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不忘初心,为农民谋幸福是幸福的—— 糜林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

2020-07-02 08:43

今日镇江讯   6月30日,镇江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果树栽培专家糜林被追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获悉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我市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激励。大家深情回忆这位扎根农村大地、发展果树产业、致力脱贫攻坚的最受农民欢迎专家的点滴故事,“三农”工作者们更是表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好亚夫精神,通过积极践行糜林精神,追随糜林为农服务的脚步,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继续攻坚克难、致富农民、造福百姓。

“懂农业,是‘三农’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只有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市农科院副院长戴忠良和糜林共事20多年,作为一位蔬菜种植专家,他虽然已记不清这么多年来自己有多少次和糜林一起战斗了,但他们在江心洲等地为农服务、深受农民欢迎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戴忠良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重要要求,为我们“三农”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糜林作为其中一员,便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神最好的践行者,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因糜林逝世,被强行出师的“弟子”万春雁每当回到办公室,看到师傅的办公桌被大家自觉打扫得一尘不染,桌上共产党员的标志牌熠熠闪光,就仿佛感觉师傅还在大家的身边,顿时充满了力量,下乡奔波的疲惫也会一扫而空。虽然日常工作非常辛苦,从田头地里辛苦干了一整天,糜林也从来不敢忘记学习,晚上回到家还经常翻阅学习资料,特别是日本原文资料,为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查找解决方法。糜林经常提醒万春雁:“小万,时间不等人啊!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正是因为将为农服务、脱贫攻坚的论文写在了政府最需要、农民最欢迎、农村经济最薄弱的地方,糜林在万山红遍白兔示范园区的建设中把最标准的日本水平棚架砂梨栽培技术“复制”了出来。他还先后主持省市科研课题30多项,形成了一大批创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为了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年轻“三农”工作者,糜林还带着徒弟们走南闯北服务农民,2007年大学毕业后到农科院工作李金凤便是其中之一。李金凤回忆说:“当时,跟着糜主任下田每天5点出门,晚上10点回老农科所,有时一天就要跑句容、丹阳、常州等多个地方。在白兔镇开展农业服务工作时,老师发现多个草莓园里草莓都患上了枯萎病。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见到枯萎病时,老师就指着田里大小不一的草莓叶告诉我,得了枯萎病的草莓苗会越长越小,且不能挂果,最后农民就会颗粒无收。”

为了治疗枯萎病,减少当地农民的损失,糜林每晚回到所里,都要翻阅资料寻找治疗线索,最终在当年带回来的日本农业书籍里找到了灵感——将米糠撒进田里,并放水浸泡,既可以为土壤施肥,又可以消灭病菌。为了大面积推广这种方法,糜林在种植户纪雪宝的家里征用了一个大棚。经过2年时间实验,枯萎病被彻底治愈,“米糠治疗法”也全面推广起来。

爱农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体现的是初心情怀。糜林深深爱着农民、农村、农业,才能让农民有亲近感,使自己和农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大桌桃农刘德春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跟糜林见面的场景时说,他穿着套鞋、手里拿着铲子、包里还有把锯子和剪刀,穿着跟农民一模一样,下田里赤脚的脚板底上也是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不过等他开口说话,你就知道这位比农民还像农民的专家慢条斯理、细致耐心地讲解示范技术,直到你清楚,温文尔雅的样子一看又是知识分子了!”

至今,糜林的手机还不断收到农民的咨询电话。女儿糜蓉发现父亲的工作是如此繁重。而在她印象里,对于家人父亲经常“爽约”,因为约好的事情常常因为一个求助电话被打断了。“我记忆里好像没有挽过爸爸的手臂、一家人饭后散步的场景。每当看到别人家父母带着孩子有说有笑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心里会有说不出的羡慕。”因为看过他熬制果品,再加上脸常年晒得黝黑,糜蓉印象中的父亲是“工人中的工人”,而在农户眼里,糜林也不是什么专家,而是“农民中的农民”。不过,因为不忘初心,为农民谋幸福的糜林感到自己也和农民一样是最幸福的。

如今,当糜林的弟子们循着他的足迹,一次次又来到农户家接续服务时,大伙儿仿佛又看到了糜林的身影。是的,糜林还在,糜林并没有走远……(通讯员 杨林 全媒体记者 徐蕾 栾继业)

