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丹徒黄墟村:让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新”

2020-06-04 15:51

今日镇江讯 推开殷氏宗祠第一进大门,十几件红木桌椅摆放整齐,《殷氏家训二十则》已经上墙,十几副牌匾也挂到了梁上。而透过格栅窗,不远处黄墟中心小学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时不时传过来。今天(4日),记者在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殷氏宗祠看到,宗祠外观修缮工作已经结束,内部布展正在有序进行。

近年来,黄墟村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古村落,积极修缮和保护传统村落和古建筑,让古村落“焕新”,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据《黄墟殷氏家乘》载,黄墟村始建于元代。现存的黄墟古村落,以“十字街”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筑以徽派风格为主,历史遗迹众多。古村核心区民国前所建民居约2.1万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树等保存较为完好。其中殷氏宗祠、殷氏六房、冷遹旧居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墟古村落跟中国很多古村落一样,在经济社会的变迁中,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村风貌受到了一定破坏。”黄墟村党总支书记殷志虎介绍,尽管在古村落的保护中曾经有一些遗憾,但是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黄墟古村的保护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邀请专业人员制定了古村落保护方案,不断挖掘黄墟村的历史底蕴和民间资源特色。”

2002年,冷遹旧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区、镇三级政府通过不断努力,投入600余万元对旧址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建立了冷遹纪念馆,旧址的风貌和品味得以展现、提升。如今,冷遹纪念馆已成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

殷氏六房敞厅的维修于2015年启动并完成,现已成为殷氏文化的展示场所以及接待殷氏宗亲的活动场所。

殷氏宗祠初建于明代中期,约1540年左右。1802年由盐业巨商殷丕列主持、族人重建扩建。宗祠为九间三进,坐北朝南,另建其他用房,号称九十九间半,并置宗祠堂名为“东汉世家”。由于年久失修,殷氏宗祠主体建筑墙体倾斜严重,部分建筑构件缺损,成为“危房”。宗祠维修工程于2017年3月启动,经过持续修复,现在祠已恢复享堂、寝堂、读书楼、孝子楼等部分,整体外观庄重典雅,砖木石雕古朴精致,最大限度恢复了宗祠原有的风采。今后这里将作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大礼堂”,对外宣传展示黄墟村的传统文化。

冷遹在1929年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旧址也得到了修缮。与此同时,殷氏六房整体修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9年,黄墟村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村落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古村落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冷遹纪念馆馆长朱志清认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实施,而借助实施乡村振兴,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古村落,也能够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

“事实上,黄墟村曾经是乡村振兴的‘试验区’。”朱志清介绍,1928年,冷遹和黄炎培在中华职教社和江苏省地矿厅的支持下,创建了当时全国知名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探索实业和教育救国富民之策。试验区带动农民兴修水利,开塘筑坝,修建公路,推行新式农具,推广优良品种,提倡水塘养鱼、栽桑养蚕,办学推广教育。“试验区‘1928-1932五年规划’和当时的许多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时代参考价值。”

“下一步,黄墟村将以冷遹先生开创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为基础,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挖掘历史、山水、人文、民俗资源,积极推动以马迹山、马迹水库、黄墟古村为主的‘一山、一水、一村落’黄墟品牌打造,让古村在乡村振兴中重新焕发活力。”殷志虎说。(朱秋霞 朱哲懿)

编辑:陈路

55

今日镇江讯 推开殷氏宗祠第一进大门,十几件红木桌椅摆放整齐,《殷氏家训二十则》已经上墙,十几副牌匾也挂到了梁上。而透过格栅窗,不远处黄墟中心小学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时不时传过来。今天(4日),记者在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殷氏宗祠看到,宗祠外观修缮工作已经结束,内部布展正在有序进行。

近年来,黄墟村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古村落,积极修缮和保护传统村落和古建筑,让古村落“焕新”,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据《黄墟殷氏家乘》载,黄墟村始建于元代。现存的黄墟古村落,以“十字街”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筑以徽派风格为主,历史遗迹众多。古村核心区民国前所建民居约2.1万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树等保存较为完好。其中殷氏宗祠、殷氏六房、冷遹旧居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墟古村落跟中国很多古村落一样,在经济社会的变迁中,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村风貌受到了一定破坏。”黄墟村党总支书记殷志虎介绍,尽管在古村落的保护中曾经有一些遗憾,但是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黄墟古村的保护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邀请专业人员制定了古村落保护方案,不断挖掘黄墟村的历史底蕴和民间资源特色。”

2002年,冷遹旧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区、镇三级政府通过不断努力,投入600余万元对旧址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建立了冷遹纪念馆,旧址的风貌和品味得以展现、提升。如今,冷遹纪念馆已成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

殷氏六房敞厅的维修于2015年启动并完成,现已成为殷氏文化的展示场所以及接待殷氏宗亲的活动场所。

殷氏宗祠初建于明代中期,约1540年左右。1802年由盐业巨商殷丕列主持、族人重建扩建。宗祠为九间三进,坐北朝南,另建其他用房,号称九十九间半,并置宗祠堂名为“东汉世家”。由于年久失修,殷氏宗祠主体建筑墙体倾斜严重,部分建筑构件缺损,成为“危房”。宗祠维修工程于2017年3月启动,经过持续修复,现在祠已恢复享堂、寝堂、读书楼、孝子楼等部分,整体外观庄重典雅,砖木石雕古朴精致,最大限度恢复了宗祠原有的风采。今后这里将作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大礼堂”,对外宣传展示黄墟村的传统文化。

冷遹在1929年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旧址也得到了修缮。与此同时,殷氏六房整体修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9年,黄墟村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村落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古村落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冷遹纪念馆馆长朱志清认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实施,而借助实施乡村振兴,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古村落,也能够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

“事实上,黄墟村曾经是乡村振兴的‘试验区’。”朱志清介绍,1928年,冷遹和黄炎培在中华职教社和江苏省地矿厅的支持下,创建了当时全国知名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探索实业和教育救国富民之策。试验区带动农民兴修水利,开塘筑坝,修建公路,推行新式农具,推广优良品种,提倡水塘养鱼、栽桑养蚕,办学推广教育。“试验区‘1928-1932五年规划’和当时的许多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时代参考价值。”

“下一步,黄墟村将以冷遹先生开创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为基础,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挖掘历史、山水、人文、民俗资源,积极推动以马迹山、马迹水库、黄墟古村为主的‘一山、一水、一村落’黄墟品牌打造,让古村在乡村振兴中重新焕发活力。”殷志虎说。(朱秋霞 朱哲懿)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