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武汉闯关”系列报道】 这座城市不会失去温度

2020-02-20 11:16 光明网-《光明日报》  

【“武汉闯关”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蔡闯 安胜蓝 李丹阳 王斯敏 刘坤 张锐 晋浩天 章正 李盛明 姜奕名 卢璐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武汉这座城市天生热闹。每个早晨城市从小街小巷“过早”的香味中醒来,在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中度过一天,直到半夜方才睡去,拥挤、喧闹、繁华,弥漫着一股烟火味儿。

武汉人一向亲切。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相处已久,武汉人都会用这句话表达问候——“你家吃了冇?”热情、直爽、泼辣,散发出“火炉”特有的温度。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一瞬间凝固。路上空荡了,人群消失了,灯光黯淡了,坐在巷口聊天的爹爹婆婆们不出来了,就连那句挂在嘴边的“你家吃了冇”,也变成了微信里小心翼翼的“你还好吗”。

但这座城市并没有冷却。掀开沉寂的外表,温暖依旧顺着每一条街道流动,流向每一个细微之处——一些人为它挺身而出,一些人为它坚定守护,一些人为它潸然落泪,一些人为它加油鼓舞……因为有了他们,这座城市不会失去温度。所有的暖意正在汇聚,等待着春天来临的那一刻。

武汉的温度,从不“差火”

武汉人差什么,都不能“差火”。

做事到位,待人至诚,对于武汉人来说,是最不能差的那把火。

林军就是那个“不差火”的武汉人。他是武汉市中心医院门口小卖部的老板,在那里经营了十几年。医生需要什么东西,一个电话过去,他总能准时送到。医生们没带钱的时候,他挥挥手让他们直接拿,钱的事以后再说。十几年来,这个皮肤黝黑、一脸和气的汉子从来都是憨厚地笑着,毫无怨言。

然而,这个冬天,林军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人们知道他的故事,是从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蔡毅的微博里。他在这篇为林军而作的悼文里写道:“很多小人物,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林军老板,我就这么送你了,感谢你这么多年对我们中心医院兄弟们的帮助和陪伴。”写完这些,他转身又上了战场,“我觉得,我还可以,我能抗住压力,尽快尽多地救治更多人!”

疫情面前,武汉人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却始终没有熄灭心中那一捧火。在这场战“疫”中,支撑着他们的,是那些普通人琐细的日常点滴,那些细微的善意和爱。

“送什么没那么重要,我们跑着就是一种安慰。”美团外卖员老计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自称“外卖老哥”的他认为,只要大街上还能看见外卖员在跑,就证明这座城市还在运转。

自从武汉封城那一天开始,他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帮医生送饭,帮老人买菜,帮女孩送药……这段日子里,他承担起了无数人的生活,甚至是他们的希望。有一次,一个在家自我隔离的女孩让他帮忙买药,上门时,她告诉老计自己很害怕,几乎每天都在哭。老计一边安慰她,一边在微博求助,把收到的网友鼓励都发给她。老计告诉她:“想想这烟火十足的人世间还有那么多美食、美景和美人,武汉不孤独,你也不会孤独!”

老计说,他有几次“被烟熏了眼睛”的感觉,一次是一个女孩追着他说谢谢,还有一次,是他在街边装电瓶,突然听到楼上传来一声呐喊:“武汉加油!”

他们的身影平凡却不渺小,他们的光芒微弱却不动摇,在这个至暗时刻,每一个“不差火”的普通人,都在温暖着这座城市——

“我的宿舍里有饼干,还有口罩,走的时候我没锁门,需要的话直接过去取。”“我窗边的架子上有米面零食,桌子上有电煮锅,有需要就去拿。”……在武汉大学樱园宿舍微信群里,离开武汉的同学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物资分享给留守的小伙伴;

“哎呀一点小事,举手之劳,真不用给钱。”在武昌区中南街道煤院小区,物业经理黄凯给不方便下楼的老年住户送去分装好的新鲜蔬菜,帮助他们清理门口的垃圾,最后婉拒了他们支付报酬的请求;

“她向我求助的时候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我不能拒绝她。”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接到一个陌生母亲为孩子求药的电话,独自一人跑了数家医院,为她们开了两个月的救命药。

