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稳健前行】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的“三个是”

2019-11-25 16:07 求是网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生长于中国社会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是植根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丰富起来的,不仅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人类社会发展增添更多色调、更多范式、更多选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和深刻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 “完善和发展什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天在求是网推出第2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丰富内涵,首先需把握三个“是”: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三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它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性质与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对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这一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性质与作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是”,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的,不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们进行制度设计,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历程可以看出,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我们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才不断建立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国情不仅是指当代现实的国情,也包括历史的国情,更包括未来的趋势。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不超越阶段性,同时又不滞后于现时代。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搞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不会照抄照搬别国政治模式,而是借鉴其有益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从中国悠久历史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时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决定》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使一个政党与人民群众有这样密切的联系。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能够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要求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能够满足日益增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要求;不仅能够实现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而且能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个“是”,即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一盘棋等十三个方面优势。这十三个优势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真正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为什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因为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发扬民主与加强集中有机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各项决策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都注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都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讨论而形成的。《决定》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治理好,就要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这就要靠发扬党内民主而来,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听取民声、汇聚民意而来,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力争把各方面的真实意见掌握全、掌握准,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比较、择善而从。要善于正确集中,把不同意见统一起来,把各种分散意见中的真知灼见提炼概括出来,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作出科学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比较优势明显的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建立在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更是建立在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认识基础之上的。例如,我们集中力量发展载人航天工程,这一工程遵循的就是“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走的是跨越式发展路子,因而大大节省了研发费用。中国在2018年首次在航天火箭发射数量上超越美国,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35次,而美国只有30次,在这一指标上跃居世界第一。关键是中国的发射成本远远低于美国。我们集中各种力量用10多年的时间把高铁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的3万多公里,最根本的就是制度优势发出了巨大作用。国家发展高铁的决心坚定不移,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使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汇集,有效促进了高铁的发展,从长期看,这一制度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有的国家制度背后各种利益冲突交错,很难有效率。10多年前,美国加州启动高铁计划,根据原计划,高速铁路项目的总长度将达到1200公里,自该项目启动以来已经过去了近11年,但现在建造的距离只占项目总数的八分之一,问题是已经花掉了几十亿美元的经费。

第三个“是”,即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这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劲制度动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制度要求。例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就包含着系统的制度要求。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一制度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体系能够真正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无比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立法体制机制、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这一制度体系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走在法治的轨道上。这些制度不仅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要求制度化了,而且从根本上把各项具体制度也规范化了,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作用更加突出。

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求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还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等;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我们还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求是网 

编辑:赵昊天

37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生长于中国社会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是植根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丰富起来的,不仅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人类社会发展增添更多色调、更多范式、更多选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和深刻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 “完善和发展什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天在求是网推出第2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丰富内涵,首先需把握三个“是”: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三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它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性质与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对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这一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性质与作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是”,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的,不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们进行制度设计,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历程可以看出,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我们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才不断建立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国情不仅是指当代现实的国情,也包括历史的国情,更包括未来的趋势。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不超越阶段性,同时又不滞后于现时代。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搞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不会照抄照搬别国政治模式,而是借鉴其有益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从中国悠久历史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时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决定》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使一个政党与人民群众有这样密切的联系。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能够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要求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能够满足日益增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要求;不仅能够实现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而且能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个“是”,即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一盘棋等十三个方面优势。这十三个优势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真正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为什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因为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发扬民主与加强集中有机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各项决策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都注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都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讨论而形成的。《决定》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治理好,就要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这就要靠发扬党内民主而来,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听取民声、汇聚民意而来,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力争把各方面的真实意见掌握全、掌握准,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比较、择善而从。要善于正确集中,把不同意见统一起来,把各种分散意见中的真知灼见提炼概括出来,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作出科学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比较优势明显的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建立在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更是建立在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认识基础之上的。例如,我们集中力量发展载人航天工程,这一工程遵循的就是“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走的是跨越式发展路子,因而大大节省了研发费用。中国在2018年首次在航天火箭发射数量上超越美国,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35次,而美国只有30次,在这一指标上跃居世界第一。关键是中国的发射成本远远低于美国。我们集中各种力量用10多年的时间把高铁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的3万多公里,最根本的就是制度优势发出了巨大作用。国家发展高铁的决心坚定不移,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使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汇集,有效促进了高铁的发展,从长期看,这一制度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有的国家制度背后各种利益冲突交错,很难有效率。10多年前,美国加州启动高铁计划,根据原计划,高速铁路项目的总长度将达到1200公里,自该项目启动以来已经过去了近11年,但现在建造的距离只占项目总数的八分之一,问题是已经花掉了几十亿美元的经费。

第三个“是”,即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这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劲制度动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制度要求。例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就包含着系统的制度要求。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一制度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体系能够真正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无比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立法体制机制、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这一制度体系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走在法治的轨道上。这些制度不仅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要求制度化了,而且从根本上把各项具体制度也规范化了,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作用更加突出。

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求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还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等;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我们还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求是网 

编辑:赵昊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