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不断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救治患者,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与此同时,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家庭,科学防控不断深入人心,防控意识不断加强。
97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付桂英老人,几天前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疫情发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与一些企业针对重症患者展开联合科技攻关,研发出CT影像量化分析系统,把检测时间从过去的半小时缩短到几秒钟。
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郑传胜说:“在新冠肺炎患者诊疗期间,科学的力量让治疗更高效、更精准。”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不蛮干、不迷信、不盲从,从控制传染源、救治被传染者,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的精神指导疫情防控和临床实践,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遵循科学规律
“医疗救治急不得,要用科学方法避免恐慌。”在武汉,很多医护人员说过这样的话。他们中,有临床治疗的专家,有隔离点检测的护士,也有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正是临床、科研、防控领域的不同人员协同参与,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投入应用。
2月19日,一份CT检查结果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治疗团队倍感振奋。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接受血浆疗法治疗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了明显好转。“这一突破,确实不易。”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本德说,血浆疗法属于新冠肺炎治疗的全新课题,属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
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因此科学防控尤为重要。在疫情暴发之初,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第一时间制作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并呼吁进行全员培训。截至目前,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仍保持着全市“零感染”的纪录。
3月8日,湖北省蕲春县人民医院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初进医院时,他胸口疼痛,气喘胸闷、不能侧卧,“吃了几天中药,这些症状都消失了”。
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武汉地区和湖北全省应用中医药进行救治的患者已经超过90%。
找到科学答案
疫情发生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发挥优势,在抓生产、保供给的同时,紧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科技部批复支持的5种疫苗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部分疫苗预计在4月份开始临床或应急使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目前已经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抗体和核酸两类检测试剂互相补充,进一步提高了检出率。
在核酸检测方面,最新审批上市的试剂盒基于恒温扩增芯片技术,一次能快速检测6种呼吸道病毒。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说,相比之前的检测,新技术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此外,湖北省基于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由武汉烽火众智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疫情联防联控信息管理系统——“视频大数据AI”解决方案。武汉烽火众智相关负责人颜剑雄介绍,该系统运用新技术能实现社区、医院、超市联防联控,已应用于武汉市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26所方舱医院、29所定点医院、63家发热门诊、132个隔离酒店等重点区域。
科研战线也是战“疫”一线。“要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必须与科技‘牵手’,同时间赛跑,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尤其要尽快推动药物和疫苗研发、探寻病毒源头等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说。
共筑科学后盾
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关键靠社区。3月6日,武汉市首批无疫情小区(社区、村)公布,一些小区(村)持续零感染14天以上进入名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小区始终保持着‘零感染’,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数据均是零。”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街蒋家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夏贵秀说,零感染的秘诀是动员广大业主成为防疫政策宣传员,社区防疫知识、流程、禁忌在普通群众中“入脑入心”,谁也不会“出昏招”。
在孝感,早就成立的全市科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面向社会发布科学防控信息1.2万余条,向全市药企、医院征集抗疫关键技术需求48条,组织申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6个。
在荆州,科技部门工作人员搭建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全市胸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常规》并支持荆州市中医院“探讨中药清瘟化浊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项目纳入科研课题立项项目库。
自武汉关闭离汉通道至今,江夏区五里界街李家店村实现连续50天“无疫情”。“农村防疫更要讲门道、讲科学。我们村有17个村民小组,两人一班,白夜班轮值,24小时封闭管理。每天来下沉的党员干部要把私家车停村口,我每天走湾串户,上门为村民测体温。”村里的村医鲁良珍说。
科学防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民工程,也是一场智慧工程。正因为有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技攻关力度,有了相关部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人民群众科学理性的社会心态,我们打赢这场阻击战才有了信心,有了武器,有了策略。让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为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坚强保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