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丹阳藏友公布侵华日军盘踞档案 张家大院被占称为“张所”

2017-12-02 10:08

图为《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封面

今日镇江讯 1937年12月3日,丹阳沦陷日寇之手,丹阳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屈辱岁月。侵占丹阳的日军,他们的盘踞点究竟在哪?由于档案缺失,一直是一个谜。2015年春夏之交,丹阳市民殷先生从福建南平藏友处购得一批侵华日军档案,其中《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就清晰地描绘出日军在丹阳的驻军情况。这两天,殷先生对外公布了这份记载丹阳沦陷的黑色档案。

记者在殷先生处看到,这份档案是线装本,油印刻写, 1937年12月27日由日军驻屯地司令部印制,右上方盖有醒目的“极秘”戳字,可见这是一份军事机密文件。另盖有“内田”印,可见这份文件原是一个叫内田的日军的物品。

《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共有总则、警备等8个部分,39个规定。讽刺的是,第二条“军纪、风纪、敬礼”规定,驻屯地军人要“矜持”、“保持军纪严肃,风纪清正”,禁止放火、掠夺和强暴妇女。联想到日军侵占丹阳后发生的一系列暴行,可见这些条例对于那些无法无天的“皇军”来说根本就是一纸空文。

作为侵略者,丹阳日军对于中方的反击十分敏感,如“警备”这一条对于巡察、防备空袭等有严格规定。在“防谍”这一条内,《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记载,雇佣“支那人(指中国人)”要严加调查,防止间谍混入,并规定对于一些纸屑、书简、过剩的印刷物等要烧毁灭迹。对于进出城门的“支那人”,卫兵对于其携带的物品要严格检查。同时,该文件对日军的起床、朝食、昼食、夕食、消灯等饮食起居等都有规定。

最值得关注的是,《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对于丹阳城区的兵力配置和驻军地点都有详细记载,这在战争年代的确是军事机密,这也就难怪封面上特意标注“极秘”两个字。

图为《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内图

据附表记载,日军卫兵分布在丹阳城区8个点,分别是中正门(即新北门)、北门、西门、东门、停车场、野战仓库、联队本部、衣粮厂,每一处卫兵由下士官、上等兵、兵组编,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时刻。

而在“丹阳驻屯地附近要图”这一图表中,侵华日军在丹阳的分布情况更是一目了然。“驻屯地司令部”设于丹阳内城河边的一座大宅院内,“中兵站支部”设于中正门附近的“张所”。

这个“张所”是哪里?经考证就是现在的文保单位张家大院,当时是侵华日军宪兵队的窝点。张家大院是一座建造考究的大宅院,当时还设有很先进的防空洞,房主人没想到刚落成不久就被日军侵占,防空洞被日军用来关押过爱国进步人士。从这张图还可以看出,当时日军的主要盘踞点是在中正门外,因为附近设有丹阳火车站(位于今丹凤北路),日军借助沪宁线上的铁路大动脉,把仓库设在附近。

福建藏友告知殷先生,侵华日军档案来自日本,原是侵华日军陆军少尉之物,这是日军侵华不容抹杀的罪证。值此丹阳沦陷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殷先生公布这份档案,以示不忘国耻,珍惜当今、激励后人。(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文/图)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一份记录侵略行径的号外报

图为大阪《朝日新闻》号外

记者今天了解到,就在几天前,殷先生收藏到一份1937年出版的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报,这份号外真实记录了日军侵占丹阳等地后,一路向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进攻。

号外,是报社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这份《朝日新闻》号外出版于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四日(1937年12月4日),其实就是一张长3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片。但是该纸片有报头、日期、出版单位,确实也算是报纸。

这份《朝日新闻》号外报,其实就是报道了两则新闻。一是大标题,炫耀“皇军”于12月4日午后四十半占领了溧水城。二是报道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江苏省会镇江,都起火了。这条消息是日军大本营陆军部12月4日发表的,称上海战线的部队在12月2日攻入江阴要塞,丹阳、金坛、溧阳已于12月3日全部占领。

短短两则新闻,向我们展示了日军的不可一世,展示了在日军的大肆侵略下,苏南各地逐渐沦陷、烽火连天的场景。由此可以体会到,在日军的炮火蹂躏下,中国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朝日新闻》是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9年1月25日在大阪创刊,1930年前后与《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立竞争的局面。《朝日新闻》把日军侵占中国城市的侵略行径,当做重大新闻发布,甚至以号外来作为“喜报”,实在是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如今,这份号外报,已经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侵略者的行径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通讯员 殷显春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文/图)

