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顺群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经济单位,经济运行分析正在县域经济层面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中央政府不同,县级党委政府政策手段有限,在掌握县域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动的同时,经济运行分析主要为县级党委政府制定发展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我们认为,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县域经济运行分析应该在总量分析、产业分析、企业分析等三3个层面进行。
总量分析应该结合县域经济特点,不断改革创新
国家有关部门不仅发布全年、半年度和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还发布月度经济运行情况。如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物价和就业、外贸外汇等数据,每季度公布GDP等数据,并进行解读。国家发改委同步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并提供电力、煤炭、天然气、货运量等实物量数据。国家工信部公布并分析具体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国资委分析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情况。这些分析都是总量分析。与此对应,县级党委政府也加强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形成月度、季度、半年度、全年的经济运行分析机制。但是,县域的总量分析与国家的总量分析有相当大的不同。
一是总量分析的作用不同。国家的经济总量分析,在反映整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同时,为财政、货币、产业、物价、外贸、区域等经济调控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县域的经济总量分析,更多地服务于县级党委政府掌握当地的经济总量和结构。除了可以出台一定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县级党委政府不具备实施其他方面调控政策的条件和手段。
二是总量分析的质量不同。如GDP是总量分析中的关键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国家GDP核算需要统计数据和会计资料;需要常规报表、普查数据和抽样数据;需要统计部门数据和财税、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数据;需要汇总数据、搜集资料进行虚拟估算,编制平衡表。由于县域金融、交通等部门核算时分劈难度较大,一些不同层级的法人单位在分级核算时存在重复计算的可能,县域GDP核算相比于数据总量庞大的全国而言,核算质量和精确度反而不够高。
三是同一指标在不同层级的含义不同。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城市层级较低、集聚现代服务业要素能力较弱,县域经济一般是一、二产业比较发达。这是大中型城市与县域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造成的,也符合区域生产力配置的基本规律。第三产业占比指标在更高层级,例如国家或相对独立的大都市经济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能准确衡量其结构演化趋势,但如果机械地用其评判县域经济运行和产业结构,甚至通过行政化命令和考核规定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占比,那就会扭曲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干扰县域经济的正常运行。
国家部委对经济运行的总量分析一直进行不断的总结完善。如国家统计局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规范接轨,以确保GDP核算数据科学可靠、国际可比;2020年实行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国家统计局下管一级,省级GDP由国家统一核算。国家发改委在经济运行分析中,引入电力、煤炭、天然气、货运量等实物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这些改革创新的做法都为县域经济运行分析做出了示范。因此,县域经济运行分析在进行总量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引入新的总量指标。具体包括,引入地区全部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开票销售收入等指标,作为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总量指标的补充,并把工业用电量、天然气用量、工业用水量等作为参考值;引入工业固定资产抵扣作为工业投资的验证指标,进一步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工作;引入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及增幅,作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参照指标,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入电子商务网站购物、滴滴打车等数据,作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补充。这些新指标的完善和引入能更好地反映县域经济的总量和结构情况。
产业分析是县域经济运行分析的核心,提供决策依据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县域基本形成了以企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的经济比重,对GDP、财政、就业等贡献较大,甚至决定了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这一特征在全国的县域经济中也普遍存在。在县域经济运行分析中,只有掌握主导产业的准确情况,加强产业分析,才能较好地为县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县域经济运行分析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缺陷就是以宏大的产业规划代替精细的产业分析,重理念,轻实干,重新词,轻常识。产业规划是一种宏观的政府视角,主要是战略性的,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制订并实施,解决“未来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其出发点是中央政府为了应对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需要,通过产业规划确定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解决这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等约束条件。这些产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大、研发周期长、发展的先决条件多,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能力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力布局的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县域甚至是更高层级的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分析现有优势产业,跟随高大上的产业规划,试图确定重点发展某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县级党委政府很难从国家全局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很难保证产业筛选的准确性,再加上受制于资源能力的约束,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很难落实到位,只能成为“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的产业规划。
其实,传统产业同样可以迸发生命力。比如纺织产业,随着学科的交叉、技术的融合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冷转印技术实现了“无水印染”,解决了环保问题,成为纺织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大量应用,促进纺织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特别是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附加上时尚元素,产品的附加值极大提高。人们对于抗菌、防紫外线、防静电等功能性纺织品的旺盛需求以及高强度、耐高温等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纺织产业具有了新兴产业的特质。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规律的自然演化,新技术、新工艺、新市场的不断涌现,使其纺织产业逐步成长为新兴产业,其发展壮大还为其他新兴产业提供了市场和发展空间。就拿当前的长三角来说,凭借纺织人才优势和上百年的产业沉淀,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完全有能力占据国内乃至国际纺织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
