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南京市鼓楼区一小区内发生火灾,造成3人死亡。而在此前一天,南京建邺区一小区也刚发生一起同样原因的事故,大火将房屋内烧毁一空。据统计,2015年以来,江苏省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类火灾3227起(其中较大事故3起),造成33人死亡、4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5000余万元。今年夏季以来,南京已发生多起电动自行车充电失火事故。这种现象为何屡见不鲜?交汇点记者走访鼓楼区和建邺区的几个老小区发现,这样的现象背后,存在多重现实因素。
私拉接线各出高招 老小区电动车充电隐患明显
在几个老小区里,交汇点记者见到了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飞线充电法”。有的居民居住在二三层这样的低楼层,就从自家窗户口挂出插电板,放置在一楼单元入口处的屋檐边上。这样一来,电动车直接停在楼下就能随时充电。而这只是一般的“常规操作”。
在南湖的安康村记者看到,一辆电动车正在楼下充电,顺着电线往上看去,居然到达了楼栋的最顶层。电线几乎达到二十米左右。另外一辆电动车充电线紧贴墙面“飞檐走壁”,到达一处墙面时突然消失,仔细一看,墙面上打了一个小孔,电线就从中穿了进去,再拉到居民家中,电线上包着一层绝缘胶布,看这架势,这户居民也是做好了拉着线充电的“长期准备”。
然而,不管准备工作做得多充分,这样的电动车充电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车身普遍采用高分子可燃材料,起火后火势蔓延扩大快,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极易致人员中毒窒息死亡,是引发亡人火灾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实行人车分流、有较大地下停车场、需规范停车的新式小区,老小区的电动车更多、停放也较为随意,如果几辆电动车同时停放在楼下充电,其中一辆发生电气故障引起失火,就有可能引燃附近的其他电动车及杂物,导致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多重因素导致乱象 有效治理还需多方合力
在凤凰西街的牡丹里,好几位正准备骑着电动车出门的居民表示,他们都了解拉线充电的隐患,晚上睡觉时肯定不会充,但有时还是会选择白天有人在家时拉线充电。“现在小区车棚也刚装了共享充电桩,有专人看管,一小时两角钱,平常基本上也都是在车棚里充了。但有时位置也不够,有时为了方便也就在家充了。”一位居民说。交汇点记者在车棚里看到,共享充电桩设施完备,一共有四排,每排平均有40-50个充电口,整个车棚大概有200辆电动车左右的容量,几十辆电动车正停在里面,有的正在充电。这些设施是交由物业统一管理。交汇点记者走访物业却发现,物业办公室窗口正放着一个电瓶,拉着线正在充电。
“我们小区一共有26栋,像这样的车棚却只有3个。”在南湖的安康村,一位正在车棚里取车的居民对交汇点记者说。他恰巧住在车棚附近,考虑到安全,现在都是停放在车棚里充电。这个简易的车棚由铁栅栏和顶棚构成,交汇点记者看到,不大的车棚里还摆放了一大堆废弃的“僵尸车”,而透过铁栅栏,依然有一些插电板电线从居民家中延伸至车棚内,悬挂在顶棚的横梁上。其他居民反映,这个车棚每个月收取几十元的管理费,但收费是否有统一标准,依照了哪条规定、标准是什么,他们并不清楚,而且充电位置也供不应求,距离车棚远的也不会选择来回走远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居民们还是更愿意从自己家里拉线到一楼充电,这样“省了不少事”。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小区物业也会定期在单元楼门上张贴告示,提醒居民们注意安全,公安部门、街道也会到实地执法:“今年来剪线就来了好几次。”然而,种种措施却收效甚微。
“‘光堵不疏’是没有用的。”一位居民似乎说出了“痛点”所在。执法机关在治理电动车充电乱象时是否只做到了“堵”,后续“疏”的措施却没有落到实处?小区物业是否只讲究“形式主义”,是否为居民们提供了完善的电动车充电设施,收取管理费时是否有公开透明的收费标准?部分居民甚至物业是否仍存在侥幸心理?电动车充电乱象的背后,也许并不是简单的单方问题,治理乱象亟需多方合力,也需要相关机构加深对城市建设、社会基层治理的思考。交汇点记者将持续跟进调查这一乱象的治理情况,敬请关注!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