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评论| 新冠肺炎疫情不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预期

2020-03-10 10:04 金融时报  

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引发全球关注。

实际上,从武汉宣布封城、全国延迟复工复产后,一度曾有唱衰中国之声:这其中,既有卫生领域的专家担忧疫情已经错过黄金控制期,可能面临失控的安全之忧;又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原本就处在三期叠加、动能转换的阶段,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可能面临骤然失速的发展困境。

然而,尽管承受了巨大的考验,中国已经用坚决果断的隔离严控举措,倾力而为的医疗救治,上下一致、众志成城的纾困合力,多系统协同配合的紧急驰援,让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中国疫情正在逐步好转,除武汉外,新增病例主要来自境外输入。以人口多、规模大著称的中国原本动辄会被安上“大象转身”的迟缓、失控刻板预期,在这场防疫战中却展现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与魄力。

从疫情爆发期到如今的逐渐恢复期,政策重心也由针对疫情的应急性措施逐渐转向疫后经济复苏。在2月23日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决策层明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可以说,目前在疫情防控不松劲儿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复工复产,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正在稳步推进。

毋庸讳言,疫情对中国经济构成了短期冲击。但是,随着逐步、有序复工复产,中国经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充分的经济韧性,较为充足的政策应对以及最重要的——深化改革的空间。

充分的韧性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回顾过去数十年发展,我国曾受到“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困扰,一味依赖投资可能造成数字浮夸、面子工程、好大喜功的重规模而低质量问题,而过度倚重出口则面临较大的贸易风险。

而近几年来,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可以说,随着三驾马车发展逐步均衡,内需保持稳健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稳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消费等内需受到短期压抑,但从中长期来看,疫情结束后或出现恢复性反弹。中国拥有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是供给质量和体系持续升级的巨大动力,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政策空间相对充足则是决策层、监管层保持政策定力的充分体现。放眼全球,不少发达国家采用宽松政策,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一些国家正在不断走向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有脱实向虚之嫌,导致宽松政策下受益者多为金融市场。而对宽松政策的“安抚”高度依赖、但业已疲惫的欧美市场,也渐渐触碰到政策困境——北京时间3月3日晚,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然而,美股先短暂冲高后又急速下滑转跌,10年期美债下行幅度快速收窄而后又大幅下行。

与之相反,我国的货币政策仍是少数处于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财政赤字安排预先考虑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建立了较好的“反脆弱”机制,并未在意外冲击面前自乱阵脚,为应对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冲击留有余地。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如期开始,并平稳运行,金融机构运行正常,这显示出中国金融体系在应对风险方面具备较强韧性,正逐步走向成熟。

2月以来,人民币汇率随全球风险情绪的变化,整体震荡于6.95到7.05之间,但在基本面支撑下,整体波动幅度比较有限。而且随着中国国内疫情防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率不断上升,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信心增强,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修复。

资本市场上也表现出了强劲的自我修复能力。过去一周里,随着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速,避险情绪急速升温,欧美股市受到重挫,A股也遭受“牵连”。但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秩序的率先恢复、政策应对更加行有余力的背景下,国内资本市场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得到了发挥,牢牢地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外,随着今年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加速纳入A股,外资配置A股有望提速。特别是随着美联储降息、欧美股市剧烈震荡后,目前估值相对较低的A股得到了更多外资主动关注。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包括资本市场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坚定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滞。例如,本月初,历时五年的证券法修订终于正式生效,注册制全面推行,依法治市、违法成本大幅提高,着重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等投资者热切呼吁的改革方向成为事实。

可以说,深化改革开放,更是一条中国一直秉承、并将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发展之路,也是本次疫情冲击下政策定力、政策智慧的体现。自抗击疫情以来,鲜明的政策信号已经释放出来:优先保民生、稳小微。回顾过去一个多月以来的政策重点,对经济微观基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可谓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冲击下的稳民生之举,也是过去两、三年间,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一脉相承。

进一步来看,当前全球面临的治理困境都在于,对宽松政策的过度依赖如同饮鸩止渴,刺激政策有短效而失长功。对中国而言,深化改革开放正是跳出这一怪圈的不二之选。更好保护知识产权,激发技术创新的红利;更大力度的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的市场红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降低多领域的准入门槛,推动包括公共卫生、教育等多领域的体制机制变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这都是在短期维稳之外的长期固本之举,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强有力的应对下,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而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将坚持深化内功、推动改革开放,更加从容、稳健地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赵昊天

