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之舟,为和平友爱而来——一份来自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报告

2019-12-12 08:49 新华网  

新华社杭州12月11日电 题:中国之舟,为和平友爱而来——一份来自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黎云、张瑞杰

东非,肯尼亚,古老的蒙巴萨港历经千年沧桑。

对于外来者,蒙巴萨人的记忆中有恨,源于曾长期被殖民;也有甜,郑和船队带来了瓷器、丝绸和种子,还有来自中国的农耕技术。

航行在阿拉弗拉海域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015年9月30日摄)。新华社发(江山 摄)

600多年后,一条乳白色的东方大船在晨雾中缓缓驶入蒙巴萨港。当地人奔走相告:当年的郑和船队,回来了!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中医专家李伟红(右)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社区服务点为当地民众拔火罐(2015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发(江山 摄)

不光是蒙巴萨港,在吉布提港、达累斯萨拉姆港、塞舌尔维多利亚港、吉大港……在这些殖民地时代曾被坚船利炮攻陷的港口,这条喷涂着红色“十”字标识的白色大船,都受到了超规格的礼遇和欢迎。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一艘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而量身定做的专业大型医院船。没有导弹,没有舰炮,没有鱼雷,和平方舟满载着技术精湛的中国军医,肩负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为和平、友谊与健康而来。

入列11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9次走出国门,累计航行24万余海里,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23万多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实施手术1400余例,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谊之舟、文化之舟。

中国海军救援人员利用交通艇将菲律宾患者转运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接受治疗(2013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景隆 摄)

生命

“医生,医生,快来救救这个孩子!”听到呼救,医院船护士长蔡伟萍迅即赶来。

孩子名叫马利萨,刚2岁,已经因高烧而昏厥抽搐,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化验时连血都抽不出来。

蔡伟萍寸步不离地照顾马利萨,不时拿自己的军用水壶给小家伙喂水,每隔一段时间,就用酒精棉球给打着吊瓶的马利萨擦拭额头、腋下,为小家伙降温。

“家没有了还能重建,唯一的儿子若是没了,今后怎么办?”孩子的母亲罗文娜手足无措,她的丈夫已经在强台风中遇难。

2013年11月,菲律宾遭受“海燕”强台风袭击,人员伤亡惨重。刚刚结束任务的和平方舟,此时正在进行检修保养。灾情发生,医院船紧急驰援菲律宾。

为争取更多时间营救生命,和平方舟直接穿过大风浪区,提前1天抵达灾区。

由于伤病员太多,任务指挥员沈浩也加入了转运病号的行列,把一位菲律宾老人背上船。

不幸的马利萨,幸运地被和平方舟搜救人员发现,并送到陆上前置医院,挽回了生命。

几天后,和平方舟开设的前置医院撤收,马利萨和妈妈赶来送行,孩子抱着一束茉莉花蹒跚着跑过来,一头钻进蔡伟萍的怀里。

茉莉花是菲律宾的国花,用以表达对远方客人最高的敬意。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联谊人员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泥石流灾民安置点教小朋友正确洗手(2017年9月22日摄)。新华社发(江山 摄)

在茫茫大海之上,只要这艘“大白船”出现,就意味着生命可以延续。在这条生命之舟上,中国医生一共接生了6名婴儿,大多数孕妇患有多种疾病,无法顺产而被送到医院船上。

“多亏了和平方舟派出的小艇,否则我的左眼就失明了。”中国籍散货船“腾达”号船员张春燕说。张春燕是“腾达”号的轮机长,随船航经亚丁湾时,角磨机打磨的铁屑飞入他的左眼,眼睛开始化脓,视力急剧下降。

张春燕幸运地遇到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017年8月17日,医院船与执行第26批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黄冈舰,在亚丁湾中部海域会合,联合为“腾达”号实施伴随护航。

得知情况后,和平方舟任务指挥组立即派小艇在亚丁湾上架起生命通道,将张春燕接到医院船。眼科专家吴晋晖看完他的病情后,倒吸一口凉气:“时间再耽搁两天,这只眼睛就保不住了。”

麻醉、消毒、清创,3毫米铁屑在风浪中被刮除,手术非常成功,张春燕回到了“腾达”号。

护航解除那一天,“腾达”号在甲板上打出巨大的标语“感谢海军,祖国万岁”。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在特殊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代宗锋 摄)

和平

麻醉师李鹏至今也忘不了小男孩里沙自卑的眼神。

那是在马尔代夫的一个孤儿院里,里沙把两只手藏在身后,不敢抬头看来慰问的中国医生,也不敢上前来领取礼物。

李鹏牵起里沙的小手,才发现孩子双手都是六指畸形——矫正这样的畸形在中国早就只是一个小手术,但在马尔代夫,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骨科大夫侯黎升主刀完成了手术。