50

图为《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封面

今日镇江讯 1937年12月3日,丹阳沦陷日寇之手,丹阳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屈辱岁月。侵占丹阳的日军,他们的盘踞点究竟在哪?由于档案缺失,一直是一个谜。2015年春夏之交,丹阳市民殷先生从福建南平藏友处购得一批侵华日军档案,其中《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就清晰地描绘出日军在丹阳的驻军情况。这两天,殷先生对外公布了这份记载丹阳沦陷的黑色档案。

记者在殷先生处看到,这份档案是线装本,油印刻写, 1937年12月27日由日军驻屯地司令部印制,右上方盖有醒目的“极秘”戳字,可见这是一份军事机密文件。另盖有“内田”印,可见这份文件原是一个叫内田的日军的物品。

《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共有总则、警备等8个部分,39个规定。讽刺的是,第二条“军纪、风纪、敬礼”规定,驻屯地军人要“矜持”、“保持军纪严肃,风纪清正”,禁止放火、掠夺和强暴妇女。联想到日军侵占丹阳后发生的一系列暴行,可见这些条例对于那些无法无天的“皇军”来说根本就是一纸空文。

作为侵略者,丹阳日军对于中方的反击十分敏感,如“警备”这一条对于巡察、防备空袭等有严格规定。在“防谍”这一条内,《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记载,雇佣“支那人(指中国人)”要严加调查,防止间谍混入,并规定对于一些纸屑、书简、过剩的印刷物等要烧毁灭迹。对于进出城门的“支那人”,卫兵对于其携带的物品要严格检查。同时,该文件对日军的起床、朝食、昼食、夕食、消灯等饮食起居等都有规定。

最值得关注的是,《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对于丹阳城区的兵力配置和驻军地点都有详细记载,这在战争年代的确是军事机密,这也就难怪封面上特意标注“极秘”两个字。

图为《丹阳驻屯地勤务规定》内图

据附表记载,日军卫兵分布在丹阳城区8个点,分别是中正门(即新北门)、北门、西门、东门、停车场、野战仓库、联队本部、衣粮厂,每一处卫兵由下士官、上等兵、兵组编,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时刻。

而在“丹阳驻屯地附近要图”这一图表中,侵华日军在丹阳的分布情况更是一目了然。“驻屯地司令部”设于丹阳内城河边的一座大宅院内,“中兵站支部”设于中正门附近的“张所”。

这个“张所”是哪里?经考证就是现在的文保单位张家大院,当时是侵华日军宪兵队的窝点。张家大院是一座建造考究的大宅院,当时还设有很先进的防空洞,房主人没想到刚落成不久就被日军侵占,防空洞被日军用来关押过爱国进步人士。从这张图还可以看出,当时日军的主要盘踞点是在中正门外,因为附近设有丹阳火车站(位于今丹凤北路),日军借助沪宁线上的铁路大动脉,把仓库设在附近。

福建藏友告知殷先生,侵华日军档案来自日本,原是侵华日军陆军少尉之物,这是日军侵华不容抹杀的罪证。值此丹阳沦陷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殷先生公布这份档案,以示不忘国耻,珍惜当今、激励后人。(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文/图)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一份记录侵略行径的号外报

图为大阪《朝日新闻》号外

记者今天了解到,就在几天前,殷先生收藏到一份1937年出版的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报,这份号外真实记录了日军侵占丹阳等地后,一路向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进攻。

号外,是报社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这份《朝日新闻》号外出版于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四日(1937年12月4日),其实就是一张长3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片。但是该纸片有报头、日期、出版单位,确实也算是报纸。

这份《朝日新闻》号外报,其实就是报道了两则新闻。一是大标题,炫耀“皇军”于12月4日午后四十半占领了溧水城。二是报道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江苏省会镇江,都起火了。这条消息是日军大本营陆军部12月4日发表的,称上海战线的部队在12月2日攻入江阴要塞,丹阳、金坛、溧阳已于12月3日全部占领。

短短两则新闻,向我们展示了日军的不可一世,展示了在日军的大肆侵略下,苏南各地逐渐沦陷、烽火连天的场景。由此可以体会到,在日军的炮火蹂躏下,中国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朝日新闻》是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9年1月25日在大阪创刊,1930年前后与《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立竞争的局面。《朝日新闻》把日军侵占中国城市的侵略行径,当做重大新闻发布,甚至以号外来作为“喜报”,实在是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如今,这份号外报,已经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侵略者的行径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通讯员 殷显春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文/图)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