编辑:陆绮

41

今日镇江讯   6月30日,镇江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果树栽培专家糜林被追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获悉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我市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激励。大家深情回忆这位扎根农村大地、发展果树产业、致力脱贫攻坚的最受农民欢迎专家的点滴故事,“三农”工作者们更是表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好亚夫精神,通过积极践行糜林精神,追随糜林为农服务的脚步,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继续攻坚克难、致富农民、造福百姓。

“懂农业,是‘三农’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只有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市农科院副院长戴忠良和糜林共事20多年,作为一位蔬菜种植专家,他虽然已记不清这么多年来自己有多少次和糜林一起战斗了,但他们在江心洲等地为农服务、深受农民欢迎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戴忠良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重要要求,为我们“三农”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糜林作为其中一员,便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神最好的践行者,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因糜林逝世,被强行出师的“弟子”万春雁每当回到办公室,看到师傅的办公桌被大家自觉打扫得一尘不染,桌上共产党员的标志牌熠熠闪光,就仿佛感觉师傅还在大家的身边,顿时充满了力量,下乡奔波的疲惫也会一扫而空。虽然日常工作非常辛苦,从田头地里辛苦干了一整天,糜林也从来不敢忘记学习,晚上回到家还经常翻阅学习资料,特别是日本原文资料,为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查找解决方法。糜林经常提醒万春雁:“小万,时间不等人啊!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正是因为将为农服务、脱贫攻坚的论文写在了政府最需要、农民最欢迎、农村经济最薄弱的地方,糜林在万山红遍白兔示范园区的建设中把最标准的日本水平棚架砂梨栽培技术“复制”了出来。他还先后主持省市科研课题30多项,形成了一大批创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为了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年轻“三农”工作者,糜林还带着徒弟们走南闯北服务农民,2007年大学毕业后到农科院工作李金凤便是其中之一。李金凤回忆说:“当时,跟着糜主任下田每天5点出门,晚上10点回老农科所,有时一天就要跑句容、丹阳、常州等多个地方。在白兔镇开展农业服务工作时,老师发现多个草莓园里草莓都患上了枯萎病。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见到枯萎病时,老师就指着田里大小不一的草莓叶告诉我,得了枯萎病的草莓苗会越长越小,且不能挂果,最后农民就会颗粒无收。”

为了治疗枯萎病,减少当地农民的损失,糜林每晚回到所里,都要翻阅资料寻找治疗线索,最终在当年带回来的日本农业书籍里找到了灵感——将米糠撒进田里,并放水浸泡,既可以为土壤施肥,又可以消灭病菌。为了大面积推广这种方法,糜林在种植户纪雪宝的家里征用了一个大棚。经过2年时间实验,枯萎病被彻底治愈,“米糠治疗法”也全面推广起来。

爱农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体现的是初心情怀。糜林深深爱着农民、农村、农业,才能让农民有亲近感,使自己和农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大桌桃农刘德春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跟糜林见面的场景时说,他穿着套鞋、手里拿着铲子、包里还有把锯子和剪刀,穿着跟农民一模一样,下田里赤脚的脚板底上也是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不过等他开口说话,你就知道这位比农民还像农民的专家慢条斯理、细致耐心地讲解示范技术,直到你清楚,温文尔雅的样子一看又是知识分子了!”

至今,糜林的手机还不断收到农民的咨询电话。女儿糜蓉发现父亲的工作是如此繁重。而在她印象里,对于家人父亲经常“爽约”,因为约好的事情常常因为一个求助电话被打断了。“我记忆里好像没有挽过爸爸的手臂、一家人饭后散步的场景。每当看到别人家父母带着孩子有说有笑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心里会有说不出的羡慕。”因为看过他熬制果品,再加上脸常年晒得黝黑,糜蓉印象中的父亲是“工人中的工人”,而在农户眼里,糜林也不是什么专家,而是“农民中的农民”。不过,因为不忘初心,为农民谋幸福的糜林感到自己也和农民一样是最幸福的。

如今,当糜林的弟子们循着他的足迹,一次次又来到农户家接续服务时,大伙儿仿佛又看到了糜林的身影。是的,糜林还在,糜林并没有走远……(通讯员 杨林 全媒体记者 徐蕾 栾继业)

编辑:陆绮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