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争当“奔跑者”,干出精气神 ——丹阳市、镇江高新区、商务局以硬核举措推进产业强市

2020-05-14 15:48

打好四手牌,构筑实体经济“丹阳板块”

丹阳认真贯彻落实镇江市产业强市大会精神,咬定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守实体经济不放松,打好四手牌、落实关键招,全力构筑实体经济的“丹阳板块”。

一是打好项目建设牌。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招引30亿元左右大项目目标,健全重大项目建设、要素高效供给等制度,把重大项目招引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版头条”。一方面,抢进度、重实效,确保在手项目高效推进。重点围绕42个镇江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健全市领导挂钩、月度推进、定期观摩、督查考核四项机制,加大力度解决要素保障、手续办理等问题,推动项目早达产、早见效。尤其是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江苏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国药控股(丹阳)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的中南高科丹阳临港智造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建立临时党支部,及时高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产业强市的强劲支撑。另一方面,重谋划、强招引,重点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做好产业链招商。在招商区域方面,重点瞄准上海、北京、深圳等先发地区溢出机遇,制定完善招商地图,精准对接产业转移中心,提高招商效率。在招商领域方面,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绘制产业图谱,瞄准头牌企业,引进一批行业领先的高端企业和项目。在招商方法方面,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发挥丹阳本土企业家作用,围绕主打产品加快招引上下游企业。在招商机制方面,健全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全市招商一盘棋。强化招商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5+1”的招商专项组,加大项目招引考核力度,形成比学赶超引项目的浓厚氛围。

二是打好集聚集约牌。进一步加大载体提升力度,加快出台制造业园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建设、三年见成效”的总体考虑,强力推进园区布局优化和产业集聚。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对重点园区明确实体化运作团队,健全飞地政策、财税分成等机制。完善重点园区空间规划、产业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摸清园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编制重点园区产业地图。对丹北、界牌、吕城等板块的镇村级工业集中区,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律力量进行整合。加快推进万洋产业园建设,确保一期203亩5月份能够开工建设,搭建中小企业集聚平台。同时,夯实园区建设保障,重点加快园区土地调规步伐,尝试先行办理一批农转用手续,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为重大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三是打好金融助推牌。近年来,针对企业融资难题,丹阳连续4年开展金融生态提升年系列活动,深入推进诚信金融、法治金融建设,妥善处置企业担保圈风险,帮助银行化解处置不良资产100多亿元。尤其是围绕疫情期间企业资金流动性难题,主动摸排657家企业疫情期间融资需求257.85亿元。举办“助力发展,共赢未来”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对接活动,共有26个项目成功签约,达成授信意向265.9亿元。积极引导各银行用足用活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一季度新增贷款70.43亿元,同比多增21.5亿元。充分利用镇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开设融资绿色通道,累计发布200余笔融资需求,支持200家企业解决需求资金4亿元,数量和规模位列镇江第一。

下一步,丹阳将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强化银企对接,把更多的金融资源导入实体经济。做好打的文章,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整合司法和行政力量,开展围猎老赖凌晨行动,围绕虚假诉讼、转移资产等违法犯罪行为,明确重点打击对象,一案一专班,打深打透,打出成效和震慑,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做好建的文章,建立健全源头预防、打击处置、联合惩戒等体制机制,推动金融监管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好引的文章,搭建政银企高效对接平台,把优质项目引荐给银行,把金融产品推荐给困难企业。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对接活动新增授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融活水。

四是打好效能提升牌。坚持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全面激发企业活力。分片区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全面精准掌握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及生产经营的所急所盼,全心全意帮助企业降低疫情影响、渡过发展难关。紧扣企业家的心声和诉求,在全市范围开展“服务项目提效能”专项行动,重点聚焦服务发展的主要部门,着力破解“中梗阻”、红顶中介等“老大难”问题,实现重点产业项目报批时限再压缩50%。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构建政务服务评价闭环,真正把企业的点赞好评作为评价工作的唯一标准。加快构建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优化涉企法律服务,规范中介市场,营造诚信法治高效的发展环境。在丹阳站、丹阳北站设立优秀企业家“贵宾通道”和“贵宾候车室”,让企业家进一步感受到荣誉感、享受到尊崇感。

