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羹”常用来比喻被委婉地拒绝。“闭门”很好理解,主人谢绝待客可能施以“闭门”之措施。然而,谢绝待客与“羹”有何联系呢?
“闭门羹”一词,最早见诸后唐冯贽的《云仙杂记》。《云仙杂记》是五代时一部记录异闻的笔记小说,内容比较杂乱,主要是有关唐五代时一些名士、隐者和乡绅、显贵之流的逸闻轶事。
冯贽在《云仙杂记》卷一中,记载了一个名为史凤的妓女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凤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却很难见到她。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闭门羹”。
羹,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燕窝羹等。
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