当和平方舟离开马尔代夫时,里沙已经可以大胆地挥动着还缠着纱布的双手,向中国医生告别。时隔4年,中国海军远航访问编队抵达马尔代夫,再见里沙时,他仍然会用汉语说“中国”“和平”。

和平方舟,像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不知疲倦地起航。2010年8月,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海域及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国等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医疗服务任务。

作为我国万吨级制式医院船的首次远航,这次航行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舰载救护直升机降落在菲律宾灾区临时停机坪转运伤员(2013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吉布提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和平方舟到访的第一站。7天的医疗服务中,他们共诊疗当地患者2719人次,辅助检查2588人次,受到当地民众的交口称赞。

在蒙巴萨,医院船派出医疗小分队,为聋哑学校、智力培育学校和孤儿院的孩子们进行巡诊。面对不同的内心世界,队员们用耐心和细心打开儿童的心扉,给他们进行诊疗、带来礼物和欢笑。

医疗队员们说,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中国医疗队员的爱心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和平方舟为墨西哥军人、民众和华人华侨提供医疗服务4855人次,用仁爱之光温暖人心,留下亲和友善的东方大国形象。

巧合的是,早在1550年11月17日,就有一艘中国商船载着丝绸、香料、瓷器等漂洋过海来到阿卡普尔科,给当地带来了欢乐和繁荣。人们亲切地称商船为“中国之船”,并将这一天定为“中国之船”节。

400多年后的2015年11月,和平方舟到访阿卡普尔科。新时代的“中国之船”所走的路,正是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基因传承。

每到一地,主平台诊疗、社区巡诊、医学研讨、孤儿院联谊……中国军人亲和友善,为和平而来,向世界兑现承诺,也立体展示了中国军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正如和平方舟访问刚果(布)时,该国一名高级官员所说:“军队通常为战事奔波,但中国海军的和平方舟,是为和平友爱而来,超越了国家间制度和种族的差异……”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医护人员在大洋上组织宣誓签名活动(2013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友谊

2019年10月,北京。在“向海图强——万里海疆画展”上,一幅名为《恩师》的国画,引起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画中描绘的是,和平方舟的一位女军医与当年教过的一位外国留学生,联手为到访国民众诊疗的场面。

这名女军医的原型,是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专家李伟红。作为医学交流的一部分,海军军医大学每年都会接收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毕业后像一颗颗友谊的种子,回到自己的祖国,撒向世界各地。

随和平方舟出访,李伟红多次在世界各地遇到自己的学生,师生同堂会诊,治病救人。“看到他们用在中国学到的本领服务社会,我非常开心。”李伟红说。

和平方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让世界为之温暖。特别是在危难之时,这艘满载友谊的“大白船”的航迹,就如同向世界伸出的友谊之手。

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17年8月中旬,一场罕见的泥石流摧毁了首都弗里敦的大片房屋。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李洪艳护士长(右)在马尔代夫一所孤儿院巡诊时,为里沙(左二)进行初步诊断(2013年6月29日)。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疟疾、伤寒、霍乱等流行,和平方舟勇敢“逆行”,来到这里。中国医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泥石流灾民安置点巡诊,并派出分队对灾民临时住所、卫生区域和公共设施进行消毒,将9名重症患者送到医院船上做进一步治疗。

“白天出去接诊、巡诊,下午5点左右开始手术,手术台边上用餐、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都是常态。”和平方舟第3任船长郭保丰说。从靠泊到离开,所有的人都在紧张工作。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一名塞拉利昂政府高级官员在参观和平方舟后,对中国军人说:“中国永远是塞拉利昂最可靠的兄弟。”

医者仁心,患者至上。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开展医疗服务期间,一位患者的验血报告,让和平方舟护理部主任江有琴倒吸了一口凉气:HIV呈阳性。也就是说,这是一名艾滋病患者。

怀着“救死扶伤”的医者本能,江有琴为患者抽血、打针、化验、治疗,平静一如往常。诊疗结束后,她才发现自己由于神经高度紧绷,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了。

事后,当这名患者再次赶到码头表达感谢时,医院船已前往坦桑尼亚。于是,他不远千里从肯尼亚乘飞机追到坦桑尼亚:“我的家人平时都对我十分避讳,但中国医生竟如此关爱和体贴!”

