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疆:产业扶贫释放“溢出效应”

2020-04-26 10:41 经济日报  

◀新疆伽师县喀什新粤馕城有限公司,员工在打馕。该公司目前已安置1200人就业,其中696人来自贫困户。

邹 懿摄

▶新疆库车市老台门创业有限公司,员工在制作豆制品。该公司于2019年10月入驻新疆库车龟兹小微企业创业园,带动附近乡镇劳动力50多人就业。

袁欢欢摄

▲游客在新疆铁门关市踏青赏花。当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旅游+产业”形式,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特色民俗游、民族风情游等,助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杜炳勋摄

▲沙雅县英买力镇央买力村,村民在查看菜苗长势。为助力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组织建设了育苗大棚,培育的菜苗免费发放给脱贫监测户、边缘户。 邓丽娟摄

▲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的新疆宇华纺织科技有 限公司,员工在忙生产。近年来,该县通过建立“卫星工厂”,采取“一企帮一村”等多种形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岗位,使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陶维明摄

▼新疆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东大罕村双虎湖鸭养殖农场,员工在捡拾鹌鹑蛋。博湖县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成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各乡镇大力培育鹌鹑养殖、蔬菜加工等村级小产业,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脱贫新格局。 年 磊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村村火电子商务公司员工在直播“轮台白杏”长势情况。当地通过电商销售,不仅打响了“轮台白杏”的知名度,也帮助杏农实现脱贫增收。 确·胡热摄

▼叶城县阿克塔什镇易地搬迁安置区。这里的扶贫产业园有7家企业入驻,累计解决了20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马甲兵摄

▼位于新疆英吉沙县萨罕镇小微产业园的喀什锦绣纺织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手套。该产业园吸纳当地1098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438人。 邹 懿摄

叶城县的肉鸽、策勒县的种兔、莎车县的万寿菊、于田县的玫瑰花、洛浦县的假发制品……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纷纷打响新名片,有力拉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贫困劳动力或在扶贫企业就业,或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稳步走上脱贫路。另外,记者在天山南北采访发现,产业扶贫还释放出“溢出效应”,贫困地区乡村正发生深层次变化。

一是通过产业扶贫,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新疆各地既大力扶持既有特色产业发展,也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潜在优势,培育了新产业。比如,和田地区洛浦县在做强红枣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近年来引进栽种平谷大桃,发展长毛兔、黑木耳,以及假发制品生产,产业特色愈发鲜明,增添了发展动能。如今在新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品不断涌现,并阔步“走出去”,闯出了大市场。

二是通过产业扶贫,推动了乡村产业融合。作为“中国巴旦木之乡”,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旦木种植面积近百万亩。为延伸这一林果产业优势,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该县大力发展巴旦木加工,还谋划打造“中国巴旦木之乡”景区,引导种植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让三次产业实现互动。除了莎车巴旦木,库车的小白杏、叶城的核桃、皮山的石榴,甚至特色食品干馕等,都写下了三次产业融合大文章。

三是通过产业扶贫,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推进脱贫攻坚,关键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施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无论是直接在扶贫企业就业,还是置身产业链条中的一环,都普遍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提高了农技水平、增强了协作精神、培育了市场意识。可以说,他们既获得了“物质”,也提升了素质。而后者也许更为重要,有利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提供了长久动力。

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阿奎

38

◀新疆伽师县喀什新粤馕城有限公司,员工在打馕。该公司目前已安置1200人就业,其中696人来自贫困户。

邹 懿摄

▶新疆库车市老台门创业有限公司,员工在制作豆制品。该公司于2019年10月入驻新疆库车龟兹小微企业创业园,带动附近乡镇劳动力50多人就业。

袁欢欢摄

▲游客在新疆铁门关市踏青赏花。当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旅游+产业”形式,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特色民俗游、民族风情游等,助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杜炳勋摄

▲沙雅县英买力镇央买力村,村民在查看菜苗长势。为助力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组织建设了育苗大棚,培育的菜苗免费发放给脱贫监测户、边缘户。 邓丽娟摄

▲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的新疆宇华纺织科技有 限公司,员工在忙生产。近年来,该县通过建立“卫星工厂”,采取“一企帮一村”等多种形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岗位,使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陶维明摄

▼新疆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东大罕村双虎湖鸭养殖农场,员工在捡拾鹌鹑蛋。博湖县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成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各乡镇大力培育鹌鹑养殖、蔬菜加工等村级小产业,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脱贫新格局。 年 磊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村村火电子商务公司员工在直播“轮台白杏”长势情况。当地通过电商销售,不仅打响了“轮台白杏”的知名度,也帮助杏农实现脱贫增收。 确·胡热摄

▼叶城县阿克塔什镇易地搬迁安置区。这里的扶贫产业园有7家企业入驻,累计解决了20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马甲兵摄

▼位于新疆英吉沙县萨罕镇小微产业园的喀什锦绣纺织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手套。该产业园吸纳当地1098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438人。 邹 懿摄

叶城县的肉鸽、策勒县的种兔、莎车县的万寿菊、于田县的玫瑰花、洛浦县的假发制品……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纷纷打响新名片,有力拉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贫困劳动力或在扶贫企业就业,或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稳步走上脱贫路。另外,记者在天山南北采访发现,产业扶贫还释放出“溢出效应”,贫困地区乡村正发生深层次变化。

一是通过产业扶贫,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新疆各地既大力扶持既有特色产业发展,也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潜在优势,培育了新产业。比如,和田地区洛浦县在做强红枣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近年来引进栽种平谷大桃,发展长毛兔、黑木耳,以及假发制品生产,产业特色愈发鲜明,增添了发展动能。如今在新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品不断涌现,并阔步“走出去”,闯出了大市场。

二是通过产业扶贫,推动了乡村产业融合。作为“中国巴旦木之乡”,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旦木种植面积近百万亩。为延伸这一林果产业优势,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该县大力发展巴旦木加工,还谋划打造“中国巴旦木之乡”景区,引导种植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让三次产业实现互动。除了莎车巴旦木,库车的小白杏、叶城的核桃、皮山的石榴,甚至特色食品干馕等,都写下了三次产业融合大文章。

三是通过产业扶贫,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推进脱贫攻坚,关键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施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无论是直接在扶贫企业就业,还是置身产业链条中的一环,都普遍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提高了农技水平、增强了协作精神、培育了市场意识。可以说,他们既获得了“物质”,也提升了素质。而后者也许更为重要,有利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提供了长久动力。

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