培育新兴产业,放大创新优势

全市产业强市大会吹响了抓产业项目、抓营商环境的冲锋号。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镇江高新区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紧扣“争当四个先行军”的总要求,围绕“城市发展新空间、新兴产业承载地、创新驱动主引擎”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抓好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功能配套、能力提升四项重点工作,夯实基础、强化支撑,不断增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镇江高新区始终将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提升产业能级上发力,继续做好“引盘转升”四篇文章,围绕高新区“1+4”产业,做大做强船舶海工装备“一区一战略性产业”,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数字经济、5G、生命科学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不懈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中船电气科技产业园、柳工AWP高空作业平台、丹佛斯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签约、快速落地,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同时抓好22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深化产业“三集”发展,一方面加快半导体产业园建设,另一方面健全完善产业园区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与加拿大环球投资公司、上海山山路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合作,通过“工业地产+市场化招商”模式,推动产业园区运作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创新是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镇江高新区将在提升创新能力上发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抓好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浓厚创新氛围,构建创新生态,推动更多人才、项目、成果向高新区集聚。深化孵化器市场化、专业化建设,招引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优化提升国家高创中心、五洲创客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睿泰、芳满庭等民营孵化器全面提升运营质效,深化“两委员会两法人”模式,高水平建设哈工大高端装备研究院、中澳(镇江)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加强苏南自创区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发挥好自创区与自贸区联动效应,加快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推动政策共享、深度融合,积极对上争取先行先试。壮大创新主体,一方面提升存量,加大培育资金投入,强化引导激励,精心做好企业摸排和申报组织,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引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的创新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创业项目来孵化培育新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

发展环境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镇江高新区将在推动产城融合上发力,围绕规划引领、形象提升、功能完善、智慧互联,不断提升区域品质和功能,不断优化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服务,进一步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活环境、高效的营商环境,让镇江高新区不仅成为干事创业的宝地,更是享受美好生活的乐土。

强招引稳市场 助力产业强市

产业强市大会鸣响了“跑起来,镇江!”的发令枪。市商务部门着力在产业招引、开放发展、载体建设三方面抓好落实。

在产业招引方面,市商务部门将严格按照大会提出的招商“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要求,抓好全市产业招引《工作意见》的细化分解。一是专业化招商。推进产业与部门专业化、招商队伍专业化,抓好产业的研究,编制镇江重点产业图谱,并融入招商地图中,助力各地各部门精准招商。二是规范化招商。规范签约合同文本,规范招商政策及其兑现路径,全面推广“对赌”理念,明确兑现必须与产出效益挂钩,并建立招引后评价体系,努力提升项目对经济的贡献度;会同市信用办,研究建立政府招商引资领域信用承诺制度,进一步提升诚信营商环境。三是市场化招商。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进园区市场化招商、中介合作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加强党建引领招商,常态化做好项目预评估、项目信息集散、项目与银行对接等帮办服务,并且定期开展督查通报,强化正向激励。

在开放发展方面。重点是稳外资、稳外贸。一是全力以赴推动外资稳中提质。当前既要把外资企业增资、利润再投资作为重要的引资方式,还要关注我市重点产业、疫情过后相关热点产业的全球投资动向和布局,通过产业链招商、并购或合资招商、境外投资招商等方式,用好招商地图、“不见面”招商等渠道,主动策划发布一批产业链配套项目。既要抓制造业外资,也要抓科研人才招商,兼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外资,着力提升全市外资总量。继续抓好重点外资企业局领导挂钩帮办服务的工作机制,全面摸排近两年新批的204家外资企业的年内资金到位计划、融资需求和需协调的问题,重点推进金东智能制造、北汽麦格纳、诺贝丽斯并购爱励等重大外资项目。

二是千方百计稳外贸转方式。加强对外贸易调查、统计制度建设,定期走访前50强企业,问卷调查前100强企业。会同市效能办、市政府督查室,对“稳外贸十条”等各级政策开展督查,确保落实不打折扣。对境外订单萎缩的,用好中信保、口行、苏贸贷政策,努力维持已有贸易渠道保份额;对国际物流受阻的,用好“中欧班列”和跨境电商等通道保订单;对境外供应链中断的,积极抢占缺口市场(如鱼跃等企业的医疗设备);对可以出口转内销的,特别是受冲击较大的纺织服装,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集聚区,研究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争取新增2个省级出口品牌、1-2个行业性区域品牌;研究制定促进跨境电商的政策意见,培育、招引重点跨境电商平台公司、跨境电商企业、跨境人才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跨境配套服务机构。

