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名校大学生多次偷外卖被警方刑拘”的新闻在网上热传,传言该学生在南京准备考研,家中几兄妹辍学供他读书云云,一时间博取了很多网友的同情并表示要资助他和他的家庭,甚至有网友写文章呼吁“请放他一马”,并上升到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高度。
但今天下午南京公安发布通报,表示该学生李某某实际上是湖南省衡阳市某大学毕业生,在南京有固定收入,同时与网友之前猜测他是因为贫穷而“偷饭”不同,警方通报他是因为之前外卖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和占便宜心理,多次盗取他人外卖。
现在看来,这几天在朋友圈刷屏的“大学生偷饭”事件被反转了。尤其是在事实核心层面存在着严重的失真,而这些失真的信息及其延伸出的社会黑暗层面的想象,又在网络中构建出更为激进的声援与批判。
通观事件本身,出现了令人非常担心的现象,那就是利用未经核实的信息与想象,来激发网友的怨恨情绪,一篇被传播很广的网文在标题写道“在‘偷饭’大学生面前,我们都有罪”,这无疑是利用一种近乎于宗教救赎情绪,来给偷窃以道德化与合理化找借口,偏离了法治社会的核心,更是社会正常秩序的最大威胁。
贫穷也不是偷盗的理由,即使贫穷也可以通过自食其力来获取报酬和收入,宣扬“偷盗有理”的逻辑,只是会伤害那些正在负重前行、默默打拼的年轻人,更何况偷盗的理由竟然是泄愤和报复。
所以,未经审视的批判是廉价的,未经审视的爱心更是有害的,而它激发起的“批判”与“爱心”不仅无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思考,反而会助长社会的戾气与焦虑。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会如碎片般扑面而来,我们是不是该等一等、想一想?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或许,未经审视的网络生活也是不值得点赞的。
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来源:交汇点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