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阳光透过大棚,在葡萄架下洒下一片斑驳。颗颗饱满的“醉金香”葡萄,晶莹透亮,映在森羽农场主姚松廷黝黑的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再帮我送4盒‘醉金香’,同事都说好吃”“老板,我们店要补货,今天还能送多少?”“还剩五六天就收尾了?这么快?”……微信里不停跳出信息,让这个自称“农人老姚”的“80后”有些忙乱。
母亲朱友娣是他的得力助手,收到“转发信息”后,立即钻进了果园采摘。“60后”母亲忙农活是一把好手,“以前插秧,整个生产队里,数我最快!”她尽管不太懂儿子倾尽所有浇灌的“田园梦”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她说,“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在农村也有前途”。
1984年,姚松廷出生在扬中原长旺镇六墩子村,从小就是乡亲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老乡朱珍娣看着他长大:“小时候就聪明懂事,比一般的‘同年宝’(同龄人)肯吃苦,到现在还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到田里帮忙做事。”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在那个种地靠劳力的年代,小松廷帮着推板车上打谷场的背影,留在了大人们的记忆中。
而让父亲姚忠平引以为豪的是,成绩优秀的儿子一直“被看好”——上大学,走出去、干大事!
“坐在家门口,守着一亩三分地,有什么出息?”曾经在姚忠平眼中,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种落后。“改革开放后,扬中的乡镇企业发展起来,进厂上班、进城打工,才算本事。留下来种田的,基本算是‘没落户’!”在儿子出生后,他就自学自行车修理,后来在县城开了间自行车修理铺。也因此,他对“跳农门”有着特殊的情结,并寄望儿子能“跳得更远”。
在父辈的影响下,高考填志愿时,姚松廷毅然将“应用物理”作为第一志愿,志在“大城市广阔的天空”。最终因机缘巧合,被扬州大学农学院录取,“说实话,不太想学,怎么就业?”
回看当时的扬中。作为“农业小市”,2000年初,扬中人均耕地不足0.5亩,并且从当年“千河疏浚”项目背景——“现有3512条河道,多数10余年未清淤,引排不畅且水质差”,可见当时农村环境亟待改善。一家人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进入扬中农委工作后,姚松廷眼看着农村的前景一天天清晰:随着土地流转加快、人居环境改善,从单一种植,到发展综合性农场,扬中的土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上而下,对‘三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扬中起初是‘一个镇建一个秧草基地’,后来打造渔文化生态园,再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在改变,历史在改变。”
于是,他毅然做起了“田园梦”,动了“回乡村”的念头。
而此时,自行车已经越来越少,父亲姚忠平的自行车修理铺面临关闭危机。但他还不甘心就此“回乡村”。
2017年,已跳槽至苏宁环球集团担任高管的姚松廷,不顾家人反对拿出了积蓄,在离老宅不远的扬中经开区,租下了370亩土地,种下苗木,让梦想在土壤里生根、发芽。耿直的姚松廷告诉记者,“那几年在外面工作,就是为了挣钱贴补园子。”
而几乎没有离开过“一亩三分地”的朱珍娣,在农场里实现了就业梦想。去年,黄桃挂果时,她近水楼台先上岗,对于采摘一天110元的工资,很是满意。“小姚人实在,土地流转费1600块钱一亩,也比其他地方高!”
“乡村振兴,就该让农民有更高的收益。”去年,姚松廷辞了年薪几十万的高管工作,专心当起了农人。其间,有家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反对,直至农田变成景观,才平息。“没想到有一天儿子又当回了农民,还把农田变成了景观。”父亲的言语中又满是自豪。
别具一格的茅草院门,清新的园艺小品,爬满绿植的廊架,透着“陋室铭”的意境,时尚“小姐姐”裙角飞扬,正在园中取景拍照;飘着玫瑰香味的葡萄园,迎来了采摘的大人和孩子,提着篮子,在斑驳的阳光里,是人、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
“农人老姚”年龄不大,老在沉稳、贵在坚持。让他欣喜的是,这几年,扬中积极探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转型,通过“农业+旅游”激活体验经济。
“其实‘推开家门走进大自然的生态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浙江、上海做得很好。它满足了人们出门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家门口’的便捷性。”姚松廷透露,森羽农场也在不断升级,目前围绕农耕文化收集老物件,通过打造农耕体验项目,丰富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也因此,他对倾尽所有投入300多万元,充满信心,“今年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相信会越来越好。”
从勇跳农门到乐回乡村,“农人老姚”的田园梦因农村巨变而生,因现代农业发展而圆。这种变化背后,其实就是农村一步步走向小康的历史见证。(全媒体记者 朱婕)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