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国名城 六朝都会 漕运咽喉——京口

2020-08-18 09:39

◎徐强 翁红霞

汉代以来,常以京口代称镇江。汉时为丹徒县西乡的京口里。东汉末、三国吴时称京城,又名徐陵。宋《嘉定镇江志》:“即吴时或称京城,或称徐陵,或称丹徒,其实一也。”东晋、南朝时,通称京口。南朝宋时,又称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余载。”宋设京口左、右厢,“厢官以任郡事”;元设京口录事司;清设京口将军署、都统署。1983年3月,镇江实行市管县体制;8月,合并金山、北固两区设立城区;1984年10月,改称京口区。

京口地名的由来,其说有三。一说是镇江城西运河入江口,又名西浦,古籍称硕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南徐州记》:“京口旧名硕口,旧有五闸,曰京口,曰腰闸,曰下、中、上三闸,皆通接潮汛,樽节启闭,以通漕舟,其后渠渐浅狭,闸亦废坏。宋、元以来,数议修复。今为京口闸,当漕渠之口,距江一里。唐时改闸为堰。宋复易堰为闸。其后屡废屡置,每潮长则开以通舟,潮落则闭以蓄水,闸外江滩,横直各二十丈,可以藏舟,东南百万粟,每岁取途于此。”一说是京口城前浦口,其渡口称京口渡。唐《元和郡县图志》:“京者,绝高丘也……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京口三山志(北固山志)》:“甘露渡在甘露寺西,旧志又名京口渡。”按此京口应在北固山西侧。还有一说为今学者推断:京口即秦始皇凿京岘山,开通徒阳运河向西的入江河道,与史载北固山东侧距城一里的“润浦”位置相合。唐《建康实录》载:京口“因京岘得名”。

京口是三国名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使将军孙河领兵屯京(口)地。建安九年(204年),继由孙韶“收河余众,缮治京城”。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今苏州)迁治京口,并筑铁瓮城,一作子城。建安十七年,孙权迁治秣陵(今南京),复于京口置京都督以镇。京口为东吴政治、军事中心共4年。在此期间,孙权联合刘备大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南宋熊克云:“则是役也,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又实现孙刘联姻,加强双方的政治同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铁瓮城是东吴修筑的三座古城(镇江铁瓮城、南京石头城、鄂州武昌城)中建造年代最早的城池,从晋唐至明清,一直为州、郡、府治所,也可以说是一座“千年衙城”。其遗址位于北固山前峰鼓楼岗上,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口是六朝都会。六朝时,京口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地位都极为重要。京口是首都建业的屏藩,其军事地位显赫。唐杜佑《通典》:“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致。”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大量军政机构、人口随之而来,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京口酒”享有盛名,京口陈氏制作的铜镜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宋书·文帝纪》:“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襟带江山,表里华甸,经途四达,利尽淮海,城邑高明,土风淳壹,苞总形胜,实维名都。”《隋书·地理志》:“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京口的文学、艺术、史学、科学也迅速发展,涌现出刘义庆、刘勰、萧统、徐陵、戴颙、臧荣绪、何承天、祖冲之等众多英才。南唐徐铉称“六代之风流人物,综萃于斯”。

京口是漕运咽喉。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的贯通,确立了京口是江南运河入江口的主口门地位。长江和大运河在此交汇,形成十字黄金水道,奠定了京口在江河水运中的枢纽地位。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唐时漕运大率三节:江淮是一节,河南是一节,陕西到长安是一节……此三节最重者京口……京口是诸郡咽喉处。”

乾隆下江南时,曾下令“民商乐业,肆不改廛,如京口诸处为南北咽喉,百货丛集,舳舻衔尾,皆民间日用所资……”视京口为南北咽喉。为适应漕运的需要,历代对江口和沿线设施进行修建和完善,建成大京口、小京口、京口港、京口闸、京口埭、京口堰、京口驿等。北宋、南宋时期,先后两次改建的集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为一体的京口澳闸,是中国水运史上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南宋乾道年间,镇江首创义渡救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西津渡成立京口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京口山川秀美,物阜民丰,历来吟咏者甚多。南朝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唐孟浩然、王维、戴叔伦、刘禹锡、许浑,宋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游,元萨都剌,明姚广孝,清顾炎武、王士禛、查慎行、徐锡麟,现代邓拓、田汉、茅盾等,都作有标题或正文中含“京口”二字的诗词。京口四杰,指元代镇江文人俞希鲁、青阳翼、谢震、顾观。京口三诗人,一指康雍乾时期的余京、鲍皋、张曾,又指嘉庆年间的王豫、顾鹤庆、张学仁。京口三子,一名“铁瓮三子”,指清末至民国前期的丁传靖、吴清庠、叶玉森。清代至今著作有《京口集》《京口文献录》《京口偾城录》《京口掌故丛编》《京口兵事通记》《京口漫笔》《京口纪胜》《京口文化》《京口夜话》等。

关于“京口”的志书也颇具特色。南朝宋刘损撰《京口记》,是一部较早介绍京口风物的专著。南宋刘宰撰《京口耆旧传》,记京口名贤事迹。专志有《京口三山志》《京口三山续志》《京口三山全志》《京口山水志》《京口八旗志》等。1992年、2016年分别出版《京口区志》《镇江市京口区志(1983-2007)》。