在载体建设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率先试点“去行政化”改革,继续推动园区载体整合提升。一是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拟选择1-2家开发区按照“只对接不对口”或“一口多应”的方法,先行试点“大部制”改革和“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为全市开发区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试点开发区管委会参照市属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制订“岗位薪酬体系”,落实市场化薪酬制度,绩效薪酬向专职招商人员倾斜。培育一批、发展一批类似于镇江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园、丹阳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公司化运营的“区中园”模式,摆脱单纯依靠政府负债推动园区建设的传统路径。

二是推动园区整合提升。积极向省商务厅对接汇报,将镇江经开区融入江苏自贸区,推动自贸片区和开发区优势叠加、联动创新、协同发展。支持丹阳市依托“三区三园”,就近整合现有各类园区,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为句容、扬中的县域园区整合探索可复制经验。把全市各类中小园区分为支持类、过渡类、限制类三大类,分类施策,撤并整合“小而散”的工业集中区,稳妥推进企业清退转移。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编制印发《全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开发区空间布局、产业定位、未来发展方向,原则上各开发区确定2-3个主导产业、优选1-2个战略新兴产业。参照先进地区做法,全市新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一律进开发区。扣除必要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等外,全市土地指标原则上80%以上要向开发区集聚,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资源也要优先向开发区汇集。在传统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基础上,强化“新九通一平”建设力度,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以此提升开发区创新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是强化考核激励导向。国家级开发区继续以辖市区板块名义参加全市高质量考核,加大固投、外资、项目招引等产业类指标考核任务及权重。将省级高新区同省级经开区一样纳入全市开发园区绩效考核范围,使用一套考核指标,仅在开放型经济和高新指标的权重上进行差别化考核。省级开发区考核结果作为全市对辖市区高质量考核的激励指标,与开发区干部考察任用、土地资源等要素配置相挂钩。

55

打好四手牌,构筑实体经济“丹阳板块”

丹阳认真贯彻落实镇江市产业强市大会精神,咬定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守实体经济不放松,打好四手牌、落实关键招,全力构筑实体经济的“丹阳板块”。

一是打好项目建设牌。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招引30亿元左右大项目目标,健全重大项目建设、要素高效供给等制度,把重大项目招引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版头条”。一方面,抢进度、重实效,确保在手项目高效推进。重点围绕42个镇江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健全市领导挂钩、月度推进、定期观摩、督查考核四项机制,加大力度解决要素保障、手续办理等问题,推动项目早达产、早见效。尤其是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江苏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国药控股(丹阳)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的中南高科丹阳临港智造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建立临时党支部,及时高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产业强市的强劲支撑。另一方面,重谋划、强招引,重点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做好产业链招商。在招商区域方面,重点瞄准上海、北京、深圳等先发地区溢出机遇,制定完善招商地图,精准对接产业转移中心,提高招商效率。在招商领域方面,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绘制产业图谱,瞄准头牌企业,引进一批行业领先的高端企业和项目。在招商方法方面,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发挥丹阳本土企业家作用,围绕主打产品加快招引上下游企业。在招商机制方面,健全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全市招商一盘棋。强化招商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5+1”的招商专项组,加大项目招引考核力度,形成比学赶超引项目的浓厚氛围。