航行在太平洋上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014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文化

加勒比的海风,在夜色中拂过宁静的委内瑞拉拉瓜伊拉港。悬挂满旗满灯的和平方舟,宛若盛装的公主,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甲板上,女兵邱明霞轻抚古筝,一曲悠扬的《渔舟唱晚》从指尖缓缓流出。原本热闹的甲板招待会,瞬间安静了下来,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舞台中央。中国民乐让来宾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这是和平方舟执行“和谐使命”任务期间开展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沿着当年郑和船队走过的航路,和平方舟一边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救助生命,一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在11年的航迹中,和平方舟一共举办了100多场次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推介传统又现代的中国。

在和平方舟的接诊大厅,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里,人们知道了中国除了北京、上海、广州,还有很多大城市,比如杭州、深圳和重庆。中国除了有京剧和功夫,还有华为和淘宝。中国人早就不留辫子,也不穿长衫,出门根本不用带钱,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每到一地,与当地孔子学院师生进行交流也是和平方舟的一个既定科目。在塞拉利昂、在安哥拉,多才多艺的和平方舟官兵给孔子学院师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和平方舟上的医生,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合格的医生,还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文化使者。”被誉为“元老级”船员的海上医院院长孙涛说,每名船员都是这张中国名片上的字符。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还记得,9年前,当她带着一支以她名字命名的健康服务小分队,走进肯尼亚的一所孤儿院时,孩子们脸上的好奇和紧张。

一套英文版的“洗手操”,让孤儿院的孩子们欢乐起来,开心地跟着王文珍学习洗手。王文珍用女性特有的耐心,带领孩子们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你们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仁爱文化。谢谢你,中国!”孤儿院院长比特丽丝说。

作为中医专家,李伟红和她传承传统的中医学,一直是外国人好奇的焦点。2015年11月3日至7日,和平方舟对美国圣迭戈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当地老人布拉斯金登船参观时,李伟红帮他把了把脉,拿出一根银针,在他的右耳上扎了几针,然后又让他俯卧到病床上做拔罐。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布拉斯金顿感浑身轻松,连声称赞“太神奇了”。

李伟红说:“中医讲究‘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说到底也是为了一个字‘通’。‘通’,让世界变得更好。”

56岁的医疗中心主任蔡金辉,是和平方舟首批船员,如今也成了年龄最大的船员。和平方舟的每一次远航,蔡金辉从未缺席。在他看来,和平方舟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帮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军队。

“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是被海洋连结成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要向全世界说的话。”蔡金辉说。

来源: 新华网

编辑:阿奎

54

新华社杭州12月11日电 题:中国之舟,为和平友爱而来——一份来自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黎云、张瑞杰

东非,肯尼亚,古老的蒙巴萨港历经千年沧桑。

对于外来者,蒙巴萨人的记忆中有恨,源于曾长期被殖民;也有甜,郑和船队带来了瓷器、丝绸和种子,还有来自中国的农耕技术。

航行在阿拉弗拉海域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015年9月30日摄)。新华社发(江山 摄)

600多年后,一条乳白色的东方大船在晨雾中缓缓驶入蒙巴萨港。当地人奔走相告:当年的郑和船队,回来了!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中医专家李伟红(右)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社区服务点为当地民众拔火罐(2015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发(江山 摄)

不光是蒙巴萨港,在吉布提港、达累斯萨拉姆港、塞舌尔维多利亚港、吉大港……在这些殖民地时代曾被坚船利炮攻陷的港口,这条喷涂着红色“十”字标识的白色大船,都受到了超规格的礼遇和欢迎。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一艘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而量身定做的专业大型医院船。没有导弹,没有舰炮,没有鱼雷,和平方舟满载着技术精湛的中国军医,肩负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为和平、友谊与健康而来。

入列11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9次走出国门,累计航行24万余海里,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23万多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实施手术1400余例,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谊之舟、文化之舟。

中国海军救援人员利用交通艇将菲律宾患者转运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接受治疗(2013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景隆 摄)

生命

“医生,医生,快来救救这个孩子!”听到呼救,医院船护士长蔡伟萍迅即赶来。

孩子名叫马利萨,刚2岁,已经因高烧而昏厥抽搐,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化验时连血都抽不出来。

