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之前几期和大家分享了生态环保铁军冲在一线的故事,今天我们来看看江苏省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作人员的故事。
-----
-----
2月4日,立春。早晨的风,没有了冬日的泠冽。
11点多,经过两个多小时奔波,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工人颜凤斌和苗玉雷,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的50.5公斤的高度危险感染性废物,转运至集中处置中心焚烧车间。
当焚烧车间的同事王惠琦复核过重量、包装数量无误,将高危废物送入焚烧炉后,颜凤斌和苗玉雷相互对视。透过防护面罩和护目镜,两双眼睛中终于有了一丝轻松和笑意。
1月29日起,这是颜凤斌和苗玉雷的第七次执行高度危险感染性废物转运任务。
出发
早上8点,厂区更衣室里。全身消毒,然后穿上防护服、戴上隔离帽、蹬上防护靴、戴好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最后再戴上防护手套……经过20多分钟的忙活,在同事帮助下,颜凤斌终于将全部装备穿戴停当。而此时,护目镜上已经满是水汽。
“把防护面罩再往里塞一塞,用口罩的带子把护目镜固定住。”收运队队长夏建伟过来帮他把面罩又固定了一下。
“出车前,平常怎么检查的还怎么检查,油、水、电。”晨会上,夏建伟忍不住叮嘱:“收运疫情垃圾的时候,必须监督对方,把重量核准,然后双方在联单上都要签字。”
登车,发动,给油……晨会后,执行转运任务的医疗废物转运车苏C3C311,在颜凤斌的驾驶下缓缓驶出厂区。
这条路已经跑熟了,颜凤斌显得很轻松,和记者聊了几句,“我已经提前通知医院的接收人员。”隔着面罩,颜凤斌的声音有点模糊。
到达
不到30分钟,车辆到达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进入大门,照例测量体温,不知为什么,记者的心,紧了一下。
转运车在医院的医疗废物暂存处停下,“到底立春了啊,暖和了!我身上开始出汗了。”一下车,颜凤斌就对记者说。
“先装普通的医疗废物,再装高危废物,这样就不走回头路了。”颜凤斌看出记者的疑惑,解释道:“这样高危废物还堆在转运车舱的最外侧,方便直接卸货。”
防护服完全不透气,加上连续搬运,颜凤斌和苗玉雷的护目镜甚至防护面罩上有了一层薄薄的白雾。
“你们来了,等这边忙乎,咱上后头去。”医院总务处的工作人员程思铭过来打招呼,跟着车一起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染者所在的原传染病病房楼走去。
转运
9点50分,正碰上市疾控中心的医生过来采样,病房里的医生护士都非常忙。“没事,咱等等,别催。”看程思铭想打电话催促,颜凤斌连忙劝。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染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全部按高危废物处理,所以每天的数量都不少。”利用这点时间,程思铭介绍了一下:“在隔离区内,高危废物一经产出,就立即用两层黄色的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袋包装,然后封存在处置中心特供的专用纸盒里,然后再用一层黄色的专用垃圾袋包装,存储在一间专门的暂存间里。”
正说着,一名护工推着一辆黄色的储运小车,满载着当天的高危废物,从病区出来了。苗玉雷连忙又打开一个黑塑料袋,“来,放这里面。”一个个黄色的垃圾袋,又被装入黑色塑料袋中,贴上“高度危险感染性废物”的标签。
这边,颜凤斌和苗玉雷协同医院工作人员,对高危废物进行严格称重,“50.5公斤”,双方在转运单上都签上自己的名字。那一边,医院的保洁工早就忙开了,沿着储运小车的路线,反复喷洒消毒液。
10点30分,医疗废物转运车驶离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离开后,用酒精消杀一下,特别是鞋底。”程思铭的话,让记者隐隐感觉有点眩晕。
焚烧
11点,苏C3C311顺利回到了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据介绍,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也是整个徐州地区唯一一家,具有医疗废物处置资质的专业化处置企业。疫情开始后,处置中心就关闭了蒸煮车间,所有的医疗废物全部通过焚烧处理。
进入厂区后,苏C3C311直接驶入了焚烧车间的隔离区。颜凤斌和苗玉雷跳下转运车,开始卸货。“怎么不能用叉车卸?”看他们累得气喘吁吁,记者忍不住问。“用叉车,怕把塑料袋叉破了,造成污染。”
接着又是二次称重、签字,当高危废物完全进入焚烧炉后,颜凤斌和苗玉雷这个班的工作还没结束,他们又将苏C3C311开到消毒区去彻底消毒。
据处置中心生产负责人介绍,高危废物在焚烧炉中,经过1100℃的高温焚烧,可以有效消灭废物中的病毒。“焚烧后,75%的物质可以气化,剩余25%的残留物,将作为生活废物转运到专门机构,进行填埋。”至于高危废物接触到的卸料区、斗提上料区等区域,都将进行消毒。
让人“窒息”的采访终于结束了。
一直沉默寡言的苗玉雷突然开口:“记者,你们这个采访啥时候登出来啊?我想让俺小儿看看,他爸爸不只是个收运垃圾的。”
甘晓妹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