吴江区盛泽镇的纺织业具有千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级市场、千亿级企业等三个特点,在全国乃至全球纺织产业版图中具有较高地位。今年,盛泽镇对总体发展定位进行调整,不是盲目地追求新兴产业,而是从丝绸古镇、纺织名城、面料之都转向丝绸古镇、纺织名城、时尚之都,以高度的专注和定力,从“面料之都”转为“时尚之都”,传统的纺织业将加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时尚资源,加强海内外时尚交流与合作,用时尚引领纺织优势产业的升级,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县域经济的产业分析应当聚焦于自身现有优势产业的分析。县域内一个优势产业的形成取决于政府引导、企业家选择、各类人才的贡献、当地资源禀赋、国内外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甚至还有幸存者偏差、运气等。这些因素都需要县级党委政府在经济决策中给予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理解其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制约因素。精细的产业分析能为县域经济补齐现有优势产业的短板,强化产业优势提供政策依据,进而提升这类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尤其是县域产业分析要从企业的视角来研究产业的发展,解决“自己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关键做法是利用现有的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解决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孤岛问题,汇聚散落在各部门的零散信息,全面掌握主导产业的企业数量、主要产品、销售规模及总量占比、盈利状况、技术水平等数据,掌握产业的年度投资、销售增长、技术瓶颈、市场规模、企业进入和退出等情况,动态地监测并分析各产业的运行情况。在充分了解现有优势产业的现实情况、存在问题、未来方向等基础上,县级党委政府可以发现同行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支持优势产业,救助衰退产业,找到不断做强、做大这些产业的途径和方法。
精细的产业分析也是县域经济出台精准的招商政策,确定主要招商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张家港、江阴、常熟等地以产业分析为依托,精准招引一批传统行业补链、强链项目,链式招商使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扩大。张家港开发区拥有全省唯一的整车口岸以及25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功吸引了长城宝马落户。江阴临港开发区以远景集团为中心,推动产业链供需上下游的项目落户,吸引了一大批企业逐渐集聚,形成了一个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集群。常熟市引进观致汽车整车项目和奇瑞捷豹路虎项目后,已集聚了30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和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企业有27家,汽车产业总产值占比正在持续增加。昆山、太仓等地则利用自己紧靠上海的地理优势,重点招引台资企业和德资企业,各自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台资企业集群和德资企业集群。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县域经济产业分析的重要性。
当然,县域经济不是完全不需要产业规划,产业分析与产业规划也不是一种完全割裂的关系。县域的产业分析应当高度关注国家产业规划。如在县域产业分析中,需要结合国家产业规划,注重本地优势产业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嫁接,不断强化自身产业优势;新的龙头企业的涌现带动了企业集聚和新的产业集群萌芽,有可能成为县域经济新的主导产业,也需要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产业规划。另外,在县域产业分析中,产业发展目标、总量等产业规划的常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企业分析是县域经济运行分析的特色,需要高度重视
在国家层面上,工信部定期分析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主要关注工业经济增速、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总额、行业产能等总量指标,同时也发布汽车、通信、软件等行业的总体情况。国资委定期发布中央企业经营情况,主要关注营业收入、利润、结构等指标。由于我国工业经济部门齐全、企业数量庞大,这些企业分析依然是一种宏观性的总量分析。
县域的空间范围较小,经济总量和企业数量有限,特别是县级党委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类具体问题和现实矛盾,企业分析需要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县域经济运行分析的特色。在企业分析中,县级党委政府可以采取分类分析的方法,把企业划分成不同类别,监测企业的运行情况,并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帮助支持企业发展。我们建议,县域经济的企业分析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规上企业。规上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点,占据较大的经济份额。以丹阳为例,规模工业企业销售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的75%左右;列入镇江市应税销售100强的28家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的50%左右。我们了解苏南地区的部分县市区,规模工业企业销售占比基本上都是这一情况,甚至占比更高。同时,规上企业中的十亿级、百亿级企业往往是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其生存发展情况关系着地方主导产业的兴衰成败。企业分析在关注这些企业经营状况的同时,重点是树立问题导向,了解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建立问题清单,针对问题下处方,制订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定期了解矛盾解决情况。
二是小微企业。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不仅需要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参天大树,也需要规模较小的灌木丛和各种花草。县域经济中存在着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单个企业用工较少,对地方的财政贡献不大。但是他们是县域工业体系和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往往为规上企业加工配套,对规上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小微企业的大量存在,也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着重要而且稀缺的企业家资源。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出现可能决定于情商、智商等个人禀赋,但肯定离不开在经营小微企业时培养的各种实践技能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县域企业分析要能找到小微企业的共性问题,为其成长提供可共用的技术平台、标准厂房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的制度环境和高效率的行政服务体系,并配套相应的融资政策,解决其资金不足的现状,支持其逐步成长为规上企业,而不是采取歧视性的政策,限制他们的发展。
三是对生产者服务业企业有必要单独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要致富、先修路”也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的先手棋。现在,道路、桥梁等有形的基础设施已经得到极大地改进。但县域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不仅需要有形的基础设施,更需要作为无形基础设施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服务、降本增效。企业采用新商业模式,或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等都需要软件、咨询、互联网、科技服务等公司为其提供生产者服务,赋能转型。一方面,县域经济要高度重视培育各类生产者服务业企业,发挥其对现有制造业的提质增效作用;另外一方面,县域对于这些企业的分析和数据监测,也能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掌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根据决策需要,县域企业分析还可进行其他的类别分析。例如为了解总量情况,可定期分析应税销售100强企业和纳税100强企业;为了解营商环境,可跟踪分析新建企业情况;为推动企业进行资本化运作,可持续分析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和并购重组企业的情况。尤其重要的是,分析不同类别企业,不仅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还要努力总结共性问题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尽可能地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县域范围内的规范化政策和透明化操作流程。
无论是总量分析、产业分析,还是企业分析,县域经济的运行分析都需要县域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如统计部门重点做好总量分析,发改部门重点做好产业分析,工信部门重点做好企业分析,财政、税务、商务、海关等部门从各自角度做好专业分析。发改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好参谋智囊作用;在其他部门配合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好经济运行的趋势分析,为县域党委政府制定发展思路和形成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奠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扎实基础。
(作者单位:丹阳市经济发展局)