蔡伟萍寸步不离地照顾马利萨,不时拿自己的军用水壶给小家伙喂水,每隔一段时间,就用酒精棉球给打着吊瓶的马利萨擦拭额头、腋下,为小家伙降温。

“家没有了还能重建,唯一的儿子若是没了,今后怎么办?”孩子的母亲罗文娜手足无措,她的丈夫已经在强台风中遇难。

2013年11月,菲律宾遭受“海燕”强台风袭击,人员伤亡惨重。刚刚结束任务的和平方舟,此时正在进行检修保养。灾情发生,医院船紧急驰援菲律宾。

为争取更多时间营救生命,和平方舟直接穿过大风浪区,提前1天抵达灾区。

由于伤病员太多,任务指挥员沈浩也加入了转运病号的行列,把一位菲律宾老人背上船。

不幸的马利萨,幸运地被和平方舟搜救人员发现,并送到陆上前置医院,挽回了生命。

几天后,和平方舟开设的前置医院撤收,马利萨和妈妈赶来送行,孩子抱着一束茉莉花蹒跚着跑过来,一头钻进蔡伟萍的怀里。

茉莉花是菲律宾的国花,用以表达对远方客人最高的敬意。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联谊人员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泥石流灾民安置点教小朋友正确洗手(2017年9月22日摄)。新华社发(江山 摄)

在茫茫大海之上,只要这艘“大白船”出现,就意味着生命可以延续。在这条生命之舟上,中国医生一共接生了6名婴儿,大多数孕妇患有多种疾病,无法顺产而被送到医院船上。

“多亏了和平方舟派出的小艇,否则我的左眼就失明了。”中国籍散货船“腾达”号船员张春燕说。张春燕是“腾达”号的轮机长,随船航经亚丁湾时,角磨机打磨的铁屑飞入他的左眼,眼睛开始化脓,视力急剧下降。

张春燕幸运地遇到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017年8月17日,医院船与执行第26批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黄冈舰,在亚丁湾中部海域会合,联合为“腾达”号实施伴随护航。

得知情况后,和平方舟任务指挥组立即派小艇在亚丁湾上架起生命通道,将张春燕接到医院船。眼科专家吴晋晖看完他的病情后,倒吸一口凉气:“时间再耽搁两天,这只眼睛就保不住了。”

麻醉、消毒、清创,3毫米铁屑在风浪中被刮除,手术非常成功,张春燕回到了“腾达”号。

护航解除那一天,“腾达”号在甲板上打出巨大的标语“感谢海军,祖国万岁”。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在特殊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代宗锋 摄)

和平

麻醉师李鹏至今也忘不了小男孩里沙自卑的眼神。

那是在马尔代夫的一个孤儿院里,里沙把两只手藏在身后,不敢抬头看来慰问的中国医生,也不敢上前来领取礼物。

李鹏牵起里沙的小手,才发现孩子双手都是六指畸形——矫正这样的畸形在中国早就只是一个小手术,但在马尔代夫,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骨科大夫侯黎升主刀完成了手术。

当和平方舟离开马尔代夫时,里沙已经可以大胆地挥动着还缠着纱布的双手,向中国医生告别。时隔4年,中国海军远航访问编队抵达马尔代夫,再见里沙时,他仍然会用汉语说“中国”“和平”。

和平方舟,像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不知疲倦地起航。2010年8月,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海域及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国等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医疗服务任务。

作为我国万吨级制式医院船的首次远航,这次航行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舰载救护直升机降落在菲律宾灾区临时停机坪转运伤员(2013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吉布提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和平方舟到访的第一站。7天的医疗服务中,他们共诊疗当地患者2719人次,辅助检查2588人次,受到当地民众的交口称赞。

在蒙巴萨,医院船派出医疗小分队,为聋哑学校、智力培育学校和孤儿院的孩子们进行巡诊。面对不同的内心世界,队员们用耐心和细心打开儿童的心扉,给他们进行诊疗、带来礼物和欢笑。

医疗队员们说,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中国医疗队员的爱心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和平方舟为墨西哥军人、民众和华人华侨提供医疗服务4855人次,用仁爱之光温暖人心,留下亲和友善的东方大国形象。

巧合的是,早在1550年11月17日,就有一艘中国商船载着丝绸、香料、瓷器等漂洋过海来到阿卡普尔科,给当地带来了欢乐和繁荣。人们亲切地称商船为“中国之船”,并将这一天定为“中国之船”节。

400多年后的2015年11月,和平方舟到访阿卡普尔科。新时代的“中国之船”所走的路,正是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基因传承。

每到一地,主平台诊疗、社区巡诊、医学研讨、孤儿院联谊……中国军人亲和友善,为和平而来,向世界兑现承诺,也立体展示了中国军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正如和平方舟访问刚果(布)时,该国一名高级官员所说:“军队通常为战事奔波,但中国海军的和平方舟,是为和平友爱而来,超越了国家间制度和种族的差异……”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医护人员在大洋上组织宣誓签名活动(2013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友谊

2019年10月,北京。在“向海图强——万里海疆画展”上,一幅名为《恩师》的国画,引起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画中描绘的是,和平方舟的一位女军医与当年教过的一位外国留学生,联手为到访国民众诊疗的场面。

