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苏淮安:产业强村庄美 乡村振兴底气足

2020-09-07 09:43 淮安新闻网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村内建筑错落有致;杨柳依依,荷花清香,更是将乡村扮靓;微风拂过,水波荡漾,美不胜收……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流均镇都梁村,犹如走进了江南水乡,让人爽心悦目、神清气爽。

决战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是2020年‘三农’工作的硬任务,要求农村同步小康,农民一户不落、一个不剩全部脱贫。近年来,淮安市创新扶贫模式,汇聚产业优势,治理农村环境,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精彩画卷渐次铺展。

曹政  摄

强底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缝隙”

淮安市朱桥村为“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是涟水县唯一的回族村。两年前,该村整合省市县镇四方扶贫资金1100万元,实施生态养牛项目。“目前正常年出栏肉牛5000多头,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40多个,带动一批养殖户脱贫致富。”朱桥村党总支书记郭正海说。

“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创新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兜底保险等政策举措,深化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高位推动脱贫攻坚“五年任务、四年完成”。截至2019年底,全市提前一年实现42.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出列、3个省重点帮扶县区“摘帽”目标,全市548个面上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其中433个村收入达18万元。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淮安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脱贫、阳光透明监管”的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了以“三层、四库、一端”为主体框架的“阳光扶贫”系统,探索出了一条深化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王昊  摄

进入新阶段,拿出新举措。今年淮安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先行先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上的衔接融入。健全防贫返贫机制,对标“四个不摘”,拓展“阳光扶贫”系统功能板块,探索在线适时监测识别相对贫困、易致贫、易返贫和边缘临贫人口,在促进创业就业、强化兜底保障上双向发力。及时足额下达产业富民项目资金9000万元,加强扶贫资产和收益分配管理,切实增强脱贫攻坚“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加快提升防返贫保险、防返贫基金和防返贫救助覆盖面,强化脱贫攻坚问题“回头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发力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增亮色,下好乡村产业振兴“先手棋”

金湖县荷韵小镇,一户一宅新江淮建筑风格小楼,典雅大方;与小区内外种植的荷花相映衬,尽显生态宜居。“现在我们都住上小别墅了,内外配套齐全,别提心里有多高兴。”“村里规划了产业园,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言谈中,村民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淮安出台促进“三特”产业发展意见政策,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000万元,优先支持龙虾、稻米、蔬菜、生猪、家禽“五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和食用菌、中药材、休闲农业“三个30亿级特色产业”发展,紧紧抓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牛鼻子”。当前,沿盱马线连片为核心区的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02万亩,“一田双收”亩纯效益3000元以上,成功创成首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超200亿元,稳居全国水产类公用品牌榜前列,常年从业人员20万人,身价百万、千万的虾农屡见不鲜。“淮安大米”在品牌引领下畅销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带动农民年增收3亿元以上。依托9个永久性蔬菜基地,淮安“菜篮子”丰富充盈,地标农产品“淮安黄瓜”“淮安红椒”等供不应求,淮香、紫山等食用菌企业日调出百吨产品发往武汉、北京等地,在企业就近就业的农民月收入过3000元,实现“挣工资”和“顾家”两不误。

赵启瑞  摄

产业“先手棋”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目前,淮安市664家各类休闲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产值16亿元,5万多从事者中八成是农民。全市每年招引落户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00多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8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淮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首批授权企业年销售额超200亿元,举办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搭建线下品牌店10个、线上旗舰店3个,品牌引领下的农民笑着敲开幸福门。

添成色,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第一仗”

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白墙红瓦的楼房整齐划一;白鹭悠闲飞落在不远处的碧绿稻田,静谧清新,令人心驰神往……日前,记者走进淮安市洪泽区黄集街道曹圩村,一派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映入眼帘。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脏乱差的小村庄。如今,日处理150吨污水的村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营,户户室外建有“三格式”化粪池、室内设有水冲式马桶,厨房内燃气灶、油烟机和瓷砖灶台成为标配,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和亮化。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淮安市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打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该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订适合市情、县区情和村情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计划。挂图作战,序时推进,示范引领,涌现出黄庄村、扁担村、陡山村、都梁村、太山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犹如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春山居图”。

王昊 摄

在整治工作中,淮安市坚决杜绝“千村一面”,突出规划引领,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环境治理规划全覆盖、多规合一,力求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突出户厕改造、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美化亮化、农路改造等民生问题,持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集中开展“四清一治一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改造农村无害化户厕23470座,累计完成96.11万座,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到96.51%。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51.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实现全覆盖,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数量27条,疏浚河道土方515万立方米,改造农村道路110公里,美丽宜居乡村达到650个。

为展现美丽乡村风采,淮安市安排1000万元市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突出的6个县区、10个市级示范镇和金湖县高桥村、13个市级示范村进行奖补。优化筛选出31项指标,强化考核“指挥棒”引领,大力营造干好奖、落后罚的氛围。全市1493个涉农村居,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村占比达95%以上。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督导组对淮安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予以肯定,社会第三方对淮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6.5%,“洁、净、美、绿”成为淮安乡村的主色调。

