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9年,奋力前行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镇江教育,交出了新答卷。事业发展实现“两个前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毛入学率等核心指标都居全省前列;镇江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均衡度等重要监测也居全省前列。今年市“两会”期间,教育话题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大背景下,如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办出更优质均衡的教育呢?近日,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元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问:201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那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成果如何?
答:去年4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意见》出台以来,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开放协同及特色发展3条基本原则,要求通过多校协同、抱团发展,破除校际壁垒,缩小校际差距,实现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生,形成稳定有效的协作共进机制。市外国语学校和镇江六中合作挂牌成立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西津渡校区。镇江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以镇江实验学校为龙头,由镇江实验学校、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韦岗小学、长山校区四个成员单位组成,分别作为镇江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4个校区,形成“紧密型一体化”镇江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与此同时,京口区开办的中山路小学仁章校区、大禹山校区;扬中组建的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五大教育集团,以区域内名校为轴心,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半径,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和合成再造,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学生享受“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
问:学生资助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在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决胜全面小康路上,我市是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
答:我市始终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每年都把学生资助工作列入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实事,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近年来,全市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保证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19年,全市学生资助经费总投入7565万元,惠及学生近8万人次。
首先,加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确保国家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其次,严格评审程序,推动精准资助。我市确立“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规范受助对象认定条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行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初审、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复核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定三级评审管理制度,要求各校认真把关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材料,并走访特别困难学生家庭,提高学生资助的精准度。
再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市教育局委托第三方对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绩效评价,随机抽取各类学校,深入学校、班级、学生中,通过多种方式,重点督查财政资金是否足额保障、资助资金的发放流程是否规范、中职免学费落实是否规范等,有力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规范化。
问:围绕镇江的高质量发展,我市如何具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
答:推进教育现代化既要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又要突出目标导向。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本真教育,始终突出为民情怀,切实丰富内涵品质,不断提升教育幸福。
具体来说,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二是明确“加快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三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四是坚定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导向;五是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准,切实以教育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带动整个镇江教育现代化。砥砺高质量,倾力再出发。
总之,要脚踏实地干好新年的工作,始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姿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要始终以坚持本真、紧张快干的勇气,抓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事,不断化愿景为行动,变蓝图为现实,全力以赴,为实现镇江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媒体记者 胡冰心 特约记者 唐守伦)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