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2月7日,离开家乡亲朋驰援武汉的陶华奎,已经与第二批镇江医疗队其他队友一道,穿好全套防护装备,来到了当地医院的临床一线。在这里,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是常态。
在战“疫”的前沿阵地,为了加以区分,陶华奎也和其他“战友”一样,在防护服外“标注”着自己的“出处”:“镇江四院陶华奎”。面对镜头,他双手的大拇指高高竖起,状态激昂。
这,已经是他们抵达武汉的第6天了。
同样在这几天里,600多公里外的江苏镇江,他的妻子、镇江市四院妇科十三病区护士祁湲,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着给患者换药、叮嘱家属注意事项。
有人说,“最好的爱不是在一起,而是共同奋斗”,这句话正是这对护士伉俪的真实写照:身处两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不同阵地”上的“同向坚守”——
2月1日16时许,陶华奎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一条“关于组建支援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患者救治医务人员报名工作”的“征集令”在工作群发布后,他毫不犹豫地发出了“急诊科陶华奎,报名”。
和他一样主动请缨的,还有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80多条“确认请战信息”滚动“刷屏”。
陶华奎老家安徽,在市四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1年来,一直在手术室、ICU这样的一线科室轮岗,直到去年转岗到急诊科,但这里,依旧属于“高强度临床岗位”的范畴。长期的历练,让他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重症护理经验。
疫情发生后,一直关注着疫情发展情势的他,在1月31日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作为在ICU工作10年的一线护士,又是省危重症专科护士,此时此刻,更应该为前线尽一份力……请组织相信,我一定克服困难、竭尽全力,不辱使命、平安归来。”
2月1日晚,陶华奎和ICU的男护士刘子禹得到消息,他们俩将作为“‘男’丁格尔组合”,于次日随镇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一起赶赴南京,继而出征湖北。
“他在家的时候,就一直说‘要是医院要派人到武汉,我会去’。”所以,对于丈夫传回已经被选定的消息,祁湲并不意外。
不过,即便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但当离别近在眼前时,祁湲还是万般不舍:“确定他要去武汉的那晚,我刚好上夜班。等第二天早上我下班回到家,他已经在医院参加欢送会了。接到消息,我赶紧拉上儿子往医院赶。总要让孩子和他道个别的。”
祁湲心里明白,陶华奎这一去究竟会面对多少风险,她不知道;陶华奎什么时候能从“疫”线归来,她也不知道。但她坚信,或者说希望的是:这一仗,一定要打赢!
没有亲密的举动,没有过多言语,祁湲走到即将出征的陶华奎身边,轻声嘱咐道:“保护好自己,我和儿子等你平安归来!”
2月2日到达武汉后,陶华奎就进入了紧张的培训工作中,与祁湲的联系只有寥寥数次。
但在这几次问候中,他也没有得到后方的这样一个信息:在镇江,祁湲婉拒了护士长“为了让你更好地照顾家庭,取消你这段时间的夜班”的“特殊待遇”,而是选择将5岁的儿子托付给妈妈后,继续投身到“三班倒”的工作中去了。
虽然想念丈夫,很想看看他,但是为了不打扰他的工作,起初,祁湲并不敢主动联系,默默地等待丈夫从前方发来的消息,“这个时候,才说明他有点空了”。
可没两天,敌不过自分别那刻起就蔓延开来的思念之情,祁湲开始选择主动发出消息。但是,这对夫妻间的隔空对话,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交互,每一条询问和回答间,往往隔着六七个小时,甚至更长——陶华奎难得有空时,会向妻子问问家里的情况;每天一下班,祁湲第一件事都是拿起手机,看看那个熟悉的头像上有没有亮起未读提示。
“昨天早上起来,我给他发了两个加油的表情,想给他加油打气,结果,直到下午一点多才收到回音。”从到达武汉开始,陶华奎和祁湲这对信息交流上的“时差夫妇”,即便“时空交错”,但“始终在线”。
陶华奎和祁湲,以及和他们一样的无数战“疫”者们,用自己在不同阵地上的同向坚守,赢得战“疫”阻击战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全媒体记者 杨泠)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