极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现实确证共同诠释了“抗疫精神”的深刻性,在生动实践中催生出不朽的精神力量。

 来源: 人民论坛网

编辑:陈路

38

作者: 徐艳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从5个方面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

在“抗疫精神”的淬炼和砥砺中,我们不仅可以回望那些全国抗疫、全民抗疫的感人场景,也可以深层次领悟一个古老的民族何以会复兴于新时代的精神密码。

“抗疫精神”有着明晰的生成逻辑:危机是精神孕育的契机,基因传承是精神生成的渊源,抗疫实践是精神生成的土壤

“抗疫精神”在疫情危机中孕育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规律性问题,即危机往往是精神孕育的契机。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危机,二是契机。如果对危机给予正确回应,危机就会化为契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挑战—应战”命题,在挑战中崛起,是优秀民族的基本素质。这次抗疫充分昭示: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敢于应战的民族,而且是一个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的民族。

穿过历史长河回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程,我们不难找到战争、饥荒的痛苦回忆,也不难找到洪水、干旱、地震、瘟疫等灾难性记忆,但中华民族从未被压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次疫情是对中国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考,同时也是孕育伟大精神的契机。正是这次突发危机,汇集起了精神的万里长城,构筑了新时代一道亮丽的精神景观。

“抗疫精神”由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而成。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命题——“文明四季论”,他认为,任何文明或文化都要走向衰落。如果他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世界上一切中世纪的堡垒时就预言这种文化将走向衰落、消亡,那是一种远见。但他的思想过于偏激,没有看到文化的时代转换功能,更没有看到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就是民族精神。换言之,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抗疫精神”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在中国文化中,“家”与“国”是一个范畴。几千年来,忠诚、爱国一直都是中华儿女的深厚思想情感与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进而构成了悠久而丰厚的中华美德,凝聚为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一个个为国之命运义无反顾的英雄用他们“逆行”的脚步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慷慨大义,奏响了爱国的主旋律。同时,“抗疫精神”也承继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品格与红色基因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具体精神形态,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次“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在战胜大灾大疫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的丰富和延续。可以说,“抗疫精神”既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两者交相辉映,形塑了“抗疫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形态。

“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砥砺和淬炼而成。一切精神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一。所谓新的历史特点,是指此次人与病毒的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孕育于这场战争的“抗疫精神”也因此而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基础。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中国的精锐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人们最美好的情感被联系起来;最可贵的品格发扬起来,最美的情愫升华起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抗疫正气。可以说,这次抗疫斗争是新时代的一次精神大淬炼,人们最美好、最坚定的情感和品质,在此次疫情大考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凝练和升华为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