武汉的温度,从不“差火”,它总是被这座城市中善良的人们保护得很好。

武汉的温度,正在流动

几天前,武汉下起了庚子年第一场大雪。空气更加寒冷,街道依然沉默。

冰雪覆盖之下,这座城市鲜活的脉搏兀自跳动。

方舱医院暖起来了。半月以前,这些为收治轻症病人而临时改造的医院中不断涌进大量病患,陌生的环境加上初期各种资源紧张,让低迷的情绪交织在此。最近,却不断有来自方舱医院的暖心视频“刷屏”网络,镜头中,医护人员与病患一起合唱《歌唱祖国》,跳广场舞,做瑜伽……这里的氛围着实昂扬了不少。

在洪山区体育馆方舱医院,江西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欧阳萍结合自己在中医院工作的特长,示范带领100多个病人集体在方舱医院学习易筋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一套动作完成下来,大家都感觉神清气爽。

“武汉,一个曾经多么繁华的城市,现在因为一场疾病,街道变得特别冷清。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爱和真情拥抱她,给这座城市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温暖。”欧阳萍在日记中写道。

当前,乐观是比火焰更温暖的东西,它在一线悄然传递。

近日,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余昌平自拍讲述“起死回生”遭遇的多段小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吸引千万次的点阅。这位曾奋战一线因公感染的医生不仅没有愁云惨雾,相反镜头里他乐观、幽默、豁达,他以专业角度和亲身经历,平实言语间透露出对于当代医学战胜疫情的乐观态度。

冰雪料峭。在疫情一线,一位位守护者将自己的体温熔铸进城市的肌理中。

在医院、高速路口、居民小区等疫情防控关键节点上,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在风雪中,抢救患者、监测体温、检查车辆、记录信息……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舵落口公安检查站,52岁的民警吴洪已奋战了20多个昼夜,检查每辆进入武汉的车辆,在寒冷的户外一站就是4个小时。

在各个方舱医院,有的提前备好了电褥子,有的紧急添置了厚棉被、羽绒服、电热油汀。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患者蔡先生说:“外面虽然下着大雪,方舱内却舒适暖和。”

“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2月14日,武汉所有小区开始严格封闭管理。3.6万名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登记、排查,给群众买菜、送药,为群众把守好健康之门,让居民区不变成一座座孤岛。

大雪中,心还是滚烫的。

在一线默默守护的他们,正联结起这座城市流动的温度。

武汉的温度,与彼相通

“武汉加油”从不是一句口号。从疫情暴发的那一天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和物资就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武汉。

1月24日除夕夜,来自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的3支医疗队来到江城。几乎同时,上海援鄂医疗队在万家团圆之夜逆行抵汉。

春节期间,各地医疗队纷纷火线驰援。2月7日,山东齐鲁医院、四川华西医院两支医疗队,在武汉天河机场“会师”。至此,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医学界“四大天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齐聚武汉。

如今,全国29个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系统已经派出3万余名医务人员来支持湖北和武汉。与他们一同“奔赴”武汉的,还有大批口罩、鞋套、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这些举全国之力派遣而来的精锐部队,构筑起疫区的坚固防线。

在各地援建武汉医疗设施的故事里,有中国速度,也有中国温度。

短短10天,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火神山医院交付完成,这背后,是7000余名建设者不分昼夜地赶工。

在一边建设一边收治病人的雷神山医院,水电工人张鹏留守在这里负责医院的水电安装、改造、维修。刚来这里的前3天里,他一共只睡了6个小时。正是众多和张鹏一样的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赶工,一点点地建造起了这座新冠肺炎患者的希望之家。

封城20余日,全国各地捐赠的物资如溪流般涓涓涌入。有企业春节期间复工加班加点赶制的口罩,有包机送达的爱心电褥子、羽绒服,甚至有农民从田里现摘的蔬菜,叶子上还带着露珠。

在最紧要的时刻方能最深切地感到,武汉这座城市的温度,与中国每一片土地的温度,彼此相通。

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心灵上却贴得更近。有困难,不放弃、不抛弃,中国人民总能在面对任何灾难时凝聚成众志成城的集体,激发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量。

武汉不会失去它的温度,众人为之抱薪举火,中国是这座城市最坚强的依托。

纪录片《一个人和一个城市》中有这样一段独白:“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我们盼望着,春回大地,那个熟悉的武汉像往常一样从睡梦中醒来。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0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阿奎