51

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引发全球关注。

实际上,从武汉宣布封城、全国延迟复工复产后,一度曾有唱衰中国之声:这其中,既有卫生领域的专家担忧疫情已经错过黄金控制期,可能面临失控的安全之忧;又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原本就处在三期叠加、动能转换的阶段,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可能面临骤然失速的发展困境。

然而,尽管承受了巨大的考验,中国已经用坚决果断的隔离严控举措,倾力而为的医疗救治,上下一致、众志成城的纾困合力,多系统协同配合的紧急驰援,让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中国疫情正在逐步好转,除武汉外,新增病例主要来自境外输入。以人口多、规模大著称的中国原本动辄会被安上“大象转身”的迟缓、失控刻板预期,在这场防疫战中却展现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与魄力。

从疫情爆发期到如今的逐渐恢复期,政策重心也由针对疫情的应急性措施逐渐转向疫后经济复苏。在2月23日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决策层明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可以说,目前在疫情防控不松劲儿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复工复产,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正在稳步推进。

毋庸讳言,疫情对中国经济构成了短期冲击。但是,随着逐步、有序复工复产,中国经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充分的经济韧性,较为充足的政策应对以及最重要的——深化改革的空间。

充分的韧性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回顾过去数十年发展,我国曾受到“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困扰,一味依赖投资可能造成数字浮夸、面子工程、好大喜功的重规模而低质量问题,而过度倚重出口则面临较大的贸易风险。

而近几年来,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可以说,随着三驾马车发展逐步均衡,内需保持稳健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稳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消费等内需受到短期压抑,但从中长期来看,疫情结束后或出现恢复性反弹。中国拥有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是供给质量和体系持续升级的巨大动力,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政策空间相对充足则是决策层、监管层保持政策定力的充分体现。放眼全球,不少发达国家采用宽松政策,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一些国家正在不断走向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有脱实向虚之嫌,导致宽松政策下受益者多为金融市场。而对宽松政策的“安抚”高度依赖、但业已疲惫的欧美市场,也渐渐触碰到政策困境——北京时间3月3日晚,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然而,美股先短暂冲高后又急速下滑转跌,10年期美债下行幅度快速收窄而后又大幅下行。

与之相反,我国的货币政策仍是少数处于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财政赤字安排预先考虑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建立了较好的“反脆弱”机制,并未在意外冲击面前自乱阵脚,为应对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冲击留有余地。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如期开始,并平稳运行,金融机构运行正常,这显示出中国金融体系在应对风险方面具备较强韧性,正逐步走向成熟。

2月以来,人民币汇率随全球风险情绪的变化,整体震荡于6.95到7.05之间,但在基本面支撑下,整体波动幅度比较有限。而且随着中国国内疫情防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率不断上升,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信心增强,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修复。

资本市场上也表现出了强劲的自我修复能力。过去一周里,随着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速,避险情绪急速升温,欧美股市受到重挫,A股也遭受“牵连”。但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秩序的率先恢复、政策应对更加行有余力的背景下,国内资本市场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得到了发挥,牢牢地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外,随着今年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加速纳入A股,外资配置A股有望提速。特别是随着美联储降息、欧美股市剧烈震荡后,目前估值相对较低的A股得到了更多外资主动关注。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包括资本市场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坚定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滞。例如,本月初,历时五年的证券法修订终于正式生效,注册制全面推行,依法治市、违法成本大幅提高,着重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等投资者热切呼吁的改革方向成为事实。

可以说,深化改革开放,更是一条中国一直秉承、并将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发展之路,也是本次疫情冲击下政策定力、政策智慧的体现。自抗击疫情以来,鲜明的政策信号已经释放出来:优先保民生、稳小微。回顾过去一个多月以来的政策重点,对经济微观基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可谓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冲击下的稳民生之举,也是过去两、三年间,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一脉相承。

进一步来看,当前全球面临的治理困境都在于,对宽松政策的过度依赖如同饮鸩止渴,刺激政策有短效而失长功。对中国而言,深化改革开放正是跳出这一怪圈的不二之选。更好保护知识产权,激发技术创新的红利;更大力度的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的市场红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降低多领域的准入门槛,推动包括公共卫生、教育等多领域的体制机制变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这都是在短期维稳之外的长期固本之举,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强有力的应对下,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而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将坚持深化内功、推动改革开放,更加从容、稳健地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赵昊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