二是打好集聚集约牌。进一步加大载体提升力度,加快出台制造业园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建设、三年见成效”的总体考虑,强力推进园区布局优化和产业集聚。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对重点园区明确实体化运作团队,健全飞地政策、财税分成等机制。完善重点园区空间规划、产业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摸清园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编制重点园区产业地图。对丹北、界牌、吕城等板块的镇村级工业集中区,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律力量进行整合。加快推进万洋产业园建设,确保一期203亩5月份能够开工建设,搭建中小企业集聚平台。同时,夯实园区建设保障,重点加快园区土地调规步伐,尝试先行办理一批农转用手续,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为重大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三是打好金融助推牌。近年来,针对企业融资难题,丹阳连续4年开展金融生态提升年系列活动,深入推进诚信金融、法治金融建设,妥善处置企业担保圈风险,帮助银行化解处置不良资产100多亿元。尤其是围绕疫情期间企业资金流动性难题,主动摸排657家企业疫情期间融资需求257.85亿元。举办“助力发展,共赢未来”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对接活动,共有26个项目成功签约,达成授信意向265.9亿元。积极引导各银行用足用活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一季度新增贷款70.43亿元,同比多增21.5亿元。充分利用镇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开设融资绿色通道,累计发布200余笔融资需求,支持200家企业解决需求资金4亿元,数量和规模位列镇江第一。

下一步,丹阳将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强化银企对接,把更多的金融资源导入实体经济。做好打的文章,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整合司法和行政力量,开展围猎老赖凌晨行动,围绕虚假诉讼、转移资产等违法犯罪行为,明确重点打击对象,一案一专班,打深打透,打出成效和震慑,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做好建的文章,建立健全源头预防、打击处置、联合惩戒等体制机制,推动金融监管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好引的文章,搭建政银企高效对接平台,把优质项目引荐给银行,把金融产品推荐给困难企业。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对接活动新增授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融活水。

四是打好效能提升牌。坚持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全面激发企业活力。分片区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全面精准掌握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及生产经营的所急所盼,全心全意帮助企业降低疫情影响、渡过发展难关。紧扣企业家的心声和诉求,在全市范围开展“服务项目提效能”专项行动,重点聚焦服务发展的主要部门,着力破解“中梗阻”、红顶中介等“老大难”问题,实现重点产业项目报批时限再压缩50%。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构建政务服务评价闭环,真正把企业的点赞好评作为评价工作的唯一标准。加快构建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优化涉企法律服务,规范中介市场,营造诚信法治高效的发展环境。在丹阳站、丹阳北站设立优秀企业家“贵宾通道”和“贵宾候车室”,让企业家进一步感受到荣誉感、享受到尊崇感。

培育新兴产业,放大创新优势

全市产业强市大会吹响了抓产业项目、抓营商环境的冲锋号。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镇江高新区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紧扣“争当四个先行军”的总要求,围绕“城市发展新空间、新兴产业承载地、创新驱动主引擎”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抓好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功能配套、能力提升四项重点工作,夯实基础、强化支撑,不断增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镇江高新区始终将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提升产业能级上发力,继续做好“引盘转升”四篇文章,围绕高新区“1+4”产业,做大做强船舶海工装备“一区一战略性产业”,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数字经济、5G、生命科学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不懈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中船电气科技产业园、柳工AWP高空作业平台、丹佛斯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签约、快速落地,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同时抓好22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深化产业“三集”发展,一方面加快半导体产业园建设,另一方面健全完善产业园区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与加拿大环球投资公司、上海山山路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合作,通过“工业地产+市场化招商”模式,推动产业园区运作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创新是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镇江高新区将在提升创新能力上发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抓好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浓厚创新氛围,构建创新生态,推动更多人才、项目、成果向高新区集聚。深化孵化器市场化、专业化建设,招引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优化提升国家高创中心、五洲创客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睿泰、芳满庭等民营孵化器全面提升运营质效,深化“两委员会两法人”模式,高水平建设哈工大高端装备研究院、中澳(镇江)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加强苏南自创区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发挥好自创区与自贸区联动效应,加快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推动政策共享、深度融合,积极对上争取先行先试。壮大创新主体,一方面提升存量,加大培育资金投入,强化引导激励,精心做好企业摸排和申报组织,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引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的创新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创业项目来孵化培育新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

发展环境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镇江高新区将在推动产城融合上发力,围绕规划引领、形象提升、功能完善、智慧互联,不断提升区域品质和功能,不断优化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服务,进一步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活环境、高效的营商环境,让镇江高新区不仅成为干事创业的宝地,更是享受美好生活的乐土。