25

【“武汉闯关”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蔡闯 安胜蓝 李丹阳 王斯敏 刘坤 张锐 晋浩天 章正 李盛明 姜奕名 卢璐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武汉这座城市天生热闹。每个早晨城市从小街小巷“过早”的香味中醒来,在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中度过一天,直到半夜方才睡去,拥挤、喧闹、繁华,弥漫着一股烟火味儿。

武汉人一向亲切。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相处已久,武汉人都会用这句话表达问候——“你家吃了冇?”热情、直爽、泼辣,散发出“火炉”特有的温度。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一瞬间凝固。路上空荡了,人群消失了,灯光黯淡了,坐在巷口聊天的爹爹婆婆们不出来了,就连那句挂在嘴边的“你家吃了冇”,也变成了微信里小心翼翼的“你还好吗”。

但这座城市并没有冷却。掀开沉寂的外表,温暖依旧顺着每一条街道流动,流向每一个细微之处——一些人为它挺身而出,一些人为它坚定守护,一些人为它潸然落泪,一些人为它加油鼓舞……因为有了他们,这座城市不会失去温度。所有的暖意正在汇聚,等待着春天来临的那一刻。

武汉的温度,从不“差火”

武汉人差什么,都不能“差火”。

做事到位,待人至诚,对于武汉人来说,是最不能差的那把火。

林军就是那个“不差火”的武汉人。他是武汉市中心医院门口小卖部的老板,在那里经营了十几年。医生需要什么东西,一个电话过去,他总能准时送到。医生们没带钱的时候,他挥挥手让他们直接拿,钱的事以后再说。十几年来,这个皮肤黝黑、一脸和气的汉子从来都是憨厚地笑着,毫无怨言。

然而,这个冬天,林军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人们知道他的故事,是从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蔡毅的微博里。他在这篇为林军而作的悼文里写道:“很多小人物,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林军老板,我就这么送你了,感谢你这么多年对我们中心医院兄弟们的帮助和陪伴。”写完这些,他转身又上了战场,“我觉得,我还可以,我能抗住压力,尽快尽多地救治更多人!”

疫情面前,武汉人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却始终没有熄灭心中那一捧火。在这场战“疫”中,支撑着他们的,是那些普通人琐细的日常点滴,那些细微的善意和爱。

“送什么没那么重要,我们跑着就是一种安慰。”美团外卖员老计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自称“外卖老哥”的他认为,只要大街上还能看见外卖员在跑,就证明这座城市还在运转。

自从武汉封城那一天开始,他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帮医生送饭,帮老人买菜,帮女孩送药……这段日子里,他承担起了无数人的生活,甚至是他们的希望。有一次,一个在家自我隔离的女孩让他帮忙买药,上门时,她告诉老计自己很害怕,几乎每天都在哭。老计一边安慰她,一边在微博求助,把收到的网友鼓励都发给她。老计告诉她:“想想这烟火十足的人世间还有那么多美食、美景和美人,武汉不孤独,你也不会孤独!”

老计说,他有几次“被烟熏了眼睛”的感觉,一次是一个女孩追着他说谢谢,还有一次,是他在街边装电瓶,突然听到楼上传来一声呐喊:“武汉加油!”

他们的身影平凡却不渺小,他们的光芒微弱却不动摇,在这个至暗时刻,每一个“不差火”的普通人,都在温暖着这座城市——

“我的宿舍里有饼干,还有口罩,走的时候我没锁门,需要的话直接过去取。”“我窗边的架子上有米面零食,桌子上有电煮锅,有需要就去拿。”……在武汉大学樱园宿舍微信群里,离开武汉的同学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物资分享给留守的小伙伴;

“哎呀一点小事,举手之劳,真不用给钱。”在武昌区中南街道煤院小区,物业经理黄凯给不方便下楼的老年住户送去分装好的新鲜蔬菜,帮助他们清理门口的垃圾,最后婉拒了他们支付报酬的请求;

“她向我求助的时候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我不能拒绝她。”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接到一个陌生母亲为孩子求药的电话,独自一人跑了数家医院,为她们开了两个月的救命药。

