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瓦片经济”到“服务经济”——来自北京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报道(上)

2020-08-26 16:40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授牌。98家园区分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本次发布的市级园区名单中,有首钢、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等传统知名城市文化地标,也有E9创新园、首创郎园、北京坊、隆福寺文创园等新晋网红打卡地。

这些文化产业园区不再是简单的“二房东”和“物业”模式的“瓦片经济”,而是与厂区、校区、街区、社区融合,实现“多功能”发展,深度融入业态中,升级为“服务经济”。通过版权服务、技术支持、创业孵化、投融资、法律政策咨询等各类增值服务,既支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又打通产业链,形成生态圈,促进文化产业要素有序集聚和高效集约利用,助力高质量发展。

751老厂区改造的时尚设计业态展示空间。资料图片

园区+厂区,文化创意奔涌

把工业遗存与科技、时尚、艺术、文化紧密结合,798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创新活力,不变的还是那片20世纪50年代的红砖厂房,但内容和产业已有了根本性变化:以前流动的是管材、交换的是电子器材,现在流动的是创意、交换的是艺术,每年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来体验,堪称园区运营者学习借鉴的生动“教材”。

如果说798是第一代园区的代表,集聚的多是美术馆、画廊、艺术工作室等艺术区的必有元素;那么其邻居751园区就差异化发展,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中心,成为第二代园区的代表,这个由原民主德国援建的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厂区,已变身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751文化公司总经理张军元像这片老厂区一样也

E9创新园区,原牛奶厂管线装饰的展厅内,正在进行的抗疫作品展。资料图片

完成了一次转型跨越,他说以前管理工厂流程,现在跨入时尚产业,每年见证五百余场高端品牌国际会展及新品发布活动,这里实现了展示、发布、交易、双创孵化的业态聚集,形成以时尚设计为主,涵盖服装、建筑、家居、汽车、大数据、智能硬件等多门类设计产业基地,服务实体经济。

798、751、768、E9等数字代号的园区,都代表工业时代遗迹的重生,这次公布的市级园区中,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园区占了60%。老厂区变成文化园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园区形态之变浓缩着首都产业之变,不再是拼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是比创新和创意的激发,为支撑首都经济创新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贡献力量。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98家市级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实现收入总计7828.14亿元,缴纳税收总计286.24亿元,户均实现收入10669.4万元,约为北京市文化企业平均水平的10倍。可见,入选园区总体发展优势明显,对北京市文化产业拉动作用大。

园区+校区,文化科技活跃

位于海淀区清华大学东南角的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园区集聚了搜狗、中文在线、启迪影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业内知名企业,为创业企业提供覆盖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链条孵化服务,是产学研合作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也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典型园区。

而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的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定位于“传媒公园”,重点打造传媒业产学研融合服务平台。在园区负责人高素梅看来,园区内的演播厅和制作公司为传媒大学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练兵场”,依托传媒大学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园区正逐步形成集影视制作、电视栏目制作、3D电影后期制作、品牌推广与传播、传媒教育人才培养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平房园区负责人赵伟则希望借助北京电影学院的影视和人才资源,除了深耕电影拍摄、节目制作、产品发布、教育培训等传统领域,还主动融入互联网短视频生产和直播等新业态,发力新兴的“视商产业”,积极谋求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等智力资源优势,有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园区与校区结合,通过专业的版权服务、技术支持、投融资等服务,孵化创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培育更多文化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助推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2019年98家市级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劳均产出268.09万元,约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劳均产出的两倍,高于同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劳均产出6.89个百分点,体现了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

园区+街区,文化消费迸发

古老的隆福寺街区获得新生,这片兴起于明代的商业区,在近6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北京最受瞩目的商业中心之一,但进入21世纪后,这个区域却在沉寂和落伍。近两年,这里开始了风貌改造和业态提升,新增的美术馆、艺术影院、文创店、咖啡馆和创意书店,增加了文化消费的氛围,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艺新坐标。

像隆福寺文创园一样,北京坊、嘉诚胡同创意工场是街区也是文化园区,承担着老旧城市街区的创意改造,成功培育出市民喜爱的“酷玩空间”“网红店”和“打卡地”,丰富了文化消费的体验场景,也为文化企业提供品牌展示平台,增强了园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过去的园区发展比较粗放,运营方以低价拿房、低成本改造,以最快的速度出租,园区运营方就是物业运营方。现在要承担“空间+内容+运营”的文化运营功能,园区和街区结合,生产直连消费,充分掌握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优化产品设计,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产业闭环,既激发文化消费,又完善文化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园区+社区,文化生活多彩

寸土寸金,在珍贵的空间中应该承载什么文化内容?郎园Vintage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北京CBD核心区,为丰富周边市民文化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挤出20%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书房、演艺空间、艺术中心、私人图书馆、文艺咖啡厅、白领休闲吧、主题花园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24小时服务于园区企业和周边社区,每年举办数百场文化活动。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高科技手段建设智慧园区,分析市民文化喜好、精心匹配文化产品,推动园区与社区融合发展。

过去的园区是封闭的,现在扩大开放性和参与性,提供多彩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生活,让更多市民共享文化成果,提升幸福指数,这就是文化园区区别于其他园区的特点和灵魂之所在。

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磊介绍,在市级园区认定标准中,要求文化产业园区要以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重要指标,园区公共文化空间或择时对公众开放,或与社区共建文化空间,努力追求产城融合、服务周边群众。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表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园除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载体,还必须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大考,北京市修订实施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落地市级园区“服务包”,推动17条市级“普惠式”服务举措和27条区级“定制式”服务,多措并举支持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应对疫情影响实现健康发展,引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贯通发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6日 10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阿奎

