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先头逆行6勇士:征战“满月”话心路

2020-02-26 17:36

今日镇江讯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基本就“没过得起来”,一部分人更是把节日完全扔在一边。1月26日是大年初二,上午9点26分,孙志伟发了一条朋友圈“出发,汉口”,显示的地理位置为镇江站。

孙志伟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发这条朋友圈的时候,站台上他的身边,还有另5位同院的医护同事,分别是:张建国、赵燕燕、季冬梅、张艳红和王笠。他们6人构成一支“逆行”的镇江队伍,汇入由147名勇士组成的首批江苏省驰援湖北医疗队。

孙志伟(右)

王笠

时隔一个月,回忆起刚抵达武汉的第一印像,孙志伟深有感慨,这么一座人口千万级的大城市“几乎令人不敢相认”。这是全国抗“疫”的最前沿阵地。这是武汉封城的第四天。战事正十万火急。

镇江来的6名队员全部被指派到江夏区人民医院投入临床救治战斗。身为江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的张建国介绍,刚进驻时,这家医院的处境确实严峻:首先是患者相当多;其次,从未打过交道的“新冠”突袭之下,早期几乎不设防的院感导致当地医护队伍战斗力严重受损;再者,由综合性医院仓促改造而成的传染病区,在流程与配置等诸多方面都不很规范。

站台送别6勇士(王呈 摄)

带着“救武汉,就是救镇江”的满腔斗志,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张建国说,援派队员们与本土医护人员以最紧迫的节奏、以最快的速度融合起来,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将整个格局大大改观。原来是每天两个医生查房,“你们今天怎么增加到4个医生啦?”孙志伟说,他能从病人的问话与表情中读到某种“惊喜”。

心中的“阳光”,亦为治病良药。季冬梅是江大附院呼吸科的一名主管护师,她告诉记者,刚进入病区那几天,她每天都会跟所有患者逐一打招呼,告诉他们“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不少患者由衷高呼“我们有希望了”,甚至直白地说“我们有救了!”。

季冬梅

1989年出生的张艳红在镇江这支先头部队中年龄最小,到现在仍清晰记得自己成为江苏第一批驰援队员时内心的那份激动与担忧——当时的她对前线情况一无所知。经历一个月下来,张艳红说,能亲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未来,她会为“勇敢的自己”而自豪。

张艳红讲述,那天一个患者出院,与他们合影时突然竖起大拇指说了一句:“以后我不追明星了,追你们,你们才是真正的明星。”张艳红说,她当场就掉泪了。一个月来,她掉过“好多次”泪。

张艳红(右)

武汉人的纯朴、感恩与热情,其实是所有医疗队员共同的深刻印像。刚上班时因为语言不通,季冬梅与一些老年患者沟通比较困难,旁边立马就有年轻患者主动当起翻译;一位患者是当地养鱼的农民,出院后,获得“第二次生命”的他把鱼塘里的 5万斤鱼全部捐了出去。

从医院到住地大约是15分钟的步行路程,途中常有素不相识的市民停下来向队员们挥手致敬。赵燕燕讲述,有一次,一辆面包车忽然在他们身边停住,“司机下来就问要不要送我们回家。”原来,这是一名服务志愿者。

副主任护师赵燕燕在江大附院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到了武汉又临危受命为“护士人数最多”的病区护士长,值班之外还承担着每天排班、物资领发等大量繁杂事务,“每天都会沟通到夜里点11点钟左右”。

赵燕燕

队伍4名护士中的主管护师王笠是位小伙子,汶川大地震那一年参加工作,自称当时还是“职场菜鸟”的他,很荣幸自己这次能有机会投身“国家使命”的执行之中。一个凌晨时分,接到病区打来的紧急电话,需要人顶4点钟的班次,王笠电话还没放下就已掀开了被子。

初二出发的那天早上,张建国只在家庭群里轻描淡写地向亲人们集体辞别“临时借调到那边一个月……”张建国说,写“一个月”只是“给家里人一个盼头而已”,真正的归期谁也说不清。

张建国家庭群

张建国

说不清的归期,却是说得清的“向好”见证。孙志说,他所在病区的65张床最初时全住满了,“后面还有病人排着”,现在已经有空床位了;张艳红说,这几天“天气很暖和,出门时春风拂面”。有感而发的赵燕燕,则为自己的“30天”专门写下了一首小诗:

从一个满是苏L的地方匆匆赶到满是鄂A的城市

我见过大年初二空无一人的武汉大街

也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夜晚奔跑过

我在酒店窗口欣赏了2020年的第一场雪

也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窗台

幸福的吃着出院患者送给大家的水果

这个城市所有人都在对我们说谢谢

我却想对你们说谢谢

谢谢你们的坚强

谢谢你们的委屈和付出/谢谢你们团结的力量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和你们同在!

