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气温上升,湿度增加,手足口病又进入高发期,市民应该如何避免“中招”呢?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其中EV71感染的病情较重。
手足口病的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后,通常会出现一些前期症状,类似感冒发烧,比如低烧、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等。随后会出现咽喉疼痛或者口腔干燥,继而孩子的口腔黏膜上就会出现1-3毫米大小的水疱,再过几个小时,水疱变成溃疡。
接下来,孩子的手、脚或其他皮肤上会出现水疱一样的疹子。跟一般的疹子不太一样,这些疹子长在表皮下,比较厚和坚实,且长在手指和手掌的边缘部位或躯干末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患儿都会出现全部症状,一些孩子就只是低烧,口腔里出现疹子。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潘锋 杨泠)
责任编辑:崔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