“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疫情面前,每一个心存国家大义的个体都怀揣历史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为抗疫斗争贡献涓滴之力。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以颜色表征各行各业的一些词汇流行起来,如“白衣天使”叫“天使白”,志愿者叫“志愿红”,城管叫“城管蓝”,环卫叫“环卫橙”等。一些难忘的镜头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去武汉的无座车票在社交媒体刷屏,73岁的李兰娟院士被口罩勒出深深压痕的照片让人动容,网上流传的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感动了无数人。特别是一批“90后”青年挺身而出,在此次战“疫”中冲锋陷阵、独当一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铺展开来一幅生动壮阔的抗疫画卷。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就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倾力扶持和众人拾柴、团结一心的凝心聚力。疫情面前,亿万人民携手同心、团结互助,中国人民骨子里镌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被新冠病毒这一无形的敌人再度激发。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武汉仿佛在一夜之间按下了暂停键,但这并没有阻隔全国人民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沟通。从省际之间对湖北的对口帮扶,到民间自发开展的对湖北的个人援助,全国人民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抗疫。从一批批医疗队奔赴湖北,到加急生产的消杀产品捐赠给指定收治医院;从农业大省山东各地“搬家式”的新鲜蔬菜支援走红网络,到新疆库尔班大叔后人捐赠的大米日夜兼程到达武汉……省际间的兄弟情谊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在驰援湖北各地的医疗队员返程之日,街道上无不站满了送行的市民,战争年代血肉情的那份情愫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走进了当下,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小,但每一个音符都值得被赞誉:捡废品老人捐款、网友“云买单”等一系列暖心举动,戳中无数人的泪点。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汇聚而成的是强大的抗疫合力。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满怀信心、步履坚定,敢于同顽固的病毒作斗争,以不获全胜不轻言放弃的信念奋力搏击。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作为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后所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新冠肺炎蔓延之迅速,后果之惨烈,挑战之致命,不啻为一次全球重大挑战。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从大量基础实验到新冠疫苗志愿者以身试“苗”;从“火神山”“雷神山”的神速建成,再到一座座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每一场都是硬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后退,只有冲锋;没有妥协,只有战斗。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凝心聚力绘就出一幅新时代“战瘟神”的壮阔画卷,从中我们看到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不屈身姿,听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经历磨难时迈出的坚定步伐。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是把握规律、精准施策的战略举措和尊重生命、科学防控的严谨态度。疫情面前,尊重科学规律、加快科研攻关,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高扬科学精神,坚持用事实说话尤为重要。对于新冠病毒,传统的消杀方式难以见效,因而必须从揭示病毒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入手,进行科学认知和解读。这不仅是进行疫苗研发等科学攻关、形成科学诊疗方案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疫情面前,硬本领才是硬道理,本领过硬的专业人才和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是抗疫的关键,对疫情的正确判断和处理无一不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又让抗疫工作如虎添翼,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疫情前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以中国为代表的疫情国家共享疫情数据和科研信息,通力合作,共抗疫情。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则是大变局时代的一大突出表征。新冠肺炎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征。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人类面临病毒这一共同敌人的时候,是命运与共还是以邻为壑?是共克时艰还是制造另类“政治病毒”?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力为各方提供援助,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熠熠生辉。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

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抗疫精神”在此次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抗疫精神”始终不会过时,其价值意蕴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呈现出来。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抗疫精神”是在当下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中国精神的新样态。中国精神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精神形态,它是一条由无数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体精神样态汇集而成的精神长河,各种具体精神样态皆是中国精神长河中的支流。一方面,各种具体精神样态都源于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各有侧重地留存和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内核要素和精神基质;另一方面,各种具体精神样态又是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不同乐章,总是跃动着别具一格的音符,增加了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的灵动性。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正是由无数各具时代特色的乐章所组合和形塑而成的,各种具体精神是中国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样态。而今,“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精神样态,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它不仅以自身的深刻内涵而载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而且将进一步融汇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因。

“抗疫精神”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精神家园的失落,会给人带来流浪感和空虚感,使其在精神上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博弈和斗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灵荒漠化”和“精神空虚化”。在此情势下,我们需要立足完整的人的精神结构,弘扬既有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又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和时代气质的精神文化。无疑,“抗疫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形态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生命至上,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需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其所具有的举国同心,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需的美好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所具有的舍生忘死,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追求的大爱无边和英勇无畏;其所具有的尊重科学,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提倡的立足现实、敢于战胜;其所具有的命运与共,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一致推崇的天下一家的友善理念和崇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此可见,“抗疫精神”不仅是五种精神表现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其内容要素还囊括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完整构成,涉及价值追求、伦理规范、情感世界、精神气质、精神状态等多重维度,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

“抗疫精神”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这次抗疫斗争是对“四个自信”的大检验,由此展现出的“抗疫精神”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首先,“抗疫精神”确证了道路自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内生的,是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我们战胜疫情、应对考验的底气和现实力量从哪里来?无论是疫情防控、病患救治,还是科研攻关和物资生产,抑或是“火神山”和“雷神山”的速度建成,都离不开中国道路之下积累的物质基础和科技资源。其次,“抗疫精神”激发了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正是人民性的最好诠释,凸显了理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再次,“抗疫精神”激发了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在抗疫斗争中得到了极大体现,特别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到了充分印证。最后,“抗疫精神”激发了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医药救治等作为这次疫情防控的特色和亮点,极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现实确证共同诠释了“抗疫精神”的深刻性,在生动实践中催生出不朽的精神力量。

 来源: 人民论坛网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