融媒体记者 祁安 张小燕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通讯员 余章德

来源:淮安新闻网

编辑:阿奎

37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村内建筑错落有致;杨柳依依,荷花清香,更是将乡村扮靓;微风拂过,水波荡漾,美不胜收……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流均镇都梁村,犹如走进了江南水乡,让人爽心悦目、神清气爽。

决战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是2020年‘三农’工作的硬任务,要求农村同步小康,农民一户不落、一个不剩全部脱贫。近年来,淮安市创新扶贫模式,汇聚产业优势,治理农村环境,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精彩画卷渐次铺展。

曹政  摄

强底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缝隙”

淮安市朱桥村为“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是涟水县唯一的回族村。两年前,该村整合省市县镇四方扶贫资金1100万元,实施生态养牛项目。“目前正常年出栏肉牛5000多头,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40多个,带动一批养殖户脱贫致富。”朱桥村党总支书记郭正海说。

“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创新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兜底保险等政策举措,深化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高位推动脱贫攻坚“五年任务、四年完成”。截至2019年底,全市提前一年实现42.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出列、3个省重点帮扶县区“摘帽”目标,全市548个面上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其中433个村收入达18万元。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淮安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脱贫、阳光透明监管”的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了以“三层、四库、一端”为主体框架的“阳光扶贫”系统,探索出了一条深化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王昊  摄

进入新阶段,拿出新举措。今年淮安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先行先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上的衔接融入。健全防贫返贫机制,对标“四个不摘”,拓展“阳光扶贫”系统功能板块,探索在线适时监测识别相对贫困、易致贫、易返贫和边缘临贫人口,在促进创业就业、强化兜底保障上双向发力。及时足额下达产业富民项目资金9000万元,加强扶贫资产和收益分配管理,切实增强脱贫攻坚“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加快提升防返贫保险、防返贫基金和防返贫救助覆盖面,强化脱贫攻坚问题“回头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发力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增亮色,下好乡村产业振兴“先手棋”

金湖县荷韵小镇,一户一宅新江淮建筑风格小楼,典雅大方;与小区内外种植的荷花相映衬,尽显生态宜居。“现在我们都住上小别墅了,内外配套齐全,别提心里有多高兴。”“村里规划了产业园,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言谈中,村民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淮安出台促进“三特”产业发展意见政策,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000万元,优先支持龙虾、稻米、蔬菜、生猪、家禽“五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和食用菌、中药材、休闲农业“三个30亿级特色产业”发展,紧紧抓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牛鼻子”。当前,沿盱马线连片为核心区的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02万亩,“一田双收”亩纯效益3000元以上,成功创成首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超200亿元,稳居全国水产类公用品牌榜前列,常年从业人员20万人,身价百万、千万的虾农屡见不鲜。“淮安大米”在品牌引领下畅销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带动农民年增收3亿元以上。依托9个永久性蔬菜基地,淮安“菜篮子”丰富充盈,地标农产品“淮安黄瓜”“淮安红椒”等供不应求,淮香、紫山等食用菌企业日调出百吨产品发往武汉、北京等地,在企业就近就业的农民月收入过3000元,实现“挣工资”和“顾家”两不误。

赵启瑞  摄

产业“先手棋”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目前,淮安市664家各类休闲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产值16亿元,5万多从事者中八成是农民。全市每年招引落户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00多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8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淮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首批授权企业年销售额超200亿元,举办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搭建线下品牌店10个、线上旗舰店3个,品牌引领下的农民笑着敲开幸福门。

添成色,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第一仗”

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白墙红瓦的楼房整齐划一;白鹭悠闲飞落在不远处的碧绿稻田,静谧清新,令人心驰神往……日前,记者走进淮安市洪泽区黄集街道曹圩村,一派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映入眼帘。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脏乱差的小村庄。如今,日处理150吨污水的村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营,户户室外建有“三格式”化粪池、室内设有水冲式马桶,厨房内燃气灶、油烟机和瓷砖灶台成为标配,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和亮化。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淮安市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打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该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订适合市情、县区情和村情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计划。挂图作战,序时推进,示范引领,涌现出黄庄村、扁担村、陡山村、都梁村、太山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犹如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春山居图”。

王昊 摄

在整治工作中,淮安市坚决杜绝“千村一面”,突出规划引领,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环境治理规划全覆盖、多规合一,力求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突出户厕改造、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美化亮化、农路改造等民生问题,持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集中开展“四清一治一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改造农村无害化户厕23470座,累计完成96.11万座,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到96.51%。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51.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实现全覆盖,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数量27条,疏浚河道土方515万立方米,改造农村道路110公里,美丽宜居乡村达到650个。

为展现美丽乡村风采,淮安市安排1000万元市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突出的6个县区、10个市级示范镇和金湖县高桥村、13个市级示范村进行奖补。优化筛选出31项指标,强化考核“指挥棒”引领,大力营造干好奖、落后罚的氛围。全市1493个涉农村居,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村占比达95%以上。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督导组对淮安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予以肯定,社会第三方对淮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6.5%,“洁、净、美、绿”成为淮安乡村的主色调。

融媒体记者 祁安 张小燕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通讯员 余章德

来源:淮安新闻网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