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已经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累计减贫9300多万人。到今年2月底,全国贫困县从832个减少至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这52个县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再加上疫情对减贫进程产生的影响,攻克这52个“堡垒”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还有多半年时间,这些未摘帽贫困县有哪些打算?怎样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国各地各行业又将如何合力帮扶?本报记者将在这一栏目中,对这52个最后“堡垒”展开报道。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冲刺的关键阶段。有关部门正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52个未摘帽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
脱贫任务难在哪
贵州省赫章县是52个未摘帽县之一,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著名的“核桃之乡”。县长胡海说,5年来,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18.4万人,其中通过产业扶贫减贫10.5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7.19%下降到3.26%。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脱贫人口还有2.5万人,还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少、产业支撑能力弱、农户增收渠道不稳定等问题,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
都安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目前,全县已建成3个万头种牛基地、5个万只肉羊基地、247个牛羊合作社,受益贫困户达8.86万人。县委书记陈继勇表示,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65个未脱贫村、1.7万未脱贫人口。受地理条件影响,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较弱,人均耕地不足0.7亩;本地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全县农技人员只有189名;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物流冷链建设滞后,多数农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销售,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州还有7个县未摘帽,300个贫困村未退出,17.8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副州长向贵瑜坦言,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招引难。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对农业龙头企业吸引力不强。虽然去年引进了34家农业龙头企业,但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二是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难。比如,凉山州牛羊大多纯放养,吃天然牧草,饲养时间近2年,但是与内地圈养的一个价;核桃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传统产区5%以上,口感香甜,但是由于缺乏精深加工,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优质不优价。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分析说,近几年,很多贫困地区将茶叶、食用菌、核桃等作为主导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精品和特色产品少。大多数产业链条比较短,加工跟不上,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很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贫困地区生产流通秩序,一些地区扶贫产品滞销卖难。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普遍推迟1个月以上,还有不少人现在仍未出去,务工收入大幅减少。这些都加大了脱贫工作难度,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产业机遇怎样抓住
当前,“三区三州”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个县区都形成了带贫主导产业,培育了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等一批特色品牌。52个未摘帽县已发展主导产业122个,带动300多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700多元。各地也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四川省加快贫困地区鲜活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甘肃省将扶贫主导产业和贫困户产业全部纳入特色产业保险,新疆和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园、延长产业链,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收。
“现在贫困县都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随着市场变化,很多规划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需要加快调整完善。”韩长赋提出,要组织贫困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规划实施,促进现有扶贫产业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农业农村部将优先把未摘帽县的特色扶贫品牌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对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实行“快速通道”政策。
瞄准“抢回来”和“补回来”,赫章县抢抓春季农时,“冲刺90天”,加快构建经果林、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禽业“四大产业体系”,持续推进核桃、香葱、半夏、可乐猪等“八大特色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进一步扩大产业覆盖面。同时,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以乡村旅游业带动酒店、餐饮、物流等服务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自主创业。
“目前,甘肃省还有8个贫困县未摘帽,395个贫困村未退出,这些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能力弱,内生动力不足。”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说,今年将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引培工作,力争在过去两年已培育82家的基础上,再引进培育30家以上,实现未摘帽贫困县每个脱贫产业至少要有1家龙头企业带动。从最不托底的贫困村、最不放心的环节抓起,逐村逐项“过筛子”,加快补“短板”。
“全国去年有1300多万贫困劳动力出省务工,工资性收入占这些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韩长赋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人社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引导贫困劳动力“点对点”返岗复工、外出打工。同时进一步挖掘农村内部就业潜力,开辟更多当地就业岗位。加大村内道路、农田水利、绿化植树等项目实施力度,增加村庄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
要素投入如何强化
脱贫离不开科技要素投入。目前“三区三州”贫困县已组建产业技术专家组529个、遴选产业发展指导员2.7万余人,52个未摘帽县落实技术帮扶专家3800多人,涌现出一批广受欢迎的“林果县长”“养殖乡长”。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国林透露,云南今年将向迪庆、怒江两州选派不少于100名科技特派员,完成贫困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训1万人以上。
韩长赋表示,今年要在52个未摘帽县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把深度贫困地区种植较多的花卉、猕猴桃、大枣等纳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全部面向贫困地区实施。今年病虫害偏重发生,深度贫困地区防控基础弱、条件差,要组织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开展技术帮扶。
资金要素是另一方面。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没钱干”的问题,甘肃省提出落实好省里出台的人均0.5万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坚持资金使用“一户一策”、农民意愿、真种真养、见钱见物、奖勤罚懒“五挂钩”的原则,大力发展玉米“粮改饲”,走牛羊全产业链发展路子。在未摘帽县,通过打造集中连片的绿色标准化中药材、马铃薯、苹果等生产基地,以达标奖励、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多种多养,力争今年通过发展产业再实现1万人以上脱贫。
越临近目标越不能大意。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表示,今年脱贫攻坚要收官,产业帮扶政策需要加力推进。52个未摘帽县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更多精力用在产业发展上,把整合的涉农资金更多用到扶贫产业上,把更多资源集聚到产业项目建设上。要落实好返乡农民工创业补贴、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用好用活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培育更多创业创新主体,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