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船闸电气专业出身,他28年坚守在技术一线从未离开;作为工作室领头人,做好“传帮带”,用一项项技术革新保障船闸安全运行;机构改革后,虽然岗位有所调整,但守护港航的职责始终在他心中……他是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安全环保科科长刘海荣,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交通工匠”“最美交通人”等诸多荣誉集于一身。在他看来,成绩已经过去,而所有的坚守,只为做好守护港航的“安全卫士”。
29年前,刘海荣毕业后分配到谏壁船闸工作。每天跟着师傅学,白天实际操作、晚上补习理论,很快,刘海荣成长为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
那时候,刘海荣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船闸设备的养护和改造。“爱琢磨、爱较真”,熟悉刘海荣的人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为了确保航闸安全畅通,他将制约航闸持续发展的瓶颈及难点问题作为攻关重点,潜心钻研。作为京杭运河主干线,谏壁船闸船舶通行量大,每年船闸开关门的次数在2万次左右,船闸开关一旦出现故障,会极大影响船舶通过。针对此问题,刘海荣利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用一根网线代替数根电缆,大大减少故障率,被评为江苏省交通优秀合理化建议。
“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这是刘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一支奉献和进取的团队,却可以成为一个攻无不克的集体。2016年,船闸成立“刘海荣工作室”,作为领头人的他,定期开展业务教学和交流,带出一支技术过硬的骨干队伍和QC小组。
曾经用PLC技术解决的开度仪问题,经过几年的实际操作,刘海荣发现,依旧存在结构易老化、维护成本高等弊端。一次深夜闸门开度仪发生故障,尽管全力抢修,还是耽误了几十条船舶过闸。如何减少闸门开度仪故障率,保障船闸安全畅通,成为刘海荣一直思考的课题。
他组织工作室QC小组骨干人员针对故障反复研究,提出多个改进方案。经过反复试验,2016年,刘海荣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非接触式“激光开度仪”,检修时间从原本2个小时缩短到6分钟,每年减少维修成本约16万元。这项技术也成功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所有技术的革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船民服务。2016年春节,一艘货船因为ETC标签损坏无法过闸,船主怕误了交货期,不能赶回家过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刘海荣得知后,冒着瑟瑟的寒风立刻上船协助维修,及时更换新的标签,解了船民的燃眉之急,让他能及时回家过年。而这样为船民服务的事,在刘海荣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
去年10月,因为机构改革,刘海荣调整岗位,负责港航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管业务必须管安全,所有工作都与安全息息相关。”刘海荣坦言,刚到现在的岗位时,因为对业务的不熟悉,压力非常大,每天高度紧张,经常睡觉都会半夜惊醒,“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怎样干更好”,困扰了刘海荣很久。
但天生不服输的他显然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败。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一有机会就跑现场,到港口、到码头,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锚泊调度是全新业务,刘海荣一有机会就跟随团队去长江上,了解这个长江“停车场”的相关业务。实地学习之外,他还翻阅了大量业务方面的书籍、法律法规等,不断进行专业知识补充。
尽管工作岗位不在谏壁船闸,但船闸安全管理始终不能松懈。如今,作为工作室的一员,刘海荣还会定期参加工作室的学习和业务交流,和QC小组共同进行技术攻关,“我们实行‘一带二’传帮带制度,互帮互助,共同为港航技术安全事业贡献力量。”
在刘海荣看来,搞技术出身的自己,可能有种“强迫症”:不畏难、不退缩,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久前,苏南运河镇江市区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作为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省“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运河镇江段为全市区域经济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运支撑,而作为安全管理和绿色防污“把关人”,刘海荣坚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且必须做得更好。(全媒体记者 曾海蓉 通讯员 锁诗洁)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