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在青海,在西藏,在贵州,在三峡库区……江苏“三对口”工作从宏观布局,由细微入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各地的合作越来越密,感情越来越深。
“各族群众相互依存、团结进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省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王志忠说,“在‘三对口’工作中,我省坚持以交流交往交融为切入点,聚焦脱贫攻坚,突出教育、医疗、科技、文旅协作,加大产业合作力度,增进了民族感情,提升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交流频次越来越多
“六棵旱莲树是海勉两地的合作之树、友好之树。”不久前,陕西汉中市勉县向海门市赠送了珍稀树木旱莲树,希望永结“海勉之好”。海门市委书记陈勇动情地说,会养护好这些树,让它们枝繁叶茂,开出的旱莲花像在家乡一样美。
“这是友谊之树,双方交往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是合作之树,海门的企业到勉县投资兴业,也拓宽了发展的市场。”勉县副县长张宝林说,自两地开展对口协作以来,已有14个苏陕扶贫协作产业合作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超过11亿元。
西宁市湟中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李玉寿一直感慨和南京摄影家钟晨的交往,“我们熟悉后,他多次到湟中采风,数次带领江苏摄影家到湟中来,在南京等地举办‘行走湟中’摄影巡展,先后吸引100余万人次参观。”
“2018年江苏到青海旅游人数比2017年增加了10倍,2019年人数继续同比增加,由此带动湟中的旅游经济发展。”李玉寿说,现在认识的江苏朋友更多了,两地政府和民间的互动也更多了。
“立体式交往,形成了办实事、解难题、交朋友的生动局面。”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原副总指挥季辉表示,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300多户少数民族家庭结成亲戚,积极发动调动后方资源。“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共让1000多名克州孩子走进内地学习,200多家企业和团体走进克州解决实际问题300多项,克州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
记者在伊犁采访时,遇到多位群众主动提及:“去过江苏,那里有我的好朋友。”
三年时间,伊犁州歌舞剧院到南京、常州、盐城、苏州、南通、泰州等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公益巡演活动,让许多江苏人认识了伊犁。
“我们举办‘苏伊两地艺术家文化交流’‘细君公主回扬省亲’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中华文化认同源远流长。”江苏第九批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援疆干部、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楚昆说,苏伊两地共同创作的民族舞剧《天山魂》、音乐剧《黑眼睛》等作品在两地巡演,拉近了两地群众的距离。
“塞外江南·诗画伊犁”在江苏如今已成品牌。伊犁州文旅局原副局长刘旭东说,“十万江苏人游伊犁”活动开展后,2017年江苏到伊犁游客超过35万人次;2018年达到75万人次;2019年突破了100万人次。
交往合作越来越深
苏州第八批援藏干部初到拉萨林周时,大家不顾高原反应,马不停蹄进村入户,先后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程项目31个,选派31批420余人赴苏培训学习、挂职锻炼,120多批苏州市各类代表团赴林周考察访问,县党政代表团每年赴苏考察回访……促进了林周全方位快速发展。
在林周人眼里,苏州和林周两地之间的情谊像雅鲁藏布江水一样源远流长。
“三年时间,以潘志嘉为代表的苏州第八批援藏干部倾尽在苏州的资源,真真切切把援助成果落实到了改善民生、惠及各族群众上,赢得了全县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高度信赖。”谈起第八批援藏干部,拉萨市林周县委书记次仁顿珠深深为之动容,“我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亲情、民族情,恰拉山高、澎波水长,高山流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心血、智慧和重要贡献!”
在林周的第八批援藏干部带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好记忆返回苏州后,留下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局面,目前,韦国岭、查焱等第九批援藏干部在林周接续奋斗。
南京对口帮扶西宁工作组于2017年4月底赴西宁,现已实施扶贫协作项目48个,推动人才、产业及携手奔小康等全方位交流合作。省帮扶青海工作队南京工作组组长、西宁市政府副秘书长贺永顺说,两年多来,南京西宁两市党委、政府实现交流互访53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西宁三县去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交流逐渐深入,意味着随时产生“机遇”。
青稞,生长于雪域高原,颇具药用和营养价值。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青稞为原料开发出的“沃垚”“绿途”系列饼干,口感独特,却受制于销售渠道窄,企业“活着不易”。
后来,江苏的苏果超市出现了这些青稞食品,“直接解决了我们70%的销售量,年销售额500万元左右。”该公司总经理杨寿栋十分感动:一切起源于一场交流活动,苏果集团很快决定让“沃垚”系列青稞食品免费进入其1600余家超市,企业就这样被救活了。
目前,苏陕56个结对县基本实现了考察互访,两省交流交往内涵不断丰富。近年来,苏陕两省共建了10个园区。陕西还给江苏输送了大量的煤、电、气,近几年每年从陕西调入江苏天然气量约25亿方。
交融团结亲如一家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美术老师何屾,领略了西宁市大通县的山川河流后,为学校做了一门校本课程《看大通》,展现大通全景,培养各民族学生和谐共处,多渠道体验家国文化。
“何屾老师很自然就融入了大通,比我们本地人还了解这片土地。”大通中心学校校长赵城年感慨,“你可没见到她离开时和孩子们告别的场景啊!”
南京市六合区在对口实施青海湟源大华新胜村温室大棚项目时,精心选派了党员潘家阳和两位种植能手。2018年7月,他们来到大山深处,过着“闭上眼睛睡觉,睁开眼睛干活”的生活,一年后,大棚蔬菜热销,村民比他们兴奋。“他们以前喝不下酥油茶,在我家搭伙几个月,吃什么都香。”村民哈生福说。
担任青海西宁市湟中县委常委、副县长后,刘海滨走访调研了200余个村,3个月就能听懂湟中话,与当地干部群众迅速融为一体。
刘海滨说,围绕增进民族团结,我们形成“街道与乡镇、社区与农村、园区与园区、部门与部门、企业与农村”五维协作框架,动员栖霞区各单位参与扶贫协作,累计捐款捐物达2700余万元,实施携手奔小康项目40余项。“‘金陵夏都’一家亲、心连心的浓厚亲情慢慢形成,我们往南京对口销售土豆和牛羊肉,向来被抢购一空。”刘海滨还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妻子张红茜第一次来看我,就留下支教了。”
三年时光,广大援疆干部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实现了援疆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的有机统一。
在伊犁,“万人帮万户,共同奔小康”扶贫帮困活动让老百姓感受到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原党委副书记彭忠说,2017年4月起,共组织后方768家企事业单位、8403名爱心人士,捐资捐物价值1.22亿元,为1.46万个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同时,642名援疆干部人才与1278户贫困家庭结对,“千方百计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藏的学子也在为江苏发展服务。”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沈海斌说,我们推动7所在藏高校与西藏江苏商会、苏商众创空间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在藏江苏企业为西藏籍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近800个,还提供了340个江苏企事业单位就业岗位,促进了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江苏就业。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陆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