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课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需要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从“自在”“自觉”到“自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自在。在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客观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把我国各民族联系起来的,有无数条纽带: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先天条件,由此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是现实土壤;“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中原、草原、雪域、高原、海洋等区域之间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正统。欧洲从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而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这三次统一每一次都比上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强,使中华民族作为统一的整体逐步走向成熟。正因如此,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自觉。在近现代救亡图存的共同斗争中,我国各民族产生了同属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儿女团结抗争、共赴国难,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特征更加凸显,中华民族意识应运而生。中华民国“五族共和”的建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各民族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大青山支队、回民支队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战在抗日一线,后方各族人民募集抗日物资全力支援前线。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开篇即以“中华民族”为题,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立场出发,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由中国各民族组成。这些论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基本观点。
自强。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宏伟征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巩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并肩浴血奋战,推翻了内外敌人,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了中华民族全新的意义。各民族携手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迎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华民族”一词深入人心,不仅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许多法律、文件,更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指称全体中国人的固定用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日益深厚、纽带愈发牢固。
从“大联合”“大团结”到“大家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大联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经过社会革命走向共产主义,最终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指出:“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列宁提出“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主张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的国家。虽然“十月革命”后的形势使得列宁选择了联邦制,建立了苏联,但列宁认为这是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总之,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封闭,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联合,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张。由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体建设,就成为走向未来“大同世界”的必要阶梯。
大团结。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国情,在建立单一制国家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江泽民同志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这些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大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联合思想、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对立起来,认为讲中华民族就不能讲各民族,或者认为讲各民族就是否定中华民族;另一种是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土豆口袋同土豆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是各民族的总称而已。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纽带,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割裂的整体。我们不仅要让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发展好,更要努力把这个大家庭建设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从“村头”“户头”到“心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村头。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中央政权的管理覆盖到村村寨寨的“村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政治保障。旧中国积贫积弱,国家管理能力薄弱,在基层缺乏组织动员能力,对一些边疆地区“鞭长莫及”,民族地区还实行着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政教合一、伯克、土司、山官等制度,民族隔阂、民族歧视还比较普遍,社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国家得到基本统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央政府对祖国大陆各地的有效管辖;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民族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改革,扫除了旧制度,各民族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原先连基本人身权利都没有的农奴、奴隶翻身解放,成为现代国家的平等公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从中央一直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上下贯通、集中高效、具有高度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些伟大的变革,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组织性获得了巨大提升。
户头。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飞跃,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基础设施网连接起千家万户的“户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经济社会基础。新中国搭建起一个现代国家的“四梁八柱”,但由于底子薄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民族地区,许多地方还处于自然经济的封闭状态,与外界的市场联系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够普及。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迸发出巨大活力,不仅显著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更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人口大规模双向流动,不同民族成员共居、共事、共学的情况更加普遍;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更加深入地融入全国大市场;随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普及,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载体广泛使用,各族群众便捷地共享精神文化资源。这些深刻的变革,使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心头。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新的光荣和梦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扎根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诸多挑战。面对民族领域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在任何时期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演进的过程。但事物内部的不平衡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民族工作在不同时期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因而工作重点也与时俱进。在新起点上前进,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着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们要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存在,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意识,用“中国梦”团结激励各族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过去70年的发展,就是这两个方面同向深化、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这两个方面更好地统筹起来,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正确方法,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行稳致远。
(作者系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国家民委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