等春暖花开,我们一起欣赏繁华似锦的武汉

(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除标注外,照片均由队员本人提供

编辑:陈路

33

今日镇江讯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基本就“没过得起来”,一部分人更是把节日完全扔在一边。1月26日是大年初二,上午9点26分,孙志伟发了一条朋友圈“出发,汉口”,显示的地理位置为镇江站。

孙志伟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发这条朋友圈的时候,站台上他的身边,还有另5位同院的医护同事,分别是:张建国、赵燕燕、季冬梅、张艳红和王笠。他们6人构成一支“逆行”的镇江队伍,汇入由147名勇士组成的首批江苏省驰援湖北医疗队。

孙志伟(右)

王笠

时隔一个月,回忆起刚抵达武汉的第一印像,孙志伟深有感慨,这么一座人口千万级的大城市“几乎令人不敢相认”。这是全国抗“疫”的最前沿阵地。这是武汉封城的第四天。战事正十万火急。

镇江来的6名队员全部被指派到江夏区人民医院投入临床救治战斗。身为江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的张建国介绍,刚进驻时,这家医院的处境确实严峻:首先是患者相当多;其次,从未打过交道的“新冠”突袭之下,早期几乎不设防的院感导致当地医护队伍战斗力严重受损;再者,由综合性医院仓促改造而成的传染病区,在流程与配置等诸多方面都不很规范。

站台送别6勇士(王呈 摄)

带着“救武汉,就是救镇江”的满腔斗志,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张建国说,援派队员们与本土医护人员以最紧迫的节奏、以最快的速度融合起来,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将整个格局大大改观。原来是每天两个医生查房,“你们今天怎么增加到4个医生啦?”孙志伟说,他能从病人的问话与表情中读到某种“惊喜”。

心中的“阳光”,亦为治病良药。季冬梅是江大附院呼吸科的一名主管护师,她告诉记者,刚进入病区那几天,她每天都会跟所有患者逐一打招呼,告诉他们“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不少患者由衷高呼“我们有希望了”,甚至直白地说“我们有救了!”。

季冬梅

1989年出生的张艳红在镇江这支先头部队中年龄最小,到现在仍清晰记得自己成为江苏第一批驰援队员时内心的那份激动与担忧——当时的她对前线情况一无所知。经历一个月下来,张艳红说,能亲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未来,她会为“勇敢的自己”而自豪。

张艳红讲述,那天一个患者出院,与他们合影时突然竖起大拇指说了一句:“以后我不追明星了,追你们,你们才是真正的明星。”张艳红说,她当场就掉泪了。一个月来,她掉过“好多次”泪。

张艳红(右)

武汉人的纯朴、感恩与热情,其实是所有医疗队员共同的深刻印像。刚上班时因为语言不通,季冬梅与一些老年患者沟通比较困难,旁边立马就有年轻患者主动当起翻译;一位患者是当地养鱼的农民,出院后,获得“第二次生命”的他把鱼塘里的 5万斤鱼全部捐了出去。

从医院到住地大约是15分钟的步行路程,途中常有素不相识的市民停下来向队员们挥手致敬。赵燕燕讲述,有一次,一辆面包车忽然在他们身边停住,“司机下来就问要不要送我们回家。”原来,这是一名服务志愿者。

副主任护师赵燕燕在江大附院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到了武汉又临危受命为“护士人数最多”的病区护士长,值班之外还承担着每天排班、物资领发等大量繁杂事务,“每天都会沟通到夜里点11点钟左右”。

赵燕燕

队伍4名护士中的主管护师王笠是位小伙子,汶川大地震那一年参加工作,自称当时还是“职场菜鸟”的他,很荣幸自己这次能有机会投身“国家使命”的执行之中。一个凌晨时分,接到病区打来的紧急电话,需要人顶4点钟的班次,王笠电话还没放下就已掀开了被子。

初二出发的那天早上,张建国只在家庭群里轻描淡写地向亲人们集体辞别“临时借调到那边一个月……”张建国说,写“一个月”只是“给家里人一个盼头而已”,真正的归期谁也说不清。

张建国家庭群

张建国

说不清的归期,却是说得清的“向好”见证。孙志说,他所在病区的65张床最初时全住满了,“后面还有病人排着”,现在已经有空床位了;张艳红说,这几天“天气很暖和,出门时春风拂面”。有感而发的赵燕燕,则为自己的“30天”专门写下了一首小诗:

从一个满是苏L的地方匆匆赶到满是鄂A的城市

我见过大年初二空无一人的武汉大街

也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夜晚奔跑过

我在酒店窗口欣赏了2020年的第一场雪

也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窗台

幸福的吃着出院患者送给大家的水果

这个城市所有人都在对我们说谢谢

我却想对你们说谢谢

谢谢你们的坚强

谢谢你们的委屈和付出/谢谢你们团结的力量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和你们同在!

等春暖花开,我们一起欣赏繁华似锦的武汉

(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除标注外,照片均由队员本人提供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