武汉的温度,从不“差火”,它总是被这座城市中善良的人们保护得很好。

武汉的温度,正在流动

几天前,武汉下起了庚子年第一场大雪。空气更加寒冷,街道依然沉默。

冰雪覆盖之下,这座城市鲜活的脉搏兀自跳动。

方舱医院暖起来了。半月以前,这些为收治轻症病人而临时改造的医院中不断涌进大量病患,陌生的环境加上初期各种资源紧张,让低迷的情绪交织在此。最近,却不断有来自方舱医院的暖心视频“刷屏”网络,镜头中,医护人员与病患一起合唱《歌唱祖国》,跳广场舞,做瑜伽……这里的氛围着实昂扬了不少。

在洪山区体育馆方舱医院,江西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欧阳萍结合自己在中医院工作的特长,示范带领100多个病人集体在方舱医院学习易筋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一套动作完成下来,大家都感觉神清气爽。

“武汉,一个曾经多么繁华的城市,现在因为一场疾病,街道变得特别冷清。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爱和真情拥抱她,给这座城市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温暖。”欧阳萍在日记中写道。

当前,乐观是比火焰更温暖的东西,它在一线悄然传递。

近日,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余昌平自拍讲述“起死回生”遭遇的多段小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吸引千万次的点阅。这位曾奋战一线因公感染的医生不仅没有愁云惨雾,相反镜头里他乐观、幽默、豁达,他以专业角度和亲身经历,平实言语间透露出对于当代医学战胜疫情的乐观态度。

冰雪料峭。在疫情一线,一位位守护者将自己的体温熔铸进城市的肌理中。

在医院、高速路口、居民小区等疫情防控关键节点上,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在风雪中,抢救患者、监测体温、检查车辆、记录信息……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舵落口公安检查站,52岁的民警吴洪已奋战了20多个昼夜,检查每辆进入武汉的车辆,在寒冷的户外一站就是4个小时。

在各个方舱医院,有的提前备好了电褥子,有的紧急添置了厚棉被、羽绒服、电热油汀。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患者蔡先生说:“外面虽然下着大雪,方舱内却舒适暖和。”

“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2月14日,武汉所有小区开始严格封闭管理。3.6万名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登记、排查,给群众买菜、送药,为群众把守好健康之门,让居民区不变成一座座孤岛。

大雪中,心还是滚烫的。

在一线默默守护的他们,正联结起这座城市流动的温度。

武汉的温度,与彼相通

“武汉加油”从不是一句口号。从疫情暴发的那一天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和物资就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武汉。

1月24日除夕夜,来自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的3支医疗队来到江城。几乎同时,上海援鄂医疗队在万家团圆之夜逆行抵汉。

春节期间,各地医疗队纷纷火线驰援。2月7日,山东齐鲁医院、四川华西医院两支医疗队,在武汉天河机场“会师”。至此,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医学界“四大天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齐聚武汉。

如今,全国29个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系统已经派出3万余名医务人员来支持湖北和武汉。与他们一同“奔赴”武汉的,还有大批口罩、鞋套、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这些举全国之力派遣而来的精锐部队,构筑起疫区的坚固防线。

在各地援建武汉医疗设施的故事里,有中国速度,也有中国温度。

短短10天,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火神山医院交付完成,这背后,是7000余名建设者不分昼夜地赶工。

在一边建设一边收治病人的雷神山医院,水电工人张鹏留守在这里负责医院的水电安装、改造、维修。刚来这里的前3天里,他一共只睡了6个小时。正是众多和张鹏一样的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赶工,一点点地建造起了这座新冠肺炎患者的希望之家。

封城20余日,全国各地捐赠的物资如溪流般涓涓涌入。有企业春节期间复工加班加点赶制的口罩,有包机送达的爱心电褥子、羽绒服,甚至有农民从田里现摘的蔬菜,叶子上还带着露珠。

在最紧要的时刻方能最深切地感到,武汉这座城市的温度,与中国每一片土地的温度,彼此相通。

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心灵上却贴得更近。有困难,不放弃、不抛弃,中国人民总能在面对任何灾难时凝聚成众志成城的集体,激发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量。

武汉不会失去它的温度,众人为之抱薪举火,中国是这座城市最坚强的依托。

纪录片《一个人和一个城市》中有这样一段独白:“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我们盼望着,春回大地,那个熟悉的武汉像往常一样从睡梦中醒来。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0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