这名女军医的原型,是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专家李伟红。作为医学交流的一部分,海军军医大学每年都会接收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毕业后像一颗颗友谊的种子,回到自己的祖国,撒向世界各地。

随和平方舟出访,李伟红多次在世界各地遇到自己的学生,师生同堂会诊,治病救人。“看到他们用在中国学到的本领服务社会,我非常开心。”李伟红说。

和平方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让世界为之温暖。特别是在危难之时,这艘满载友谊的“大白船”的航迹,就如同向世界伸出的友谊之手。

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17年8月中旬,一场罕见的泥石流摧毁了首都弗里敦的大片房屋。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李洪艳护士长(右)在马尔代夫一所孤儿院巡诊时,为里沙(左二)进行初步诊断(2013年6月29日)。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疟疾、伤寒、霍乱等流行,和平方舟勇敢“逆行”,来到这里。中国医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泥石流灾民安置点巡诊,并派出分队对灾民临时住所、卫生区域和公共设施进行消毒,将9名重症患者送到医院船上做进一步治疗。

“白天出去接诊、巡诊,下午5点左右开始手术,手术台边上用餐、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都是常态。”和平方舟第3任船长郭保丰说。从靠泊到离开,所有的人都在紧张工作。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一名塞拉利昂政府高级官员在参观和平方舟后,对中国军人说:“中国永远是塞拉利昂最可靠的兄弟。”

医者仁心,患者至上。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开展医疗服务期间,一位患者的验血报告,让和平方舟护理部主任江有琴倒吸了一口凉气:HIV呈阳性。也就是说,这是一名艾滋病患者。

怀着“救死扶伤”的医者本能,江有琴为患者抽血、打针、化验、治疗,平静一如往常。诊疗结束后,她才发现自己由于神经高度紧绷,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了。

事后,当这名患者再次赶到码头表达感谢时,医院船已前往坦桑尼亚。于是,他不远千里从肯尼亚乘飞机追到坦桑尼亚:“我的家人平时都对我十分避讳,但中国医生竟如此关爱和体贴!”

航行在太平洋上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014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文化

加勒比的海风,在夜色中拂过宁静的委内瑞拉拉瓜伊拉港。悬挂满旗满灯的和平方舟,宛若盛装的公主,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甲板上,女兵邱明霞轻抚古筝,一曲悠扬的《渔舟唱晚》从指尖缓缓流出。原本热闹的甲板招待会,瞬间安静了下来,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舞台中央。中国民乐让来宾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这是和平方舟执行“和谐使命”任务期间开展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沿着当年郑和船队走过的航路,和平方舟一边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救助生命,一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在11年的航迹中,和平方舟一共举办了100多场次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推介传统又现代的中国。

在和平方舟的接诊大厅,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里,人们知道了中国除了北京、上海、广州,还有很多大城市,比如杭州、深圳和重庆。中国除了有京剧和功夫,还有华为和淘宝。中国人早就不留辫子,也不穿长衫,出门根本不用带钱,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每到一地,与当地孔子学院师生进行交流也是和平方舟的一个既定科目。在塞拉利昂、在安哥拉,多才多艺的和平方舟官兵给孔子学院师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和平方舟上的医生,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合格的医生,还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文化使者。”被誉为“元老级”船员的海上医院院长孙涛说,每名船员都是这张中国名片上的字符。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还记得,9年前,当她带着一支以她名字命名的健康服务小分队,走进肯尼亚的一所孤儿院时,孩子们脸上的好奇和紧张。

一套英文版的“洗手操”,让孤儿院的孩子们欢乐起来,开心地跟着王文珍学习洗手。王文珍用女性特有的耐心,带领孩子们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你们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仁爱文化。谢谢你,中国!”孤儿院院长比特丽丝说。

作为中医专家,李伟红和她传承传统的中医学,一直是外国人好奇的焦点。2015年11月3日至7日,和平方舟对美国圣迭戈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当地老人布拉斯金登船参观时,李伟红帮他把了把脉,拿出一根银针,在他的右耳上扎了几针,然后又让他俯卧到病床上做拔罐。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布拉斯金顿感浑身轻松,连声称赞“太神奇了”。

李伟红说:“中医讲究‘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说到底也是为了一个字‘通’。‘通’,让世界变得更好。”

56岁的医疗中心主任蔡金辉,是和平方舟首批船员,如今也成了年龄最大的船员。和平方舟的每一次远航,蔡金辉从未缺席。在他看来,和平方舟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帮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军队。

“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是被海洋连结成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要向全世界说的话。”蔡金辉说。

来源: 新华网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