强招引稳市场 助力产业强市

产业强市大会鸣响了“跑起来,镇江!”的发令枪。市商务部门着力在产业招引、开放发展、载体建设三方面抓好落实。

在产业招引方面,市商务部门将严格按照大会提出的招商“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要求,抓好全市产业招引《工作意见》的细化分解。一是专业化招商。推进产业与部门专业化、招商队伍专业化,抓好产业的研究,编制镇江重点产业图谱,并融入招商地图中,助力各地各部门精准招商。二是规范化招商。规范签约合同文本,规范招商政策及其兑现路径,全面推广“对赌”理念,明确兑现必须与产出效益挂钩,并建立招引后评价体系,努力提升项目对经济的贡献度;会同市信用办,研究建立政府招商引资领域信用承诺制度,进一步提升诚信营商环境。三是市场化招商。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进园区市场化招商、中介合作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加强党建引领招商,常态化做好项目预评估、项目信息集散、项目与银行对接等帮办服务,并且定期开展督查通报,强化正向激励。

在开放发展方面。重点是稳外资、稳外贸。一是全力以赴推动外资稳中提质。当前既要把外资企业增资、利润再投资作为重要的引资方式,还要关注我市重点产业、疫情过后相关热点产业的全球投资动向和布局,通过产业链招商、并购或合资招商、境外投资招商等方式,用好招商地图、“不见面”招商等渠道,主动策划发布一批产业链配套项目。既要抓制造业外资,也要抓科研人才招商,兼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外资,着力提升全市外资总量。继续抓好重点外资企业局领导挂钩帮办服务的工作机制,全面摸排近两年新批的204家外资企业的年内资金到位计划、融资需求和需协调的问题,重点推进金东智能制造、北汽麦格纳、诺贝丽斯并购爱励等重大外资项目。

二是千方百计稳外贸转方式。加强对外贸易调查、统计制度建设,定期走访前50强企业,问卷调查前100强企业。会同市效能办、市政府督查室,对“稳外贸十条”等各级政策开展督查,确保落实不打折扣。对境外订单萎缩的,用好中信保、口行、苏贸贷政策,努力维持已有贸易渠道保份额;对国际物流受阻的,用好“中欧班列”和跨境电商等通道保订单;对境外供应链中断的,积极抢占缺口市场(如鱼跃等企业的医疗设备);对可以出口转内销的,特别是受冲击较大的纺织服装,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集聚区,研究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争取新增2个省级出口品牌、1-2个行业性区域品牌;研究制定促进跨境电商的政策意见,培育、招引重点跨境电商平台公司、跨境电商企业、跨境人才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跨境配套服务机构。

在载体建设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率先试点“去行政化”改革,继续推动园区载体整合提升。一是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拟选择1-2家开发区按照“只对接不对口”或“一口多应”的方法,先行试点“大部制”改革和“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为全市开发区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试点开发区管委会参照市属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制订“岗位薪酬体系”,落实市场化薪酬制度,绩效薪酬向专职招商人员倾斜。培育一批、发展一批类似于镇江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园、丹阳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公司化运营的“区中园”模式,摆脱单纯依靠政府负债推动园区建设的传统路径。

二是推动园区整合提升。积极向省商务厅对接汇报,将镇江经开区融入江苏自贸区,推动自贸片区和开发区优势叠加、联动创新、协同发展。支持丹阳市依托“三区三园”,就近整合现有各类园区,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为句容、扬中的县域园区整合探索可复制经验。把全市各类中小园区分为支持类、过渡类、限制类三大类,分类施策,撤并整合“小而散”的工业集中区,稳妥推进企业清退转移。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编制印发《全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开发区空间布局、产业定位、未来发展方向,原则上各开发区确定2-3个主导产业、优选1-2个战略新兴产业。参照先进地区做法,全市新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一律进开发区。扣除必要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等外,全市土地指标原则上80%以上要向开发区集聚,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资源也要优先向开发区汇集。在传统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基础上,强化“新九通一平”建设力度,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以此提升开发区创新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是强化考核激励导向。国家级开发区继续以辖市区板块名义参加全市高质量考核,加大固投、外资、项目招引等产业类指标考核任务及权重。将省级高新区同省级经开区一样纳入全市开发园区绩效考核范围,使用一套考核指标,仅在开放型经济和高新指标的权重上进行差别化考核。省级开发区考核结果作为全市对辖市区高质量考核的激励指标,与开发区干部考察任用、土地资源等要素配置相挂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