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绿色幸福感”,而今的天津逐渐变成一座天蓝水清、鸟语花香、生态宜居的城市。
天蓝、水清、岸绿美景初现
天津市坚持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大气、水、土壤等多方面着手,重拳出击严查污染企业、加强水污染保护力度、分类治理土壤污染。近年来,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天蓝了、水清了、空气好了,生活更幸福了。
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天津持续强化严控燃煤污染、严控工业污染、严控机动车污染、严控扬尘污染、严控新建项目环保准入“五控”治理措施,实施地方火电厂标准,启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疏堵结合提前淘汰29万辆黄标车,实施补贴和限行推动淘汰老旧车近40万辆。同时,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围挡、苫盖、车辆冲洗、地面硬化、土方湿法作业、渣土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扬尘控制标准。此外,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所需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倍量替代。
水污染治理方面,全市统筹推进“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黑臭水”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城镇、农村“三水治理”,建设600余口地下水监测井,完成1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205个千人以上的乡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此外,大幅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废水直排外环境企业、10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达到地表水准V类甚至Ⅳ类水质标准。
土壤治理方面,天津出台净土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稳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精准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建设。目前,完成1241家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定期更新发布全市13个区、48个地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名录。
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52微克/立方米,再到今年9月底的50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方面,目前,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0%,劣Ⅴ类水质比例降至5%,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画面初步形成。
四大湿地生态恢复 稀有候鸟飞临天津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湿地资源丰富,各类湿地总面积29.56万公顷,陆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1%。为了保护“京津绿肺”,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完善法律,通过了《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天津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让七里海、北大港、团泊湖、大黄堡四大湿地的保护更有法可依。
据介绍,为保护七里海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宁河区叫停旅游项目,拆掉所有设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湿,兴建鸟岛、修建围栏,对核心区进行封闭管理。目前,生态移民示范小城镇正在推进建设,到2020年,湿地内的5个村庄、2.5万村民将全部迁出。武清区加大对大黄堡湿地保护力度,对污染湿地环境的京津农药厂进行拆除,对湿地周边小散乱污企业全面关停,对核心区、缓冲区集体土地进行了流转。按照规划,大黄堡湿地核心区4个村将于2023年完成搬迁,缓冲区5个村将于2025年完成搬迁。北大港湿地通过种植芦苇、盐地碱蓬植物,恢复湿地面积1075亩,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5850亩,开展芦苇复壮2000亩,鸟类栖息环境稳定向好。静海区全面加大团泊湿地保护力度,兴建沿湖绿色生态走廊,开展生态补水,持续做好一号岛植被封育及人工辅助工程,投喂高粱、玉米、小鲫鱼,为鸟类迁徙和繁衍提供充足的食物。
经过一系列措施,天津四大湿地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如同镶嵌在津沽大地上的四块“绿宝石”,涵养京津地区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好转,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迁徙和停歇,每年途经的候鸟达到百万只以上。目前天津北大港湿地监测到鸟类有27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有23种。曾在七里海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近危鸟类又重返七里海。世界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黑鹳和大鸨,8只并不常见的火烈鸟都被发现在北大港湿地栖息繁衍。
(津云新闻记者董立景 摄影马成)
来源:津云新闻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