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生态畜牧业的开拓者 ——记全市首个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戴网成

2020-06-11 16:10

◎周 迎

日前,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揭晓,全省共34人取得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资格,来自丹徒区水台村的戴网成名列其中,他也是全市首个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绿水青山,生态盎然。走进丹徒区高资街道的水台村,一个生态养殖业的“标杆”就“藏身”其中,他就是镇江市天成畜禽有限公司负责人戴网成。而他与生态养殖结缘的故事,得从他年少时说起。

1979年,戴网成从句容农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丹徒石马畜牧兽医站、韦岗养殖场、镇江水禽研究所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一直和农业打交道,积年累月,感情日深。当时,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成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的“法宝”。但随着生态保护日益受到关注,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发重要,如何摆脱水稻种植中的“化学依赖症”,让戴网成十分着急。

2000年,随团赴日学习的戴网成接触到了“稻鸭共作”技术,用鸭子来种稻的新颖种植方式深深吸引了他。“这种模式,就是未来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方向。”

怀揣着走生态农业路的“初心”,回国后的戴网成走南闯北,引进优良鸭种,依托自身的畜禽养殖基地反复试验,选取品种优良的役用鸭进行培育,并与种粮大户合作,为稻鸭共作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在不断地摸索和前进中,戴网成的“役用鸭杂交配套系的选育”技术获2003年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稻鸭共作技术”获2004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稻鸭共作生态高效集成技术应用与推广”获得2008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好技术要推广出去,才能让农户受益。多年来,他先后往返江苏各地、河南、安徽、黑龙江等地进行技术指导。在他和农业大户共同推广下,丹阳市成为国家级稻鸭共作引智基地、国家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提供的鸭苗达几十万只,在全省推广上百万亩,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除了稻鸭共作,发酵床养殖技术也是戴网成的一门“绝活”。2002年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从日本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城市,而作为这一技术引进的直接参与者,戴网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逐渐掌握其关键技术,并实现多项创新,使发酵床养猪技术成为我国养猪生态、环保养殖的新亮点。该技术在2008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他又将发酵床技术移植到养鸡上,拓宽发酵养殖的应用领域。

据统计,发酵床养殖技术已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比传统养猪法增加收入数亿元,减少粪尿排放数十万吨。并在安徽、福建等省开花结果。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戴网成作为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援建专家,促成了发酵床养殖技术在绵竹成功和推广。2011年,“发酵床养猪创新研究与集成推广”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几年来,由戴网成主持、参加的多个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均较好地完成,并获得多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他参与编写四本农业科技专著,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16项,拍摄的“种稻致富新技术——稻鸭共作”和“发酵床环保养猪新法”分别荣获第二十三届国际农业电影节一等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奖。他本人也在2010年被评为镇江市“大爱之星”,2011年又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镇江市人民奖章获得者。

戴网成说,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在他的基地里,有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由10名农业老专家共同参与。这些老专家均是获得过省市劳模称号,拥有专业特长的退休干部,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才有了成果的不断问世,项目的不断成功。2013年,该工作室获得江苏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4年更是拿到了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块“金字招牌”。2018年又被市委老干部局、市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命名为市级“银发人才工作站”。

目前,戴网成与他的团队又在开展稻鸭共作全能鸭的选育与推广、绿壳蛋鸡的选育与推广、观赏鸭——凤头鸭的选育、水禽旱养的研究等项目。其中,凤头鸭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申报并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命名为“润州凤头白鸭”,同时,也开始作为观赏禽类进入公园等场所,引起极大关注。“截至目前,这里繁殖的凤头鸭已达四五千只,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育种基地。”

岁月蹉跎,初心不改。直至今日,他依旧在生态养殖这条绿色道路上坚定前行。戴网成表示,生态农业这条路是他的毕生追求,这份初心永远不会改变,他要在畜禽生态养殖的科技创新上继续努力,争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40

◎周 迎

日前,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揭晓,全省共34人取得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资格,来自丹徒区水台村的戴网成名列其中,他也是全市首个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绿水青山,生态盎然。走进丹徒区高资街道的水台村,一个生态养殖业的“标杆”就“藏身”其中,他就是镇江市天成畜禽有限公司负责人戴网成。而他与生态养殖结缘的故事,得从他年少时说起。

1979年,戴网成从句容农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丹徒石马畜牧兽医站、韦岗养殖场、镇江水禽研究所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一直和农业打交道,积年累月,感情日深。当时,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成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的“法宝”。但随着生态保护日益受到关注,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发重要,如何摆脱水稻种植中的“化学依赖症”,让戴网成十分着急。

2000年,随团赴日学习的戴网成接触到了“稻鸭共作”技术,用鸭子来种稻的新颖种植方式深深吸引了他。“这种模式,就是未来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方向。”

怀揣着走生态农业路的“初心”,回国后的戴网成走南闯北,引进优良鸭种,依托自身的畜禽养殖基地反复试验,选取品种优良的役用鸭进行培育,并与种粮大户合作,为稻鸭共作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在不断地摸索和前进中,戴网成的“役用鸭杂交配套系的选育”技术获2003年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稻鸭共作技术”获2004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稻鸭共作生态高效集成技术应用与推广”获得2008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好技术要推广出去,才能让农户受益。多年来,他先后往返江苏各地、河南、安徽、黑龙江等地进行技术指导。在他和农业大户共同推广下,丹阳市成为国家级稻鸭共作引智基地、国家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提供的鸭苗达几十万只,在全省推广上百万亩,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除了稻鸭共作,发酵床养殖技术也是戴网成的一门“绝活”。2002年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从日本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城市,而作为这一技术引进的直接参与者,戴网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逐渐掌握其关键技术,并实现多项创新,使发酵床养猪技术成为我国养猪生态、环保养殖的新亮点。该技术在2008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他又将发酵床技术移植到养鸡上,拓宽发酵养殖的应用领域。

据统计,发酵床养殖技术已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比传统养猪法增加收入数亿元,减少粪尿排放数十万吨。并在安徽、福建等省开花结果。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戴网成作为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援建专家,促成了发酵床养殖技术在绵竹成功和推广。2011年,“发酵床养猪创新研究与集成推广”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几年来,由戴网成主持、参加的多个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均较好地完成,并获得多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他参与编写四本农业科技专著,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16项,拍摄的“种稻致富新技术——稻鸭共作”和“发酵床环保养猪新法”分别荣获第二十三届国际农业电影节一等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奖。他本人也在2010年被评为镇江市“大爱之星”,2011年又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镇江市人民奖章获得者。

戴网成说,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在他的基地里,有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由10名农业老专家共同参与。这些老专家均是获得过省市劳模称号,拥有专业特长的退休干部,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才有了成果的不断问世,项目的不断成功。2013年,该工作室获得江苏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4年更是拿到了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块“金字招牌”。2018年又被市委老干部局、市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命名为市级“银发人才工作站”。

目前,戴网成与他的团队又在开展稻鸭共作全能鸭的选育与推广、绿壳蛋鸡的选育与推广、观赏鸭——凤头鸭的选育、水禽旱养的研究等项目。其中,凤头鸭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申报并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命名为“润州凤头白鸭”,同时,也开始作为观赏禽类进入公园等场所,引起极大关注。“截至目前,这里繁殖的凤头鸭已达四五千只,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育种基地。”

岁月蹉跎,初心不改。直至今日,他依旧在生态养殖这条绿色道路上坚定前行。戴网成表示,生态农业这条路是他的毕生追求,这份初心永远不会改变,他要在畜禽生态养殖的科技创新上继续努力,争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