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读书游玩;隐士戴顒曾在这里为谱琴曲寻找过灵感——这里,就是位于江苏镇江南山风景区里的八公洞。南山风景区素有“城市山林”的美称,招隐寺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景区。招隐寺原为戴顒私宅,戴公仙逝后,其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遂名招隐寺。
昭明太子读书台位于招隐寺半山腰,寺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此招纳天下英才名士其中包括《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诗品》的作者钟嵘,编著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即《昭明文选》。
读书台的由来
进入招隐山,一座古朴的石牌坊便跃然映入眼帘。牌坊上横额刻着篆体:“宋戴颙高隐处”。牌坊石柱刻有楹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前者指的是昭明太子萧统,后者说的就是戴颙。
读书台位于招隐山山腰,掩映在葱葱郁郁的丛林之中。走过一段石头台阶,就可以看到一扇小门,门楣上写着“书台遗踪”,进门后便见一座小院子和两座房屋。
读书台为坐北朝南的三间房屋,单檐歇山顶,面宽不过十二米,是当年萧统读书的地方。增华阁在读书台的西边。
读书台厅堂正中,端坐着萧统的白石雕像,冠带袍笏。台座上有石案一具,上面镌刻八个大字“普通元年,岁在庚子”。“普通”是梁武帝萧衍的年号,普通元年即公元520年,“岁在庚子”是指萧统来此读书时年方二十。
宋《嘉定志》、元代《至顺镇江志》均载有萧统曾在招隐寺筑台读书,设增华阁,邀集著名学士编辑《文选》。自隋唐以后,历代吟咏读书台、增华阁、昭明井、八公洞的诗赋有六十多篇。
相传萧统自幼聪慧过人、喜爱读书,并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十几岁已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在他住的东宫里面藏书多达三万卷。
但他志在读书,想走出建康城(今南京),遍找读书处。由于萧统是储君,梁武帝一直没有答应。后来,“蜡鹅事件”让萧统地位没落。他才能带着老师庾信、徐陵等一批文人亲信远离建康寻找读书静地。
到过江阴的顾山、浙江的天目山、常熟的虞山,最终他选中了镇江南山招隐寺。
招隐寺远离尘器,幽雅清静,是个读书的绝佳之地。萧统在此建了一座读书台,潜心读书。他移东宫藏书三万卷于招隐寺,只留下了八个太监随侍身旁。
清乾隆皇帝为这一方文化圣地曾作《读书台》一诗:
避迹江湖权远祸,读书千载有台垂。
虎贲曾动中郎慕,亲切宁知未若斯。
八公洞的传说
据《镇江县志》记载八公洞山头又名八公崖,位于招隐山南,海拔137米。相传昭明太子读书招隐寺时,有八个太监随侍。太子死后,八个太监先后卒而葬于此。因太监称公公,故名八公洞。
八公洞从明代后期(1597-1611)开始已为人们所关注。短短十三四年,这里“梵宇四山下,结构隐峰峦”。这些小庵隐于山林之中,与自然浑然一体,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探幽休闲的场所。
骑车穿过“南山”石坊,沿着菊花山路前行,山路铺着柏油,婉蜒着通向远方,幽静而空灵。山间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随处可见慢跑的健身的人们。路上车辆稀少,骑行十多分钟就到了八公洞村。
来到八公洞村,小编在附近并没有看到八公洞景点。那么,八公洞景点到底在哪里?向附近水库边野钓的钓鱼人打听,却都说:“没有景点。”
小编查询资料发现,清咸丰三年(1853)以后的七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数次激战于南郊野外,许多辛苦经营的寺庙毁于一旦。历时近二百五十年的八公洞寺庵,亦均毁在争夺镇江城的战火之中。
明末丹阳人杨志达有诗作《八公洞》:“周环山四面,曲折径千重。旁涧篱皆竹,连峰树尽松。定僧知闭户,游客但闻钟。恋此心难舍,何时得久从。”
八公洞绿树掩映、风景如画。八公洞水库,在群山环绕密林拥抱之中。湖边翠竹阴阴,湖中有风情各异的小岛。正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全媒体记者 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