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闽西红土地上的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丁屋岭游人如织。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客家山寨,传承着扎花灯、打铁、造纸、酿酒、竹编等传统工艺,被誉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
过去完全不是这幅光景。从前,由于通寨道路狭小、崎岖多弯,车辆无法通行,不但游客寥寥无几,连村民出行都成问题。当地交通部门将丁屋岭通寨公路列入福建省“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建成了6.5米宽的农村公路,撩开了丁屋岭这座“宝藏山寨”的面纱。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加快革命老区交通运输发展共建协议》,共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联动机制,合力加快推进福建省交通扶贫工作。2017年6月,《福建省“十三五”交通精准扶贫建设专项规划》印发,明确重点支持交通基础相对较弱的建宁、宁化等53个县,确定了完善国省干线骨架网络、推进通乡镇公路建设、实施“交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加快通村公路拓宽改造、提升农村路网安全设施水平、实施海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加快陆岛交通码头建设、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等八项交通扶贫工程。
如今,53个重点支持县基本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海岛便捷、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网络,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海岛渔村等“老少边”路路通畅;所有县城100%通上高速公路,100%通上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乡镇和建制村100%通水泥路和通客车;海岛出行方便安全,有居民岛屿100%建成陆岛交通码头,500人以上岛屿100%开通班轮,岛上客运码头接线公路100%硬化,具备条件岛屿100%开通岛内客运班车。
福建省“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路长制”、灾毁保险等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革命老区
致富路越走越宽
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省84个县中有70个老区县,做好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成为福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7月,老区县寿宁境内的省道207线下党至尤溪段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100多名施工人员抢抓晴好天气,全速推进项目建设。福建省公路中心派到下党乡挂职副乡长的沈冲说:“项目进展得很顺利,计划今年通车,我们力争国庆左右通车。届时,进出下党乡更加通畅,村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当地的民谣“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形象道明以往交通道之艰难。下党乡作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没有一条公路,群众出行极其困难。
修路筑桥被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下,在交通等部门积极推动下,溪源至下党乡的进乡公路通了,下党乡至碑坑、曹坑、西山、葛垅的出村公路通了,下党乡至南平市政和县的出市公路通了,下党乡至浙江庆元县的出省公路通了……路通车畅,下党乡开通了2条至上党村和下党村的农村客运班线,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班车,有的村民还买上了小汽车。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彻底改变了下党乡以往的闭塞旧况。乡亲们创业干劲十足,大力发展茶叶、山茶油、脐橙、笋干等特色农产品,依托顺畅的交通网络,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抓住红色旅游机遇,办起农家乐、特色民宿等,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观。几年下来,乡亲们的收入稳步提升,日子越过越红火。
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欣喜地告诉大家,如今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8人全部脱贫;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4777元,是1989年的70多倍。“下党乡有今天,皆因路通带动百路通!”项忠红肯定地说。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得知下党乡脱贫后,高兴地给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少数民族地区
“四好农村路”招来人气财气
七月酷暑,烈日炎炎,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却是竹风幽幽,竹韵盎然,万顷翠竹绿意荡漾。畲族阿妹雷晓琳身着传统服饰,与乡亲们手拉着手,上下抬脚,在分分合合的竹竿间跳跃进退。赏心悦目的舞蹈,引得慕名而来的游客连连叫好。
“除了竹竿舞,极具畲族特色的笋宴、竹器、玉扣纸等,都很受游客欢迎。”雷晓琳说。
治平畲族乡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和多姿多彩的畲族文化,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始终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为治平畲族乡增强造血功能、摆脱贫困的重中之重。在交通部门及各地共同努力下,治平畲族乡不仅建成了通乡三级公路和通往所有建制村的水泥路,还新建、改建了一批县道、乡道、通组道路和竹山公路。如今,通乡达村的路网,为治平畲族乡带来了旺盛的人气、财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据了解,福建省是畲族大省,畲族人口数量占我国畲族总人口一半以上;全省有18个畲族乡、1个回族乡、1个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567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近80万。这些少数民族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但大多地处偏僻,迫切需要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此,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在统筹全省交通发展时,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制约因素,在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在省级补助上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如今,全省少数民族行政村100%通上平坦的水泥路,100%开通了客车,高效畅通的公路网络让少数民族乡村走出“深闺”,在奔小康的路上齐头并进。
边远渔村
陆岛交通托起海上明珠
昔日孤岛枕涛,今朝宾客如潮。作为莆田石南轮渡“南日岛一号”的船长,陈亚太见证了南日岛从出行难到旅游胜地地幸福嬗变。
南日岛上住着6.5万群众,石南轮渡运营的石南航线是进出岛屿的唯一通道。“1988年我接手了渡船。当时,一艘船只有50个位置,一天只发一班,码头设施非常简陋,群众出行不方便、不安全。”陈亚太一回忆起往事就摇头。
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居民的岛屿近百个。20世纪90年代之前,沿海岛屿交通基础设施匮乏,岛上居民出行难、坐船难、坐车难,严重制约了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陆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超25亿元,用于改善提升陆岛交通条件。“十三五”期间,福建又通过“一岛一议”,着力推进海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陆岛交通码头,修建候船厅,建设岛上公路,开通岛上农村客运。
如今,全省沿海客渡船达225艘,开通岛际和沿海客渡运航线118条,年渡运量520万人次。依托日趋完善的海岛交通,岛上群众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岛屿资源,发展起旅游、海钓、度假、民宿、养殖、有机种植、休闲采摘等产业,过去偏居海角的岛屿成为一颗颗“海上明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石南轮渡也乘上了东风,扩建码头、更新船舶、增加航线……好事一桩接着一桩。前不久,“秀屿1号”大型客渡船又在石南轮渡投用。这艘客船设计总吨938吨,可载380人,它将与原有的5艘渡船一起,将助力南日岛海产品养殖和滨海旅游业发展。“南日岛的出行是越来越方便了,欢迎大家来岛上旅游观光!”陈亚太高兴地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按照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今年福建省持续发力完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实施“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到今年底实现80%乡镇便捷连通高速公路;持续推进“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建设与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提升工程1500公里;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物流网络,实现县级物流节点全覆盖,乡、村覆盖率在90%和70%以上……届时,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更加舒适的农村交通体系,将为八闽乡村振兴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运输服务。
策划 | 常亮
责编 | 翟永威
作者 | 陈妍洁 陈昌和
来源:交通运输部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