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组织务工人员乘坐大巴返岗。 陈 琼摄
南阳是河南西南大门,接壤湖北、临近武汉,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被打上了“疫区”标签。南阳还是人口大市、劳务输出大市,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国内疫情渐趋平稳之后,数百万务工人员、10多万市场主体亟待解封。怎么在最短时间内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
在这场全国范围的复工复产行动中,南阳算是“动手”早的,他们在河南省率先探索推进的“三有一可”机制,被认为是破局的创新尝试。“三有一可”机制,即有组织地进行外出前健康状况核查检测、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有组织地开工复工和可追溯信息系统,从而破解劳务输出难题。
提早动手建机制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南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达274.26万人,全年劳务收入近400亿元。疫情期间,能不能尽快安全、有序组织转移就业人员输出,关系着约100万个家庭的正常生活。
受疫情影响,劳务输出和劳务接收市场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市场“蛋糕”有限,等不得,“早”比“晚”好,“快”比“慢”好,行动越早越快,选择范围越大,群众的权益也更有保障;行动越晚越慢,工作难度越大、越被动。
正是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南阳提早准备,30多万党员下沉基层,成立了243个临时党委、4954个临时党支部、1万多个临时党小组,40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员坚守岗位,在扎实调研和充分讨论研究基础上,南阳围绕做好疫情形势下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复工复产开业工作,推出了“三有一可”工作机制。
“这是我们回厂上班的‘通行证’,政府盖了章的,可不能弄丢。”驶往福建宁德的大巴上,社旗县周庄村村民汪浩小心地把一份证明装进贴身的衣兜。这张“南阳市外出务工人员健康证明”上,不仅有详细个人信息,还有村医、村党支部书记、包村乡干部的签字,并加盖了乡镇政府、乡镇卫生院的公章。在家隔离14天体温正常,并参加了统一组织的胸透、验血等健康检查后,汪浩才拿到了这张“三签字、两盖章”的通行证。
这薄薄的一纸证明,正是南阳以政府信用为农民工做出的背书。
记者看到,南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印发的《关于应对肺炎疫情建立“三有一可”机制的意见》,制定了详实的操作规范,从信息登记、健康证明办理、务工人员流动、务工人员输出、用工信息发布、信息平台建设、复工复产开业管理和备案等环节进行详细分解。
南阳市级领导分包联系县市区“三有一可”工作机制,建立“三有一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设组织劳务输出专项小组,组建企业开工复工开业服务专班。各县区也同步成立相应机构,进一步细化措施,加强组织,确保全市上下统一行动、步调一致。
比如,邓州市强化市、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各乡镇(街区)、村(居委会)均建立劳务转移输出实名制台账,做到“一人一档”,底数清楚;镇平县人社局牵头成立外出务工、县内务工、大数据服务3个专班,建立健全用工企业信息、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意向两个清单,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健康电子档案可追索系统;方城县设立县、乡“三有一可”劳务输出一站式办理点,强化行前服务,做好出行保证。
南阳设立500万元的有组织劳务转移输出工作奖励基金,对各县区转移输出率和有组织转移输出率实行“一天一统计、两天一排队、三天一公示”。
分类施策促就业
南阳各地根据“三有一可”机制要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硬核”出击,千方百计破解劳务输出难题。
卧龙区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等地建立外出创业及务工人员服务联络处9个,输送外出务工人员4万余人。方城累计转移就业36万余人,集中劳务输出3697批35万余人,重点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本省郑州等地返岗就业。镇平累计有组织输出1225批次45957人,有组织集中转移输出率达95.3%……
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各就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作用,有组织接收务工人员。
桐柏县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到南阳本土上市农牧业企业牧原集团务工。同时,还新开发基层就业岗位2000个,就近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
截至3月底,南阳有组织输送129万余人返岗,其中通过政府统一组织输送123万余人,共发布5889家用工单位的37.84万个岗位。
除了开展劳务输出,有序推进市内企业复工经营,是南阳缓解劳务输出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各地严格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检查,促进企业有序复工经营。即保障基本运转,对疫情防控必需、城市运行和企业生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确保其正常运转;科学安排复工时序,优先保障具备条件的规上工业企业、民生项目,逐步放开其他行业,对部分不可控情况多、疫情防控压力大的行业,暂时不允许开工;严格复工条件,加强审批监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高效地开展工作。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陈 琼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