(作者单位:市史志办)

35

◎徐强 翁红霞

汉代以来,常以京口代称镇江。汉时为丹徒县西乡的京口里。东汉末、三国吴时称京城,又名徐陵。宋《嘉定镇江志》:“即吴时或称京城,或称徐陵,或称丹徒,其实一也。”东晋、南朝时,通称京口。南朝宋时,又称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余载。”宋设京口左、右厢,“厢官以任郡事”;元设京口录事司;清设京口将军署、都统署。1983年3月,镇江实行市管县体制;8月,合并金山、北固两区设立城区;1984年10月,改称京口区。

京口地名的由来,其说有三。一说是镇江城西运河入江口,又名西浦,古籍称硕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南徐州记》:“京口旧名硕口,旧有五闸,曰京口,曰腰闸,曰下、中、上三闸,皆通接潮汛,樽节启闭,以通漕舟,其后渠渐浅狭,闸亦废坏。宋、元以来,数议修复。今为京口闸,当漕渠之口,距江一里。唐时改闸为堰。宋复易堰为闸。其后屡废屡置,每潮长则开以通舟,潮落则闭以蓄水,闸外江滩,横直各二十丈,可以藏舟,东南百万粟,每岁取途于此。”一说是京口城前浦口,其渡口称京口渡。唐《元和郡县图志》:“京者,绝高丘也……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京口三山志(北固山志)》:“甘露渡在甘露寺西,旧志又名京口渡。”按此京口应在北固山西侧。还有一说为今学者推断:京口即秦始皇凿京岘山,开通徒阳运河向西的入江河道,与史载北固山东侧距城一里的“润浦”位置相合。唐《建康实录》载:京口“因京岘得名”。

京口是三国名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使将军孙河领兵屯京(口)地。建安九年(204年),继由孙韶“收河余众,缮治京城”。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今苏州)迁治京口,并筑铁瓮城,一作子城。建安十七年,孙权迁治秣陵(今南京),复于京口置京都督以镇。京口为东吴政治、军事中心共4年。在此期间,孙权联合刘备大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南宋熊克云:“则是役也,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又实现孙刘联姻,加强双方的政治同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铁瓮城是东吴修筑的三座古城(镇江铁瓮城、南京石头城、鄂州武昌城)中建造年代最早的城池,从晋唐至明清,一直为州、郡、府治所,也可以说是一座“千年衙城”。其遗址位于北固山前峰鼓楼岗上,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口是六朝都会。六朝时,京口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地位都极为重要。京口是首都建业的屏藩,其军事地位显赫。唐杜佑《通典》:“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致。”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大量军政机构、人口随之而来,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京口酒”享有盛名,京口陈氏制作的铜镜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宋书·文帝纪》:“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襟带江山,表里华甸,经途四达,利尽淮海,城邑高明,土风淳壹,苞总形胜,实维名都。”《隋书·地理志》:“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京口的文学、艺术、史学、科学也迅速发展,涌现出刘义庆、刘勰、萧统、徐陵、戴颙、臧荣绪、何承天、祖冲之等众多英才。南唐徐铉称“六代之风流人物,综萃于斯”。

京口是漕运咽喉。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的贯通,确立了京口是江南运河入江口的主口门地位。长江和大运河在此交汇,形成十字黄金水道,奠定了京口在江河水运中的枢纽地位。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唐时漕运大率三节:江淮是一节,河南是一节,陕西到长安是一节……此三节最重者京口……京口是诸郡咽喉处。”

乾隆下江南时,曾下令“民商乐业,肆不改廛,如京口诸处为南北咽喉,百货丛集,舳舻衔尾,皆民间日用所资……”视京口为南北咽喉。为适应漕运的需要,历代对江口和沿线设施进行修建和完善,建成大京口、小京口、京口港、京口闸、京口埭、京口堰、京口驿等。北宋、南宋时期,先后两次改建的集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为一体的京口澳闸,是中国水运史上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南宋乾道年间,镇江首创义渡救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西津渡成立京口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京口山川秀美,物阜民丰,历来吟咏者甚多。南朝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唐孟浩然、王维、戴叔伦、刘禹锡、许浑,宋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游,元萨都剌,明姚广孝,清顾炎武、王士禛、查慎行、徐锡麟,现代邓拓、田汉、茅盾等,都作有标题或正文中含“京口”二字的诗词。京口四杰,指元代镇江文人俞希鲁、青阳翼、谢震、顾观。京口三诗人,一指康雍乾时期的余京、鲍皋、张曾,又指嘉庆年间的王豫、顾鹤庆、张学仁。京口三子,一名“铁瓮三子”,指清末至民国前期的丁传靖、吴清庠、叶玉森。清代至今著作有《京口集》《京口文献录》《京口偾城录》《京口掌故丛编》《京口兵事通记》《京口漫笔》《京口纪胜》《京口文化》《京口夜话》等。

关于“京口”的志书也颇具特色。南朝宋刘损撰《京口记》,是一部较早介绍京口风物的专著。南宋刘宰撰《京口耆旧传》,记京口名贤事迹。专志有《京口三山志》《京口三山续志》《京口三山全志》《京口山水志》《京口八旗志》等。1992年、2016年分别出版《京口区志》《镇江市京口区志(1983-2007)》。

(作者单位:市史志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