47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授牌。98家园区分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本次发布的市级园区名单中,有首钢、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等传统知名城市文化地标,也有E9创新园、首创郎园、北京坊、隆福寺文创园等新晋网红打卡地。

这些文化产业园区不再是简单的“二房东”和“物业”模式的“瓦片经济”,而是与厂区、校区、街区、社区融合,实现“多功能”发展,深度融入业态中,升级为“服务经济”。通过版权服务、技术支持、创业孵化、投融资、法律政策咨询等各类增值服务,既支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又打通产业链,形成生态圈,促进文化产业要素有序集聚和高效集约利用,助力高质量发展。

751老厂区改造的时尚设计业态展示空间。资料图片

园区+厂区,文化创意奔涌

把工业遗存与科技、时尚、艺术、文化紧密结合,798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创新活力,不变的还是那片20世纪50年代的红砖厂房,但内容和产业已有了根本性变化:以前流动的是管材、交换的是电子器材,现在流动的是创意、交换的是艺术,每年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来体验,堪称园区运营者学习借鉴的生动“教材”。

如果说798是第一代园区的代表,集聚的多是美术馆、画廊、艺术工作室等艺术区的必有元素;那么其邻居751园区就差异化发展,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中心,成为第二代园区的代表,这个由原民主德国援建的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厂区,已变身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751文化公司总经理张军元像这片老厂区一样也

E9创新园区,原牛奶厂管线装饰的展厅内,正在进行的抗疫作品展。资料图片

完成了一次转型跨越,他说以前管理工厂流程,现在跨入时尚产业,每年见证五百余场高端品牌国际会展及新品发布活动,这里实现了展示、发布、交易、双创孵化的业态聚集,形成以时尚设计为主,涵盖服装、建筑、家居、汽车、大数据、智能硬件等多门类设计产业基地,服务实体经济。

798、751、768、E9等数字代号的园区,都代表工业时代遗迹的重生,这次公布的市级园区中,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园区占了60%。老厂区变成文化园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园区形态之变浓缩着首都产业之变,不再是拼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是比创新和创意的激发,为支撑首都经济创新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贡献力量。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98家市级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实现收入总计7828.14亿元,缴纳税收总计286.24亿元,户均实现收入10669.4万元,约为北京市文化企业平均水平的10倍。可见,入选园区总体发展优势明显,对北京市文化产业拉动作用大。

园区+校区,文化科技活跃

位于海淀区清华大学东南角的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园区集聚了搜狗、中文在线、启迪影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业内知名企业,为创业企业提供覆盖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链条孵化服务,是产学研合作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也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典型园区。

而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的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定位于“传媒公园”,重点打造传媒业产学研融合服务平台。在园区负责人高素梅看来,园区内的演播厅和制作公司为传媒大学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练兵场”,依托传媒大学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园区正逐步形成集影视制作、电视栏目制作、3D电影后期制作、品牌推广与传播、传媒教育人才培养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平房园区负责人赵伟则希望借助北京电影学院的影视和人才资源,除了深耕电影拍摄、节目制作、产品发布、教育培训等传统领域,还主动融入互联网短视频生产和直播等新业态,发力新兴的“视商产业”,积极谋求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等智力资源优势,有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园区与校区结合,通过专业的版权服务、技术支持、投融资等服务,孵化创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培育更多文化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助推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2019年98家市级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劳均产出268.09万元,约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劳均产出的两倍,高于同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劳均产出6.89个百分点,体现了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

园区+街区,文化消费迸发

古老的隆福寺街区获得新生,这片兴起于明代的商业区,在近6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北京最受瞩目的商业中心之一,但进入21世纪后,这个区域却在沉寂和落伍。近两年,这里开始了风貌改造和业态提升,新增的美术馆、艺术影院、文创店、咖啡馆和创意书店,增加了文化消费的氛围,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艺新坐标。

像隆福寺文创园一样,北京坊、嘉诚胡同创意工场是街区也是文化园区,承担着老旧城市街区的创意改造,成功培育出市民喜爱的“酷玩空间”“网红店”和“打卡地”,丰富了文化消费的体验场景,也为文化企业提供品牌展示平台,增强了园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过去的园区发展比较粗放,运营方以低价拿房、低成本改造,以最快的速度出租,园区运营方就是物业运营方。现在要承担“空间+内容+运营”的文化运营功能,园区和街区结合,生产直连消费,充分掌握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优化产品设计,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产业闭环,既激发文化消费,又完善文化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园区+社区,文化生活多彩

寸土寸金,在珍贵的空间中应该承载什么文化内容?郎园Vintage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北京CBD核心区,为丰富周边市民文化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挤出20%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书房、演艺空间、艺术中心、私人图书馆、文艺咖啡厅、白领休闲吧、主题花园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24小时服务于园区企业和周边社区,每年举办数百场文化活动。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高科技手段建设智慧园区,分析市民文化喜好、精心匹配文化产品,推动园区与社区融合发展。

过去的园区是封闭的,现在扩大开放性和参与性,提供多彩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生活,让更多市民共享文化成果,提升幸福指数,这就是文化园区区别于其他园区的特点和灵魂之所在。

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磊介绍,在市级园区认定标准中,要求文化产业园区要以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重要指标,园区公共文化空间或择时对公众开放,或与社区共建文化空间,努力追求产城融合、服务周边群众。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表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园除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载体,还必须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大考,北京市修订实施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落地市级园区“服务包”,推动17条市级“普惠式”服务举措和27条区级“定制式”服务,多措并举支持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应对疫情影响实现健康发展,引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贯通发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6日 10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